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章
    第一章

    康熙四十九年五月初一。

    大驾循例离京城往北,经密云出古北口到热河,驻跸“避暑山庄”。千乘万骑,扈从如云。随行的百官以外,自然还有太子及皇子——嫡出的太子名胤礽,行二。皇后生胤礽时难产而崩,所以胤礽从落地就没有母亲。因此特蒙皇帝宠爱,在两岁时就被立为太子。

    可惜太子资质虽好,不喜读书,自幼为一班佞臣所谄媚,养成娇纵狂妄的性格,而且天性凉薄,竟有弑父的企图,因而在前年九月,在皇帝自塞外的归途中被废,并命皇长子监视。

    皇长子名叫胤禔,长太子两岁。清朝的家法,皇子的身份视他母亲的身份而定,胤禔为庶妃所生,所以居长而不能成为太子,只封为直郡王。他跟太子不和,皇帝只有命他监视胤礽才可以放心。

    回到京城,皇帝命内务府在住处文渊阁西北的上驷院,设一座毡帐,监禁胤礽。奉派看守的,除了胤禔以外,还有皇四子多罗贝勒胤禛。因为他跟太子亦不甚和睦,而跟胤禔比较接近,所以命他与胤禔看守胤礽。

    弟兄中与胤礽较好的,是大胤禛一岁的皇三子诚郡王胤祉。不久,胤祉发觉了一项阴谋——直郡王胤禔与多罗贝勒胤禛,指使一个蒙古喇嘛巴汉格隆,用妖法魇咒胤礽。一经检举,皇帝派人彻查,果有其事。但胤禛不肯承认,说服一向跟他很亲近、犹未受封的皇十三子胤祥出来顶罪。结果胤禔被监禁于家,胤祥圈禁高墙,而胤禛不但无罪,且在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复立太子的同时,晋封为雍亲王。当然,胤祉亦由郡王晋为亲王了。

    盛夏已过,序入凉秋,皇帝如果这年在热河,便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狩猎,名为“打围”,文雅的说法,叫作“木兰秋狝”。

    木兰是个县名,土名“围场”,在避暑山庄所在地承德以北四百里的地方,这里有座山,名为锥子山,林深菁密,水草茂盛,有各式各样的野兽,是极好的狩猎之地。二十多年前,由蒙古翁牛特这个部落的藩王,拿它献于朝廷,因而制定了“秋狝之典”。皇帝的意思,八旗劲旅,长于骑射,怕承平日久,荒废了武艺,懈怠了身手,借此作为一种习武于事的锻炼。

    每到木兰打围,蒙古数十部的王公、台吉——王公之子,“台吉”是汉语“太子”的谐音,相率架鹰牵狗,策骑赴会。另外,由各部落合派精壮之士一千二百五十人,称为“虞卒”,以兵法部勒,专服行围之役。

    每到行围之时,特设黄龙大纛,即为御营所在的中军;左右两翼用红白旗作标志,末端则用蓝旗,皆由管围大臣会同蒙古王公管理。先期派出人去,搜索山林,惊扰野兽,由远而近,渐渐赶入围场。

    到了皇帝亲自打围的那一天,五鼓时分,就有蒙古虞卒、虎枪营的士兵,以及由八旗特别挑选出来的射手,分道远出,在三十里,甚至八十里外,向大纛所在的围场集中。

    及至渐渐合围之时,虞卒皆卸下硬盔,用马鞭子使劲敲得“卜、卜”作响,同时用蒙古话高喊:“吗尔噶,吗尔噶!”

    “吗尔噶”就是蒙古话的帽子。这样个个脱帽,递次相传,直到中军。知道快要合围了,于是职位最高的管围大臣,一面飞报驻跸的行营,一面拥着黄龙大纛,由中道徐徐向前行去,边行边指挥。行围的虞卒,赴会的蒙古王公,扈从的皇子亲贵、文武大臣,各自往预先指定的位置集中,静待大驾入围。

    等皇帝一入围,包围圈就会以特定的一处高冈为中心,很快地收紧。这处高冈,视界特佳,名为“看城”。皇帝先在看城的黄幄中,听取报告,了解情势。及至两翼末端的蓝旗一到,便是方圆两三里的合围之势已成,皇帝出看城上马,下令逐猎。一时狼奔兔逸,马嘶犬吠,杂以阵阵欢呼啸号之声,真个岳动山摇,天地变色,哪怕是恶劳好逸、胆子极小的懦夫,都忍不住有追奔逐北、跃跃欲试之心。

