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245节
    “孝陵卫的其余兵马,就都发到西江口,编入卢象升的天雄军吧。”
    魏广微不知道为何皇帝陛下对这名去年才殿试完的新人这么照顾,但金口玉言已出,他也只得答应。
    第三百二十二章:江南大营
    之所以多划分一个行省,将一些地方划入江西、浙江,就是因为可以任用更多的官员。
    多出一个省,就多出了一整套的三司体系,还有下边的各个州府,也都要重新划分。
    这可以讨好大部分官员,毕竟你不能一直和满朝文武为敌,杀人只是辅助手段,主要还是得平衡各方的利益。
    朱由校也能猜到他们的这个想法,心中比较赞同,并没有流露出不满,转头看向其他人,似无意间问道:
    “你们呢,都是这个想法?”
    英国公一脉、魏国公一脉,是南北两地勋贵的领袖,张世泽和徐文爵之所以代表自己父亲来这里,其实是为了之后的卫所改制。
    他们的同意与否,决定着卫所改制能否顺利推行。
    在划分行省和官员的人事任免上,勋贵们的利益与之交合不大,而且他们两家也都没什么话语权。
    两人对视一眼,却是徐文爵先站出来,谨小慎微地道:
    “回陛下,臣在此事上,觉得朝廷还是应该谨慎处置,毕竟南直隶占地广柔,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
    见这位已经开腔,张世泽也不好再无动于衷,他说道:
    “陛下,臣也是这么想的。”
    朱由校心中一乐,这两位看来是从他们的父辈那里学习到精髓了,这意见说了等于和没说一样。
    张世泽更简单粗暴,直接我也一样。
    “王在晋,你怎么觉得?”
    朱由校侧目过去,也不打算从这些勋戚嘴上问到什么有用的话了,虽说自己对这个意见比较赞同,但毕竟还是要知道其他人的想法。
    当皇帝的,切记自嗨。
    王在晋不置可否,也觉得如这种划分方式可行。
    最后朱由校拍板决定,即日下发圣旨,将南一体直隶重新划分为金陵省、江北省,各地卫所暂不变动。
    设置金陵、江北布政司,统辖各处,其官员任命,俱从中原五省及顺天府抽调廉官能吏。
    至于大试的那五百名选录官员,除前南京并不尚书王永光等几名极特别的以外,其余大部分人都将南官北调。
    要么是去西南的云南、贵州等地临危受命,要么是前往中原不久前发生地震而大批官员丧生的山东、山西等省补缺。
    第一批前往西南讲学的士子,到如今也有一年有余。
    由于特殊原因,朱由校知会了一声吏部,要求从他们之中选出一些优秀人才,提前补缺到金陵省及江北省为官。
    还有各地的干吏,经地方推荐或者自荐,经过内阁和军机房的考察以后附和要求的,都可以上呈御前裁定。
    如果朱由校觉得可以,这些“吏”,都可以到南直隶做“官”,这也给了原本不可能转正的各地吏员们一个希望。
    这个推荐也是故意为之,要知道,每个被推荐的人,背后肯定站着一方势力,或大或小。
    朱由校这次做的,就是在拉拢这些地方势力为自己所用。
    简而言之,新设立的江北省和金陵省,九成九的官员都是得了朱由校这个皇帝政策的各种好处,才得以为官。
    政策一出,先前反对改革的浪潮,几乎风口逆转,在有意无意的宣扬下,满朝文武都在称颂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圣明雄断。
    督办司上门捉拿了以江西人邹维琏,松江人夏嘉遇,嘉兴人蒋允仪为首的无锡书院派被革的南京旧官。
    田尔耕当街厉数三人蛊惑民心,意图谋反的大罪,判定于天启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凌迟于市。
    三人之门生、子弟,亲旧贵族,因皇帝的宅心仁厚,尽都被宽行赦免,以为国家效力。
    很快,由南京旧有官员自发组成,声势嚣赫一时,甚至于执掌朝政的无锡书院派,在接连的打击下自发解散。
    那些被裁革的“官员”成了废物的代名词,无论在家乡还是官场,个个都是抬不起头,回到家中闭门不出。
    至于朝中势力依旧庞大的汤宾尹宣昆党,如今也是一蹶不振,影响力大打折扣。
    ......
