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3章
    这么大了连个女孩子的手都没摸过,更何况恋爱了。
    老板看出姜盐的担忧,再次从抽屉里拿出一沓资料,“这是张可可帮你挑选的人,你可以看看。”
    “啊?”
    姜盐接过资料,他低头看了看,一张张浏览过,眉头瞬间皱起。
    “不合适吗?”老板喝了口咖啡,淡淡道。
    不等姜盐开口,老板又说:“你之前不是问我那三个孩子怎么办吗?”顿了顿,接着说,“你看你在外工作挺忙的,就找个人带带孩子吧。”
    姜盐:“……”总觉得我掉进了一个坑。
    “可是我带着孩子,有哪个姑娘会喜欢我啊。”姜盐扶着额头,表情有些难堪。
    老板继续给他画饼,“努力找找,总会有的,相信缘分。”
    “今天放你一天假,去相个亲吧。”
    姜盐:“……谢谢老板。”
    出了办公室,小李立即围了过来,“哥,老板找你做什么啊?脸色这么臭呢。”
    姜盐满语气都是无奈,“老板叫我找个媳妇,你说我哪找啊。”
    “嚯,还有这种好事。”小李微微睁眼。
    姜盐瞥了他一眼,“那我让给你?”
    小李猛地摇头,“不,我还要考研呢,谈恋爱耽搁我人生大事。”
    姜盐“啧”了一声,下一秒手上的资料却被小李抢走。
    “不错啊。”小李津津有味地看着资料上的照片,“这个好这个好,38岁离异带两娃,住北城大别墅。”
    “诶诶,这个也不错。”小李抬头盯了眼姜盐,笑嘻嘻问,“哥,你觉得哪个好啊?”
    “我并不想耽误人家。”姜盐惆怅道,“也不知道老板是怎么想的,明明我干着危险职业还让我去相亲。”
    “这不是逢场作戏嘛。”小李说。
    姜盐摇头,“那也不行,人家小姑娘的青春年华可珍贵了。”
    “哥你人真好,但凡我不是要考研,我就和你假扮夫妻了。”小李幽幽道。
    “考上了就把这工作辞了吧。”姜盐对小李说道,“太危险了。”
    小李笑笑没说话。
    “姜盐,有你的电话。”
    张可可拿着公司的座机,朝姜盐挥了挥手。
    姜盐看着张可可手上的座机略微疑惑,这个座机一般是家属来电,可他无父无母也没什么朋友,所以从来没有人给过他电话。
    小李也感到惊讶,开玩笑说:“哥,难怪你抗拒老板给你推对象呢,原来是已经金屋藏娇了啊。”
    姜盐抿抿唇,走过去接了电话。
    “你是姜盐吗?”
    电话另一端传来一个温婉的女性声音,十分动听。像有羽毛挠在心头,姜盐嘶了一声,感觉心头痒痒的。
    “是。”姜盐喉头发颤,“请问你是?”
    “我喜欢你很久了。”
    对方说。
    第064章 疯狂触手-3
    姜盐握住电话的手一僵。
    电话那端的女声委婉道:“你还在听吗?”
    姜盐喉头一哽, 立即道:“我在的。不过——,你是谁?”
    几秒钟过去,对方才道:“我是孟糖, 糖是糖果的糖。”
    孟糖?
    好熟悉的名字。
    这不是在他梦里出现过好几次的名字吗。虽然是谐音。
    “我们……认识吗?”排除梦境,姜盐绞尽脑汁想了想现在所处世界的记忆, 幼儿园、小学、高中、大学……
    似乎并没有一个叫孟糖的人。
    当然,也可能是他忘了。
    果然,对方说道:“我们是小学同学啊,我们以前是同桌, 我……”说到这里,对方顿了顿,姜盐觉得这姑娘应该是把自己说害羞了,“那时我暗恋你。”
    暗恋?
    姜盐扳着手指数了数,就算他当时真的有那么大魅力, 现在都过去多少年了。
    不过他确实记不清楚小学同学的名字了。
    “我知道你可能会很疑惑, 不过我们什么时候能见一面呀, 我还是想当面和你说清楚。”
    姜盐还没开口, 就听到不远处的同事们窃笑, 他抬头看了眼, 就见小李对他挤眉弄眼,嘴里做口型道:答应她啊。
    “我就想见你一面都不可以吗?姜盐哥哥~”似乎是怕拒绝,对方的气势一下子就弱了, 刚才还是温婉大姐姐, 现在就变成了撒娇小女孩了,软糯的声音把姜盐都叫心软了。
    事实证明, 姜盐还是很吃软的这一套。
    “行,你订个时间和地址吧。”
    对方也毫不客气, 声音一下子明媚起来,“那就半个小时后在清水街吧。”
    清水街?
    姜盐总有种自己被骗了的感觉。
    因为最近的人口失踪案里有八成都和清水街有关系。
    要么是一对情侣过街时,男方瞬间消失在了监控摄像头里。要么是父母带着孩子去奶茶店喝奶茶,孩子去了趟厕所就再也没回来……
    经过确认后,上述案件最终都被划为了非正常案件,交由了姜盐所在的妖怪调查局处理。后面查出来的结果也证实是妖怪所为。
    姜盐放回已经挂断了的电话,他的表情有些复杂。
    他有些怀疑这个叫“孟糖”的人是妖怪伪装的。
    毕竟自从出了这么多事情以后,清水街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生意也极为惨淡,很多商家住户都选择了搬走,除了少数迫于经济问题不得已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