    围场中百兽皆具,独少麋鹿。因为鹿性易惊,与虎豹豺狼难以合群。因此行围猎鹿,另有一套制度。

    这套制度名为哨鹿。大致在五更放围之前,皇帝只率少数亲卫出营,往预先勘定的鹿聚之处悄悄行去。队伍分作三队,出营十余里,先命第三队留驻;再行四五里,又命第二队留驻;更行二三里,将及目的地时,把第一队亦留下。此时的扈从,不过十几个人,方始下令哨鹿。

    于是有一名侍卫,身披鹿皮,头顶一具制得极其逼真的假鹿头,呦呦作鹿鸣——须是公鹿之声。不久,听得远林低昂,渐有和鸣,母鹿都找公鹿来了!

    据说鹿性最淫,一头公鹿可御数十头母鹿;而母鹿来就公鹿时,每每口衔灵芝,为公鹿的滋补之剂。

    但因哨鹿而来的母鹿,或许由于事先未备,仓促应合的缘故,来不及觅仙草作进身之阶,所以谁也不曾捡到灵芝。只听枪声一响,知道皇帝已开始下手,于是后驻的第三队飞骑向前,追逐四散的群鹿,打倒一头,随即下马,用随身携带的解手刀,割开喉管,吮吸鹿血——是其效如神的壮阳剂。

    围场是总名,在这植柳为界的数百里大围场中,共有四十七个小围场。这天——八月底最后一次行围,是在离承德不远的阿格鸠围场。

    这个围场多鹿,由哨鹿之声一起,低昂远近,应和之声,连绵不绝。不久林间出现了鹿影,徘徊瞻顾,在找公鹿。皇帝停辔端枪,静静等着,直待母鹿逡巡四集,方始开火。清脆的枪声,划破了静寂的晓空。接着便听见一片欢呼声,一头极大的梅花鹿,已为皇帝一枪打中要害,倒在血泊中了。

    后驻的各队,以枪声为信号,一齐策马飞奔,发现鹿影,紧追不舍。第一队的领队是皇四子胤禛,挑中了角有三尺的一只大鹿,全力追赶。鹿快,他的马也快,一前一后,追逐了有一顿饭的工夫,方得下手。第一枪打中鹿头,第二枪打中鹿胸,看它的脚步慢了下来,不多几步,侧身一倒。胤禛亦就勒住了马,回身看时,只有一个名叫恩普的“哈哈珠子”,正气喘吁吁地赶了上来。

    “爷的马快!”恩普滚鞍下马,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大家都跟丢了。”

    胤禛得意地笑着,取下系在马鞍上的皮水壶,拔开塞子喝了几口,方指着鹿问:“怎么办?”

    “砍下鹿角回去登账。”恩普一面取木碗,一面说道,“奴才取鹿血来给爷喝。”

    很快地,恩普汲来一碗鹿血,胤禛将温热的木碗接了过来,一口气喝了大半碗,嫌血腥气不想再喝了。

    “快去砍鹿角,完事了好走。”

    恩普已缓过气来了,动作十分利落,砍下鹿角,先将尖端上两小截新生的鹿茸折了下来,掖在腰里,方始扛了两架鹿角来复命。

    “那多狼狈!只要一截就够了。”

    恩普答应着,将两架鹿角各取一截,插在腰带上,然后服侍主人上马,缓缓向南行去。

    行不多时,胤禛突然觉得冲动得厉害,心里知道,这碗鹿血的劲道发作了。此时此地,唯有澄心息虑,尽力自制。可是怎么样也压不住那一团火,而且跨在马鞍上的两股,有东西梗得难受,非即时松一口气不可。

    “恩普!”

    恩普策马在前,听得喊声,圈马回来,将上半身斜俯着,听候发话。

    “这儿附近有人家没有?”

    恩普摇摇头说:“不会有的。”

    胤禛不知道怎么说了,脸涨得通红,连一双眼睛都是红的。

    恩普大为诧异,凝神细想了一会儿,方始问道:“爷可是涨得难受?”

    “对了!”胤禛如释重负似的答说,“涨得一刻忍不得。”

    “那,那可怎么办呢?”

