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1章 299【入幕之宾】
    王渊仔细打量此人,大脑袋,络腮胡,矮个子,小眼睛,竟然有点像午马饰演的燕赤霞。

    “朋友是举人?”王渊问道。

    张璁拱手道:“弘治八年中举,六赴会试,皆不第。”

    王渊瞬间无语,这人参加会试的时间,已经快赶上自己的岁数了,整整考了他娘十八年进士啊!

    张璁也是心中感慨,眼前这位总督,实在太年轻了。而且还是名额稀少的中榜进士,却能扶摇直上做到侍郎位,相比而言,自己一把年纪好像活到了狗身上。

    王渊也不考教学问,直接问道:“朋友对开海如何看?”

    张璁说道:“有利有弊。”

    王渊问道:“利为何?弊又为何?”

    张璁详细说:“浙江之地,官田众多,小民苦不堪言;福建之地,人多地少,百姓生活无着。因此,良家子纷纷弃籍,不顾生死蹈海求活。若能开海,则浙江、福建两省,万民皆可赖此为生,工商亦可因此而盛。于国而言,亦可大大增加商税,令户部财政丰盈可恃。”

    明白人啊!

    王渊只知道张居正,却不知“大明改革之先驱者”张璁。但是,只听这番言论,便肯定是有真本事的。

    张璁又说:“弊端则来自于农事。若开海成功,工商必定兴旺,人民趋利而疏于耕种,桑麻、棉花尽夺良田。则浙江、福建两省漕粮锐减,两省反而需要向外购粮。一旦遇到湖广、直隶大灾,浙江、福建恐怕粮价飞涨,饥馑遍地!”

    王渊点头道:“此言甚是。”

    古代运输成本非常高,外省大量购粮太难了。再加上奸商的存在,若真遇到大灾,不知得饿死多少人!必须弄一个海外粮食基地,并且要辅以武力,否则很难保证开海之省的粮食安全。

    王渊又问:“若欲开海,当如何行事?”

    张璁反问:“王总制可知,浙江最大的海商是哪家?”

    王渊说道:“不知。”

    张璁说道:“浙江最大的海商,都是福建人!因为福建人多地少,而又善于造船,他们才有实力操舟远航。不止是浙江,放眼整个大明,最大的海商乃福清薛氏!”

    王渊有些惊讶,问道:“福清薛氏出了多少进士?”

    张璁说:“百余年来,福清薛氏所出的进士,仅二三人而已。但薛氏与林氏世代联姻,而林氏如果算上旁支,进士已出了数十个!薛氏、林氏之宗脉,不但遍及福建,而且已经扩散到浙江和广东。”

    这些内情,海盗出身的庞健,是不怎么清楚的,还得问张璁这种举人才行。

    王渊问道:“浙江本地就没有海商吗?”

    张璁说道:“有,但不成规模。浙江无论是士绅,还是逃户海盗,但凡想要做海商,都必须去福建订购海船。而福建海船,又被福建大族所控,怎会让浙江海商壮大起来?福建本地豪绅,主要还是做陆商,他们四处收购货物,卖给福建海商远赴日本销售。”

    正德时期的海盗,还真不够看,在豪族海商的打压下,根本无法形成汪直、郑成功那样的大海盗。

    比如天顺年间的福建海盗严启盛,此人乃“澳门开港始祖”,一度纵横南海。即便如此,严启盛也只敢在南海蹦跶,主要从事东南亚贸易,不敢来浙江、福建跟豪族海商抢生意。

    甚至,连海盗组织体系,都是跟福建海商学的,有舶主、船主、财副、总管、直库等职务。

    其中舶主最牛逼,统管航行指挥、船货买卖、疏通官府等等,属于真正的“哒哪”。有些舶主干脆不自己出海,只出钱打造海船,招揽海商、海盗,或者干脆把船租出去收佣金。

    王渊仔细理清思路,又问:“浙江最大的陆上供货商是谁?”

    “宁波杨氏。”张璁有问必答。

    王渊继续打听:“宁波杨氏有何跟脚?”

    张璁说道:“元末明初,整个县都是杨家的。太祖皇帝打击豪右,杨氏礼房一脉直接绝嗣,义房一脉抛家舍业,只剩下几间草房。杨氏族长与夫人,连下葬墓地都找不到,可谓死无葬身之地。甚至被人诬告,连几间草房都保不住,只能再次迁居以租房栖身。“

    王渊唏嘘道:“这个杨家,也算多灾多难了,居然还能东山再起。”

    张璁说:“杨氏虽抛家舍业,却从未丢弃书本,家传《易》、《诗》、《书》,三经皆通,信奉陆氏心学。”

    又是一个陆门心学信徒,好像商人都喜欢陆九渊。

    王渊问道:“这杨家连土地和房子都没有了,他们靠什么谋生?”

    张璁说:“教授私塾,勉强为生。”

    王渊又问:“如何发家的?”

    张璁笑道:“杨氏一门通三经,在国朝之初非常罕见,靠教书就建起了三四进的大宅。他们又遵从陆门心学,于商贾之道颇为精通,以殖货之业便家资充盈。”

    王渊问道:“既然诗礼传家,想必有许多当官的。”

    张璁说道:“宣德年间,杨氏便开始出举人。到景泰、成化两朝,短短二十余年间,杨家出了六个进士,其中三个官至尚书!”

    “嘶!”

    王渊倒吸一口凉气,宁波杨氏恐怖如斯!

    王渊再问:“如今呢?”

    张璁笑道:“说来也奇怪,自弘治朝以来,杨家一个进士也没有,倒是举人出了一大堆。”

    说实话,王渊对宁波杨氏非常佩服。

    这是一个被朱元璋打击到草房都保不住的家族,族长死后都找不到地方下葬。却凭着家传学问,硬生生再度崛起,一门六进士,一家三尚书!

    读书改变命运啊。

    如果能够拉拢宁波杨氏,王渊开海将事半功倍。若是杨氏冥顽不灵,那王渊也不介意做破家总督,让杨氏一族再次回到连草房都没得住的境地。

    王渊突然起身上前,握住张璁的手说:“秉用先生大才,可愿留下为吾入幕之宾?”

    张璁笑答:“固所愿耳。”

    王渊说道:“吾有一重任交于秉用先生,说服宁波杨氏配合开海!”

    张璁问道:“总制打算如何开海?”

    “小小的开,快快的开……”王渊屏退左右,只与张璁详说。

    张璁听完,微笑不已,拱手道:“如此,在下倒有几分把握,就看杨家是否识时务。”

    王渊横霸道:“他若不识时务,我就叫他不得不识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