    南直隶经此改革,两省的政治机器再度运转,官员们的背后利益得以重新洗牌,百姓因此而邻里相安。
    富庶的江南地区,很快就将为大明朝提供真正拿得到手中,真金白银的巨大收入。
    当然,如此蒸蒸日上的气象,看不惯的人也有。
    他们不是不想让大明朝中兴,不是不想让江南“繁华”下去,他们是咬牙切齿的痛恨,本属于自己的利益,却被其他人瓜分。
    看着大明朝蒸蒸日上,看着别人数钱数到手抽筋,原本的南京保守势力就愈发的切齿。
    随着无锡书院派的解散,旧有南京官员们都是销声匿迹,其背后的财阀势力也就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人虽然官场上的代言人没有了,但是在地方上依旧是个顶个的豪强,无论财力还是权势,都足以动摇朝廷的统治。
    还有汤宾尹成立的宣昆党大臣,现在的局势对他们来说,正呈骑虎难下之势。
    很多曾上疏严厉切责改革的官员,都是担惊受怕,其背后的利益集团,比之旧有南京的财阀,其势力更大。
    这些人也是忧心忡忡,害怕皇帝及保皇党人会借机发难。
    在金陵省和江北省取代南直隶正式形成的半个月后,一项提案被魏国公徐宏基放置到了朱由校的御前。
    这位南京的勋戚头子,建议在南京设立江南大营。
    江南大营,其实是朱由校想要设立,专门驻扎在南京城郊,为了稳定江南局势的一支常备军。
    北方勇卫营,还有这次将要设立的江南大营,都是朱由校的嫡系。
    他们不仅是负责南方安全的野战军,也是全国军队除建制之外,不隶兵部,直属皇帝一人调动的“特种部队”。
    这次江南大营,朱由校打算分为三营建制。
    其中一个营就专门选那些在抚宁候造反一事上坚定支持自己的勋贵子弟充入军中,亲自操训。
    没错,他们大部分人不是军官,而是士兵,这是一支主要由勋贵子弟组成的军队。
    这个营的勋贵也必定是忠于皇室的勋贵,他们在江南大营立功以后,可以被编入各地卫所,统领军队。
    朱由校除了要用勇卫营和顺天武学院,为各地军队充入自己的嫡系军官外,还要培养嫡系的勋贵势力。
    江南大营三个营,初步建制是每营各一万五千人,总计约五万人的兵力,经朱由校的仔细考虑,他们的驻地被选择在了南京西南三十里外的江宁镇。
    黄得功跟随朱由校多年,这次终于凭借战功得到升迁,被委任为江南大营一大营的总兵。
    周遇吉则被调动到大同镇,为威远卫指挥使,大同西北路参将,戍守边防,亲领一军。
    至于刘元斌,朱由校把他从勇卫营骑兵队的指挥官,升为京营三千营的总兵,负责整顿京营。
    江南大营勋贵营的提督,目前人选未定,不过朱由校不打算让目前呼声最高,历史上那个降清的徐文爵担任。
    心里有这一层,总是放心不下。
    魏国公徐宏基那儿,还得好好敲打一番,给他们老徐家一些好处,好让他闭嘴。
    第三百二十三章:密旨?
    原本几乎所有人都对徐文爵担任江南大营的提督毫不怀疑,但是现在,皇帝的意见很模糊,事情朝着不清楚的方向发展了。
    意见模糊,那就说明没有让徐文爵担任提督的意思。
    徐宏基彻夜难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做错了,又让皇帝感到怀疑了,他儿子徐文爵更觉得冤枉。
    京师的张世泽比自己憨得多,可他为什么能得重用,连南巡都带在身边,自己连一个江南大营的总督都做不得?
    和张世泽不同,徐文爵将他父亲的城府继承了至少一半。
    被召见到御前那几次,徐文爵一直都表现得可圈可点,除了还没有印证的统兵作战能力,其它防线几乎全面压制张世泽。
    可他永远不知道,朱由校将他按在观众席上,却屡屡对张世泽委以重用的原因。
    对朱由校来说,如冯铨这种历史上降清的文臣,尚能在特殊时候为自己所用,可是徐文爵这种历史上在南京带头降清的勋贵之首,无论如何是不能相信他的。
    江南大营的总督必须要和勇卫营的总督一样,对朱由校有绝对的忠诚。
    如此手握重兵的角色,朱由校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背叛,哪怕这个背叛只有万分之一的几率。
    徐文爵在历史上做的事,就决定了无论他现在表现得无论有多优秀,朱由校都不可能将兵权交到他手上。
    甚至等徐宏基死后,魏国公一脉或许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可就现在而言,这是后事,谁又猜得到呢?
    这天一早,徐宏基正拖着疲惫的身躯坐在魏国公府的正厅,随手拿起一杯茶正要润润嗓子。
    忽然,门外他的儿子急匆匆跑了过来。
    “爹!”
    “您给评评理,孩儿做错了什么,陛下凭什么不信任孩儿,不把江南大营总督一职交给孩儿!”
    手一抖,杯里的茶也撒了一半。
    徐宏基既生气又无奈地叹了口气,放下杯子,却没有说话。
    徐文爵却不明白自己父亲心中的难处,只顾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急忙又道:
    “父亲,您说句话呀!”
    “要不然您去求求陛下,这江南大营一职,可是我们魏国公一脉翻身的最后机会了!”
    “要是交给那张世泽,孩儿咽不下这口气!”
    “翻身、翻什么身?!”
    徐宏基看着冲动而又莽撞的儿子,半怒道:
    “陛下之所以不把这职位交给你,就是咱们魏国公一脉的影响力太大了,再拿到总督一职,就是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如果你只是我徐宏基的儿子,犯了错,还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变无,烟消云散。”
    “可你若还是江南大营的总督,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人添油加醋地上报过去,陛下不怀疑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