    胤禛亦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觉得躁急难耐,不由得恨恨地骂道:“混账东西,平时白疼了你。这么一点儿小事,都不肯用心去办!”

    恩普不敢回嘴,苦苦思索了一会儿,突有所悟,眉目轩扬地说:“有法子了,翻过山,就是园子,我去找个妞儿来替爷出火。”

    “园子”就是避暑山庄,则“妞儿”自然是宫女。清朝的家法极严,皇子勾搭宫女,亦算秽乱宫闱,会获严谴。所以胤禛直觉地认为恩普荒谬绝伦,越发生气。

    “你简直是畜生!说出这样话来,可知你心目中无父无君,就该捆到内务府,一顿板子打死!”

    恩普吓得脸色都变了,自然不敢再作声。而胤禛却大有悔意:因为细想一想,此事也没有什么做不得。不过话是如此之硬,自己要想转圜,已万万不能,因而脸上现出一副沮丧的神色。

    这副神色落在恩普眼中,未免困惑。他想象中所见的应该是怒容,不道是这样可怜兮兮的神情。其故安在?

    细想一想恍然大悟。主人的性情,向来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为今之计,不管他说什么,只要能找来“妞儿”就绝不会错。

    想停当了,便说一句:“爷请上马吧!”

    一面说,一面认蹬扳鞍,跃上马背,狠狠加上一鞭,往南直上坡道。

    胤禛不能确定他是不是去找宫女,反正其势不能不跟着走。策马上岭,山庄在望,顺着坡道疾驰,很快地到了平地,只见草地尽处,是一片菜畦,然后是一片树林,宫殿还远得很呢!

    再定睛细看时,恩普已越过菜畦,在林边一座小屋中停了下来,下马注目,似有所待。胤禛便用双腿一夹马腹,直到恩普面前才停住。

    “爷,”恩普指着小木屋说,“请里面等等,我尽快回来。”说完,匆匆走了。

    这下,胤禛心里明白了。走进小屋一看,里面有张土炕,炕上铺着一领旧草席。此外什么都没有了,不过倒还干净,便在炕沿上坐了下来。

    这一坐下来,想到恩普不知道会找来怎么样一个人,顿时心猿意马,自己都听得见自己心跳的声音。而屁股上像长了刺,再也坐不住,三脚两步走到门口去望,人影杳然,不免怏怏,转念自思,没有那么快,且耐一耐。

    想是这样想,却做不到。望了四五次,仍无消息,心里发恨,这恩普麻木不仁,莫非不知道这是一刻都忍不得的事?还是这么慢吞吞地,非抽他一顿鞭子不可。

    正在这样生闷气时,听得屋外有个很清脆的声音在说:“亏你怎么找得这个地方!其实要说话,哪儿都可以说,何必大老远的上这儿来。”

    “这儿才好!”是恩普的声音,“这儿是福地,准遇贵人。”

    “你在说什么呀!我一点儿都不懂。”

    “你一进去就懂了。”

    接着只见踉踉跄跄冲进一条影子来,辫梢飞得老高。想必这宫女是让恩普推了进来的。

    胤禛的一个念头不曾转完,只听那宫女惊呼道:“四阿哥!”

    “别嚷嚷!”是恩普在吆喝,胤禛随即眼前一黑,听得外面高声在说:“她长得不怎么体面,所以我把门关上。爷将就着用吧,倘或有人来,别出声,我自会打发人家走。”

    雨散云收,胤禛身心俱泰,在黑暗里草草扎束停当,心里在想,应该有所赏赐,想起荷包里有数十粒金豆子——那是学的皇帝所宠信的文学侍从之臣高士奇的法子,凡向御前当差的太监有所打听,抓几粒金豆子作为酬谢,但手一摸到腰上,立刻有所警觉,她的女伴会问她:金豆子从何而来?这不就牵出了这一段没来由的露水姻缘。

    算了,他将这个念头立即抛开,摸索着向门口走出。

    “四阿哥要走了?”

    “嗯!”胤禛答应着,将脚步停了下来。他在考虑,要怎么叮嘱她两句,不可将此片刻的邂逅泄露。

    这宫女不知道他的心事,只以为是要她去开门,所以加快脚步,到得门口,将板门拉开一条缝,探头往外看了一下,回脸说道:“没有人。”

    没有人不走何待?胤禛大步擦身而过,不经意回头一望,不由得大吃一惊。直到此刻,他才看到她的脸,长得奇丑无比。胤禛想到刚才紧紧搂住她的光景,胸中像误吞了一粒老鼠屎似的,一阵一阵地想呕。

    等他脚步踉跄地往前直奔时,恩普从横刺里截了过来。他本来挂着一脸笑容,看到胤禛的脸,不由得愣住了,气色好坏,怎么回事?

