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23章 “澜沧江”项目
    话音即落,屏幕上便出现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澜沧江”!
    “这是我们中国腾飞航空发动机集团打造的一款全新的航空发动机,巡航推力72吨,加力推力125吨,总质量1.38吨,推重比为9……”
    汤莉莉拿着激光笔介绍着屏幕上的航空发动机的基本情况,但在场内的专家和海军的领导们却已经不是目瞪口呆那么简单,而是彻彻底底的石化在当场。
    更准确的说,当“澜沧江”这三个字出现在屏幕上时,不少了解国内航空界情况的资深人士就已经被惊得说不出话来,特别是黄峰等一众东北航空工业集团的人,就差没把下巴掉在地上。
    旋即一系列疑问便在脑海中刷屏一样涌现……
    “澜沧江”项目不是暂停了嘛?中国腾飞怎么还坚持?
    航空工业内部不是确定以仿制俄制al—31重型航空发动机为主吗?中国腾飞怎么还另起炉灶?
    最关键的是,重型航空发动机国家层面明显只支持航空工业这边,中国腾飞哪儿来的经费?
    其实不止是黄峰等人由此疑问,在场的其他人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在差异与中国腾飞居然拿出了“澜沧江”项目,按理说作为al—31航空发动机的仿制项目的备用方案,随着仿制整体进展顺利,备胎般的“澜沧江”早应该处在冷宫状态才对,怎么就这么突兀的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以至于场内众人就跟见了鬼一样,想不震惊都难。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澜沧江”航空发动机项目作为一个个事实上下马的项目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而这其中的曲折就复杂了。
    随着中国腾飞在航发领域的长足进步,给予部队更多的选择,因此当中国腾飞在九十年代开展第三代核心机的研制,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甚至做出了推重比为9的试验性中型机后,部队方面便调整了重型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策略,即以之前由航空工业部改组的航空工业集团为主,调整为航空工业集团和中国腾飞并重的格局。
    具体的情况是以航空工业集团牵头俄制的al—31重型航空发动机的仿制工作;以中国腾飞为核心研制国产重型航空发动机,即所谓的“澜沧江”项目。
    本来双线并重的格局发展良好,甚至在九十年代中期中国腾飞都已经造出应用第三代核心机的wd—70型重型航空发动机,加力推力达到128吨,推重比8.5,各项性能指标并不亚于俄制的al—31,特别是燃油损耗比更是大大优于al—31,也因此得到总部首长等诸多部队领导的好评。
    如果按照这条技术路径发展下去,wd—70型重型航空发动机必然会走向成熟,成为十号工程、新型舰载战斗机甚至是下一代作战飞机的首选动力。
    可问题是,这个假设条件前有一个“如果”,就意味着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幻。
    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就在1998年下半年,总部组织了一个专家组对两款重型发动机的进展情况和成熟度进了一次摸底,结果发现,中国腾飞的wd—70型重型航空发动机尽管技术先进,能力出众,但基于第三代核心机的总体技术路径的成熟度偏低。
    与之相比,al—31的仿制版尽管技术上并不先进,但整体的成熟度较高,完全可以满足未来20年国内重型航空发动机的需求。
    专家组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他们对两款发动机为期半年的高空台试验做出的。
    但也正因为如此,也暴露出中国腾飞底蕴不足的弊端。
    毕竟当时国内只有一座航空发动机高空试验台,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中国腾飞与其没有明显竞争时,高空台自然可以向中国腾飞开放,正因为如此在第二代核心机和2.5代核心机上,中国腾飞发展的还比较顺利。
    可到了重型航空发动机,双方有了明显的竞争关系,尽管航空工业集团没有明显的禁止中国腾飞使用所属的高空试验台,但却在审批和排期上做了不少小动作,导致中国腾飞的第三代核心机的研制大大落后于既定计划。
    这也就罢了,竞争无处不在,只要能把的wd—70型重型航空发动机熬出来,怎么都值得,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的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俄国人给了的wd—70型重型航空发动机致命一击。
    因为原本对的al—31重型航空发动机技术捂得严严实实的俄国人忽然开始对航空工业集团打开了合作之门,不但敞开供应al—31重型航空发动机的相关零部件,更是将核心技术拿出来与航空工业集团分享。
    如此一来原本需要十年时间方能完成仿制的al—31重型航空发动机,只需不到五年就能完成所有的研制任务投入批量生产。
    这下不只是航空工业集团激动了,就连部队上下都兴奋了。
    要知道重型航空发动机可是现如今航空兵部队最大的短板,越早解决,歼—10、歼—11等先进战机的生产瓶颈就早一天突破上限,这对东南沿海军事斗争准备,反介入作战的战略意义都是不可估量。
    基于此,原本一碗水端平的总部开始将资源倾斜到航空工业集团,全力支持al—31重型航空发动机的仿制项目。
    俄国眼见国内如此重视,也是积极配合,不但与航空工业集团联合成立合资公司,更是派遣大量技术人员协助航空工业集团完成对al—31重型航空发动机的仿制工作,为此双方签署的框架协议,合作意向以及具体合同就超过五百个。
    在这样的氛围下,国内舆论场对俄国的好感度飙升,甚至某些业内人士更是将俄罗斯国家航空发动机集团与航空工业集团在航发领域的合作比作五十年代苏联对华的技术输出,极具吹捧之能事。
    可实际上俄罗斯人可没那么好心,他们之所以一改之前在航发技术上的封锁,开始寻求合作就是看到中国腾飞的wd—70型重型航空发动机即将走上正轨,这要是在不扼杀,俄国将彻底失去中国的重型航空发动机市场,既然如此那就没啥好犹豫的,自然是怎么能迅速弄死wd—70型重型航空发动机怎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