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章 大国实力
    最受民众关注的,是在一月十五日发射升空的载人登月火箭。

    自从“神舟5号”之后,载人航天工程一直是中国人最关注的事情之一,也是最有标志性的事情之一。

    与之前的航天工程相比,载人登月工程更受关注。

    二零一七年,中国启动了永久性空间站工程,计划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建成一座可以容纳十二名航天员同时工作的,具备科研与科学考察能力,并且具备支持深空宇航能力的永久性空间站。

    空间站的建设工作非常顺利,到二零二九年,五个主要空间舱已经安装完毕,第一批宇航员在二零二四年就进入空间站工作。随后五年内,先后有十二批宇航员进入空间站,包括八名科学家。

    对中国民众来说,空间站项目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

    虽然在二零二五年,国家出台了开放商用航天的相关政策后,已经有几家企业开始从事相关工作,宣称能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开展“太空旅游”项目,但是花费绝对不低,人均费用肯定在两千万元以上,远远超过了平民百姓的经济实力,只有喜欢冒险的大富豪才会为之心动。

    对普通民众来说,载人等于工程无疑更有吸引力。

    哪怕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哪怕只是精神粮食,老百姓也愿意看到这种更有象征意义的航天工程变成现实。

    事实上,从一开始,载人登月就不是政府工程。

    不是政府不想做,而是拿不出这么多钱。

    工程启动的时候,政府就起到了牵头作用,一切以商业应用为目的,即政府只提供政策与技术上的支持,能否实现载人登月,以及能否像想像中的那样,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资源开采基地,得由商业投资决定。

    也许,这才是老百姓支持载人登月项目的根本原因。

    既然政府不出钱,自然不存在为了“面子工程”花掉大笔税收的问题,而且通过商业运作还能增加就业岗位。

    据不完全统计,到二零二九年底,与载人登月工程有关的项目,已经提供了一百二十万个就业岗位,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四千五百亿元以上,至少有一千八百架中小企业从中获益。

    有好处的事,老百姓自然支持。

    更重要的是,载人登月并非一个单独的航天项目,而是与一个足以改变中国经济面貌的重大能源项目息息相关。

    这就是可控聚变核电站。

    二零二九年底,中国官方公布了第一份与可控聚变核反应堆有关的技术文献,宣称已经解决了最主要的技术难题,有望在二零三二年简称第一座实验性可控聚变核反应堆,在二零三五年达到商用标准。

    所谓的商用标准,就是在价格上可以接受。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可控聚变核电站的效费比必须达到其他电站的水准,最好能够超过其他电站。

    这样一来,原料供应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技术资料,第一代可控聚变核电站使用的不是氘与氚,更不是普通氢元素,而是能在更低的温度、压力等环境条件下发生核聚变,也更容易控制聚变速度的氦元素。

    准确的说,是氦的同位素氦3。

    这下,问题出来了。

    地球上的氦3非常稀少,即便有也主要来自裂变核反应堆的附属产物。如果用裂变核反应堆生产氦3,在经济上不具备可行性,还不如直接修建更多的裂变核电站,转一道手搞聚变核电站,完全多余。

    载人登月工程,就与到月球上开采氦3有直接关系。

    月球上,有几乎取之不尽的氦3。

    根据一些科学家估测,月球上的氦3足够人类使用一千万年,而且富积度非常高,很容易进行工业开采。

    关键就是,必须在月球上建立开采基地。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登陆月球自然成为热门话题。

    在老百姓眼里,如果能够登上月球,开采月球上的氦3资源,要不了多久,就不用为电力发愁了。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方式,降低可控聚变核电站的建造成本,说不定今后能够免费使用电能。

    当然,在此之前,首先得登上月球。

    二零三零年一月十五日,cz-6超级运载火箭把载人登月航天器的第一部分,即月球轨道飞行器送入了地球的近地轨道。

    这只是个开始。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cz-6还将进行三次发射,把另外三个舱段送入近地轨道,组装成总质量为一百五十吨的载人登月火箭。如果一切顺利,载人登月火箭将在七天后到达绕月轨道,最迟在四月二十日,完成登月壮举。