    “马呢?”胤禛问。

    “喏,在那边,奴才去牵过来。”

    上了马,胤禛一言不发,打马往北。恩普知道他的意思,仍旧翻岭回去归队,便紧跟着不舍。

    胤禛在马上思量,这件事要传出去,自己就失却竞争皇位的资格了,即使能够如愿以偿,也留下一个为臣下所讪笑的话柄,岂不有伤“圣德”?

    这非当机立断不可,念头转定,随即勒住了马,细细瞻望,云雾凄迷,正临峡谷,到了一处需要留神的地方了。

    “恩普!”

    “奴才在。”

    “这儿的地名叫什么?”

    “奴才不知道。”恩普答说,“走倒走过两回,路很狭,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悬崖,掉下去……”他猛然省悟,说话太不知忌讳了,吐一吐舌头,加了一句:“爷千万当心!”

    “倒是你该当心!走,带路。”

    于是恩普一拎缰绳,策马而前;胤禛紧跟着,占了靠峭壁的一面,几乎是并辔而行。

    恩普紧靠悬崖,用脚碰碰马腹想赶在前面,占住路心,不道胤禛已一鞭子挥了过来。

    这一鞭子不打人,只打马。打马又不打马股,只打马眼。那一下,恩普的马像发了癫症似的,横蹦乱跳了两三下就将恩普掀得往上一抛,再往下一落,七颠八倒地,好久才落入谷底。

    于是胤禛头也不回,循山路一直往前。转过一座崖壁,豁然开朗,遥望坡路,有七八骑疾驰而来,从服饰上辨出,都是侍卫。胤禛心里明白,必是不见他回队,分途来寻找了。

    他猜得不错。那七八个人望见人影,远远就喊:“四阿哥!四阿哥!”

    胤禛勒住了马等。等到人到,看清楚为头的是一名御前侍卫赛音乌,心里又安慰又不安。安慰的是父皇特遣近侍来找,足见关爱;而不安亦正为此,一回去少不得要受几句责备。

    “四阿哥!”赛音乌滚鞍下马,跑下来抱住他的腿说,“可算让奴才找着了。”

    “一时不服气,非追上那头鹿不可。到底让我追上了。”胤禛突然叹口气,“唉!”

    “怎么?”赛音乌站起来问。

    “你们去看!”胤禛往回一指,“恩普不知怎么不小心,摔到山涧里,连个影儿都不见!我在那儿站了半天,傻子!一个鲜蹦活跳的孩子,好没缘由地就这么没了,想想!唉,真是!”他默然地摇头不绝。

    “一个孩子罢了!爷不必伤心。”赛音乌说,“万岁爷不见四阿哥,挺不放心的!请快上马吧!”

    胤禛点点头,上了马。赛音乌派出两名蓝翎侍卫,去查看恩普的下落。自己陪着胤禛,赶回围场。

    见了皇帝,倒没有受多大责备,只说:“你也三十出头了,不能像年纪轻的时候,做事只顾自己的高兴。行围也就跟打仗一样,穷寇莫追,为了追一头鹿,把好些好机会丢掉了,不可惜吗?而况,你这又是无谓的涉险。”

    胤禛自然诚惶诚恐地受教。等皇帝撤围,陪侍着回到避暑山庄,派人检点行囊,准备扈跸回銮。

    恩普这件事,似乎该有个交代。推度常情,第一步自应该是确确实实弄清楚恩普的生死下落,因而派个人到赛音乌那里去查问究竟。

    此人到时,恰好两名蓝翎侍卫在向赛音乌复命,道是:“脑袋都摔破了,浑身都是伤,好惨的样儿。”

    “那得通知内务府的人料理啊!”

    “已经通知了。”

    “马呢?也摔死了吗?”

    “马可是找到了!”那蓝翎侍卫走近了,低声说道,“有件事可透着有点玄,恩普的那匹马,左眼全是血,挺长的一道伤痕,仿佛是让人拿马鞭子狠狠抽了一下。”

    赛音乌一愣,随即在脸上出现了戒备的神色,而且是很严重的样子。

    “这话可不能瞎说!这年头,多吃饭,少说话。事不干己,最好别管。听别人说去,咱们听都不听。”

    “这……这是什么讲究?”

