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4节
    众人:……
    虽然知道史思明迟早是会反叛的,但是这么快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史思明复叛之后, 就将洛阳重新占领了。
    之后他得到安庆绪在邺城的求援,便率领十三万大军自范阳南下救邺城。
    而大唐这边呢?
    在李亨“英明”的领导下,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 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 军心不稳, 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
    可以说,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这个责任李亨是要负上一点的。】
    李亨:“……”
    他也没有如此不堪吧?
    看天幕上说的, 他的父皇在发生事情之后,只知道收拾细软跑路,若非是他在危难之时扛起了重任,这大唐的江山还不知道要成什么样子呢!
    就算他后面做了几个糊涂决定, 可是如此说他, 是不是有点不大合适了?
    【不过大唐到底气数未尽,除了大唐本身还有精兵良将之外, 对手的内部也不是那么的团结。
    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史思明杀了安庆绪, 而史思明最后也是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可以说,敌人内部的不团结,比大唐内部的不团结还要夸张。
    所以哪怕是在李亨还没卸磨就准备杀驴,在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的时候,
    就听信宦官鱼朝恩谗毁,将大将郭子仪召回长安解除兵权,
    安史之乱还是逐渐平息了。】
    听到这场战乱终于还是被平息了,几乎所有的唐朝皇帝们都松了口气。
    总算是结束了,只怕这一场战争,唐朝的底蕴损耗不少啊……
    【李隆基自安史之乱开始的时候仓皇出逃,后来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回到了长安,
    不过这个时候的他已经被自己的儿子李亨给架空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哪怕李隆基昔日如何风光,在那个时候也不过是个软弱可欺的老头,他甚至没有自己祖先李世民的那点武力值。
    于是在李亨顾不上他的时候,自然有那自以为体贴入微的人来替李亨“孝顺”自己的父亲。
    这个人便是宦官李辅国。】
    【历史上有名的宦官大部分不是什么好人,高力士虽然没有在此列之中,李辅国可不是什么好人。
    毕竟是能和赵高、童贯、魏忠贤等并列的奸恶宦官呢。
    李辅国先是上奏李亨,表示“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
    然后趁着李亨生病的时候,矫诏强行把李隆基迁居西内。
    中间还故意吓李隆基,可以说是完全不把这位五十年太平天子放在眼里,若非是高力士相护,还不知道李隆基要被折腾成什么样子。
    不过后面李亨也没有责罚李辅国,反而还安慰了他,顺便清算了李隆基的亲信。
    甚至包括一直跟随在李隆基身边的高力士都被流放了。
    李隆基早先烈火烹油,哪里受过如此折辱?
    不过一年多,便抑郁而终了。】
    【死得好啊!】李昞第一时间抚掌称快,【但是这个宦官……】
    【放心,也没什么好下场。
    李亨虽然在李隆基晚年不孝,但是李隆基也不是什么慈父,只能说是互相折磨吧。
    不过李亨这个皇帝,即便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扛起了平叛的重任,
    可或许是备受李隆基信任的安禄山反叛之事让他感到将领不可信任,李亨不任命元帅,导致唐军各部队没有统帅,军队进退缺乏指挥。
    这也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时间拖长,以至于这位一心平叛的皇帝并没有看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时刻。
    在李隆基去世后没多久,缠绵病榻的李亨也去世了。】
    【虽然李亨对自己的父亲晚年并没有多少尊重,但是他还是继承了李隆基的某些传统。
    比如说任用宦官,唐朝后期的宦官势力抬头,就是从李隆基这里开始的,李亨这里发扬光大的。
    不过李隆基任用的宦官高力士那是有些本事的,而且对李隆基忠心耿耿。
    李亨任用的宦官李辅国那就……】
    【李辅国开始的时候对李亨也是忠心耿耿,李亨登基便是他力劝的。