    第一批登月宇航员有四人,其中三人将登上月球,一人留守轨道舱。

    这个人数,比“阿波罗”多了一个。

    三名登月宇航员除了象征性的登上月球,插上中国国旗之外,还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月球上逗留三天,对登月着陆点进行科学考察,获取建立月球基地的数据,并且带回供科学家研究的岩石样本。

    完成第一步后,后面的登月行动将以商业运作为主。

    按照中国官方公布的消息,在二零三一年与二零三二年,将再次登月,对月球基地的另外两个选址进行实地考察。完成了前期勘探与考察工作之后,将在二零三四年发射第一套基地建设设备。

    当然,开采氦3没有这么容易。

    虽然所有开采设备都自动运行,不需要人员在现场操控,但是需要人员处理一些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比如进行地质考察等等。为此在正式开采氦3之前,还要在月球上建立供人员生活与工作的基础设施。因为从地球运送物资到月球非常昂贵,所以还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工业基础设施。比如,在月球建立电解水工厂,为返程的运载火箭提供燃料,并且为常驻人员提供生活用水。

    最快要到二零四零年,才能从月球运回第一批氦3。

    必须承认,从工程量上看,这个进度非常惊人,商业化运作的效率,肯定比政府项目高得多。

    只要有利可图,商人就会跟时间赛跑。

    与载人登月项目同期进行的,还有影响更加久远的深空宇航项目。

    二零二九年十月,在cz-6的第四次正式发射中,中国的第一枚火星探测火箭离开了地球空前,踏上了飞往火星的遥远旅途。

    由此,中国成为了第四个进行火星探测的国家(地区)。

    在此之前,美国、苏联(俄罗斯)与欧盟都向火星发射了探测器。

    虽然晚了一些,但是中国的火星项目更有挑战性。火星火箭到达火星轨道之后,将在火星两极与赤道上空各投放一具登陆车,对火星的地表情况进行探测,而且在火星南极着陆的登陆车还有再升空能力,将在完成勘探任务之后,用小型火箭把收集的一百克岩石样本发送给轨道飞行器,最终由轨道飞行器的返航舱送回地球。此后,轨道飞行器将成为火星上的人造卫星,持续工作十年以上。

    正是如此,中国的火星探测火箭重达五十吨!

    只是,最快要到二零三零年底,探测火箭才能到达火星的近地轨道,并且在五年之后送回岩石样本。

    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火星上是否有供人类长期生存的必要资源。

    如果有,比如有水资源,而且岩石中有可以分解的富氧化合物,那么下一步就是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

    当然,这肯定是几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必须承认,这些宇航项目都是烧钱大户,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

    只是,在这些备受关注的宇航项目之外,还有一个项目不为人知。

    二零二八年底,cz-6在一个月内进行了三次发射,把三套各重五十吨的大型深空探测设备送入了近地轨道。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国的空间站项目。

    一个月后,中国当局才宣布,发射升空的不是空间舱,而是进行太阳探测火箭,即中国将进行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阳近距离探测活动。按照中国官方宣布的消息,此次探测活动主要为了搞清楚太阳的内部情况,为今后准确预测太阳黑子爆提供科学依据,为标准的科学研究。

    只是,有必要为此发射一枚重达一百五十吨的太阳探测火箭吗?

    当时就有一些美国学者指出,中国的太阳探测活动是为军方服务,而且一些美国新闻媒体还拿出了证据,即太阳探测项目的主要资金都来自中国军方,而且由军事情报部门负责处理资金流向。

    只是这么做有没有意义,连美国的“国防科技咨询委员会”都说不清楚。

    原因很简单,相对于太阳的质量,太阳探测火箭太渺小了,根本不可能对太阳的活动产生任何影响。

    一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太阳探测活动必然以失败告终。

    真正知道其中意义的,只有包括牧浩洋在内的极少数几个人,当时连国家元首易援朝与国务院总理黎平寇都是局外人。按照黄峙博的安排,只有在探测取得圆满结果后,才向元首与总理汇报。如果探测失败、或者证明钱仲泰的模型是错的,这就只是一次与军方没有关系的科学探索。

    结果如何,再过两个月就知道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