    “别问!”赛音乌沉下脸来呵斥,“告诉你们的是好话!”

    两名蓝翎侍卫不敢多说,悄然退下。赛音乌将胤禛派来的人唤了进来,说是恩普的尸首已经找到,摔得很惨,已通知内务府的随扈人员料理身后。又找到一匹马,不知可是恩普所骑,不妨领了回去。

    这件事,就在赛音乌的遮掩之下过去了。满洲话“哈哈”是男,“珠子”是小孩,合起来就是男孩子。一个小厮摔死了,不算回事,谁也没有理会。

    第二年,康熙五十年,皇帝照例又是五月初避暑热河。大驾未到之前,总管太监就在发愁了,有件事始终不知道该怎么处置,而要一闹开来,说不定就有好几颗人头落地。

    这个总管太监叫康敬福,行年七十,从避暑山庄落成之时,就在这里当差,为人谨慎细密,曾经处理许多疑难棘手的纠纷,唯独对摆在眼前的这个难题,却是一筹莫展。

    起先还存着希冀之望,等随扈的四阿哥到了,找个机会,在私底下向他探询其事。只要他承认了,天塌下来有长人顶,自己至多落个监察不严的处分。哪知扈从的名单,偏偏就没有胤禛的名字。

    “怎么办呢?”

    “二大叔,你老就愁死了也没用!”康敬福手下最得力的太监何林劝他,“当初你老要肯听我一句话,不早就没事了?即便是此刻,也还不晚,你老就狠狠心,下个决断吧!”

    “唉!”康敬福慨然而叹,“我就是狠不下这个心!”

    于是相对无言,都落入回忆之中。康敬福记得这个名叫金桂的宫女,前年就该放出去了,只为她长得太丑,连多瞧她一眼的人都没有,兼以家世孤寒,没有亲人来领回去。好在天家富贵,哪里不养一个闲人。而且料她丫角终老,决不会有“女大不中留”的麻烦,所以康敬福就让她留了下来。

    谁知怎么样说也不会有的麻烦,偏偏就有了!约莫是“龙抬头”的那时候,行宫里流传着一件新闻,说是金桂的肚子大了!

    有那老成些的,便加叱斥:“这是什么话?决不会有的事,也好瞎说,你长了几个脑袋?”

    被叱斥的自然不敢作声,心里也着实有些疑惑。如果说金桂有孕了,怀着的自然是龙种。可是皇帝能看中金桂吗?

    “说出个大天来,我也不能相信,恐怕是鼓胀病!”老成的太监这么说。

    可是金桂自己不承认有鼓胀病,更不承认有孕。无奈喜酸喜作呕,有喜的小媳妇的毛病,掩饰都掩饰不了。这就不能不让老成的太监,都有些着慌了。

    就这样,消息才传到康敬福耳朵里。骤闻之下,他诧为胡说,细一打听,方知听言不虚,一下子竟急得几乎昏厥。

    “坏了!坏了!”他气急败坏地说,“出这么一件事,不送命也得充军!怎么办呢?”

    渐渐地,连金桂自己都觉得瞒不住了,断断续续地透露出她的一段奇遇,但破皮得珠,对方是谁,她始终不肯明说。

    话传到康敬福耳朵里,岂能不问?将金桂找了来,用他难得一见的疾言厉色喝问,终于逼得她说了四个字。

    “是四阿哥!”

    “四阿哥?”康敬福大吃一惊。皇子没有一个敢惹的,尤其是四阿哥,喜怒无常,脾气极大,这件事,就更难处置了。

    “容易得很!”何林向他悄悄进言,“干脆弄包药让她服,一了百了!”

    “你是说,”康敬福迟疑地,“送她回姥姥家?”

    “对了!”

    “那不行,一尸两命,我不能造这个孽。再说,也许真是四阿哥的种,金枝玉叶,可马虎不得。”

    “你听金桂瞎说。我可劝你老人家,当机立断,免受其害,趁金桂的肚子还不怎么显眼下手还来得及!”