    所以李亨对李辅国也是非常信任,甚至任命他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府仪同三司、知内侍省事等要职,最后封为郕国公。
    大权在握的李辅国便开始逐渐膨胀了起来,开始了以奴欺主,
    冷待晚年的李隆基,谋害建宁王李倓,诛杀张皇后和越王李系等一系列事件皆出自李辅国的手笔。
    就连唐肃宗李亨,多少次想要去看李隆基,也是被李辅国阻挠而未成行,
    甚至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李亨,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
    就……挺好笑的,那要皇帝干啥呢?】
    【除此之外,李亨还宠幸张皇后,纵容其干预朝政,
    后宫干政,不是不行。
    我之前也说过了,有很多女子在政治上的能力,其实是不亚于男子,甚至是有所超过的。
    比如说李隆基的奶奶,武则天。
    若是张皇后有这么点本事也就算了,偏偏她没有,
    她勾结太监李辅国,干预政事,谋逐名臣李泌,迫害建宁王李倓。
    乾元元年,李亨册立其为皇后,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有太子了,所以张皇后想要废黜原太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不过并未成功,也没什么事。
    后面还是想要杀了宦官李辅国,所以才被幽禁,顺便吓死了李亨。】
    李亨:“……”
    他看向自己身边这个已经吓得面无人色的宦官,心中一声叹息。
    “李辅国啊,朕实在是没想到,你的胆子居然如此之大……朕怕是留不得你了。”
    李辅国立马跪下求饶,只可惜,李亨这次是铁了心了。
    “总归你除了耀武扬威之外,也没什么别的本事。
    来人啊,赐死。”
    李辅国还想说什么,便立刻被带下去了。
    【李辅国轻慢李隆基,阻碍李亨,对下一代皇帝唐代宗李豫态度也不是很客气,
    甚至直接跟李豫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也就是说,你里面坐着就行了,有什么事听我的就对了。】
    【岂有此理!】
    李昞第一个忍不了。
    【这是什么东西,居然敢如此轻慢皇帝?】
    【从他对李隆基的态度其实就能看出来,此人的野心极大,李豫算是他拥立上位的,所以对李豫也很不客气。
    李豫能够接手李亨的担子,继续平定安史之乱,当然不是什么好欺负的皇帝。
    李辅国这样欺辱李豫,李豫当然不会容忍了。
    所以李豫表面上对李辅国是愈加尊敬,甚至尊之为“尚父”,封司空兼中书令。
    ——其实这个时候李辅国就应该急流勇退了。
    一个阉人,居然给皇帝当“尚父”的,那能有好下场吗?】
    【无耻之徒,贪得无厌。】李昞就更生气了。
    哪怕李豫这个时候是为了隐忍蛰伏,可是这也是背叛了他们李家的行为啊!
    不过现在说自己的子孙好像不大合适,那就只能去骂那个宦官了。
    李亨也越发觉得,李辅国是越来越该杀了。
    帝王的信任不是他作威作福的借口,更不是他想要爬到皇权之上的理由!
    该死!
    【历史上有那么几个太监都喜欢给皇帝当爹,
    汉灵帝时期的张让和赵忠,被汉灵帝称道“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之后赵忠便被何进和袁绍兄弟斩杀,张让投黄河自尽。
    还有一个也是唐朝的,唐末的宦官田令孜,唐僖宗称之为“阿父”,
    也是仰仗着帝王的信任为非作歹,霍乱超纲,结果最后被杀的。
    再一个便是李辅国了,李豫隐忍之后,将其暗杀。】
    陈曦说完顿了顿,【不过怎么说呢,李豫虽然杀了李辅国这个宦官,却也对其他的宦官还有优宠,
    比如说程元振和鱼朝恩,后者权倾朝野,凌辱宰相。朝廷政事要是没有他参预,他则愤怒地说:“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
    当然李豫最后也将这些宦官们都杀掉了,可是也不免给朝堂带来了损伤。
    在李世民时期,其实是曾经吸取了东汉宦官专权的历史教训的,曾立下制度“内侍省不立三品官……不任以事,惟门阁守卫,廷内扫除……”
    这个时候,在宫内的宦官官品最多不过四品,不能做三品官,将宦官上升的渠道堵死,限制了宦官掌握更大的权利。
    此外,宦官在宫内不能承担其他与政治有关的事务,只能负责一些守卫、打扫卫生的杂务。】
    【不过好日子过多了的唐朝皇帝们,逐渐就忘记了宦官专权的危害了,
    尤其是在李隆基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忠心耿耿且有能力的宦官高力士。
    于是李隆基直接把李世民的规矩忘到了脑后,不光让高力士担任了一品官职,还给与他参与政事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