    “看看,看看,”康敬福无可奈何地,“看看再说。”

    眼看金桂的肚子,一天大似一天,康敬福只有下令,不准她在人前走动。可是流言却是不胫而走,都道金桂怀的是四阿哥的种,而深感兴趣的是,四阿哥会不会承认这回事?

    如今四阿哥不在随扈的名单之列,他会不会承认这回事,谁也无法保证。可是瓜熟蒂落,等金桂生下孩子来,又将作何处置?这个疑问,仍然能令人发生兴趣。唯一的例外是康敬福,还有何林。

    “何林,”康敬福忽然想起,“你倒算算日子看。”

    “什么日子?”

    “金桂怀孕的日子啊!”

    “噢!”何林扳着手指计算,“说是去年九月初的事。十,十一,十二,一,二……啊,八个月了。”

    “那不快生了吗?”康敬福又着急了,“行宫里的宫女,不明不白养下一个孩子来,这件事教我怎么跟万岁爷回奏?何林,你无论如何得替我想个法子!不然,我会连觉都睡不着。”

    何林出一个主意,倒是正办,等总管内务府大臣随驾一到,将此事和盘托出,该怎么办,悉听指示。这样就没有什么责任了。

    “没有责任?”康敬福不解,“怎么会没有责任?”

    “果真是四阿哥的种,谁也没有责任。你老想,行宫这么大的地方,阿哥们到哪里逛逛,咱们还能防贼似的紧掇着不放吗?当然是听阿哥们自便。这要一时来了兴致,‘端’个宫女,有谁会知道?”

    “噢,啊,‘一言惊醒梦中人’!”康敬福愁怀一解,顿时面有笑容了。

    这时他才发觉,自己发愁的原因是一开始就认定金桂怀的是野种。行宫重地,有野男子闯入,且有此丑闻,当然是件脑袋不免搬家的祸事,倘非如此,何必发愁?

    话虽如此,要找个当家的总管内务大臣,细细告密,却苦无机会。

    内务府专管皇室庶务,特简亲信充任总管大臣,少则三四,多则七八,并无定额。居首的称为“佩印钥”,意思就是“掌印”。此时佩印钥的总管内务府大臣,是皇帝面前的第一红人,除了内务府归他一把抓以外,还兼任着步军统领。这个职名,俗称“九门提督”,手下有两万精兵,负有保护京城及近畿的重任。

    此人名叫隆科多。顾名便知是满人,其实却是汉人,本姓为佟。

    隆科多的祖父叫佟养正,明末万历年间,官拜辽东总兵。由于他的堂弟佟养性投降了清太祖,而且做了爱新觉罗氏的女婿,因而佟养正受了挟持,终于叛明投清。后随清太祖征辽阳,为毛文龙的部将陈良策设计围捕,佟养正与他的长子佟丰年,一起被杀,次子佟盛年却是逃了出来。

    佟盛年改了满洲名字,叫作佟图赖,他的女儿,就是当今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皇帝又娶了他的表妹,也就是佟图赖的孙女儿为皇后。佟家姑侄两代为皇后,而佟图赖与他的儿子佟国维,亦两代为“国丈”,贵盛无比。佟家子孙做官的不计其数,号称“佟半朝”。

    不过佟家门第虽盛,富贵有余,论到权势,却只集中于一个人,就是隆科多。

    隆科多是佟图赖次子佟国维的儿子,孝懿皇后的胞弟。他的儿子舜安颜又娶了四阿哥的同母妹,在皇女中排行第九的温宪公主,因此,他跟皇帝是姑表、郎舅,而又为儿女亲家的亲无可亲的至亲。但是,这不是隆科多获蒙宠信的主要原因。

    原来佟氏一门,因为太子不附外家,且受小人包围,渐失父皇眷爱,所以都拥护八阿哥胤禩。太子是佟家的外孙,连他的外祖、舅舅、表兄都不以为他可承大位。在外人看来,自然更要拥护“出身微贱”的八阿哥了。因此,废太子的风潮闹得很厉害,皇帝认为佟家这样的做法,简直是有意挑拨起皇家的骨肉之祸,所以对佟氏一门,大为恼火,包含“国丈”佟国维在内,都受到了严厉的谴责。

    唯有隆科多是例外,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置身于风潮之外。而皇帝本来是极看顾舅家的,这样隆科多之被重用,亦就是理所必然,势所必然的事了。

    其实隆科多亦非真正的不偏不倚,只是表面上不露声色,暗地里却另有所中意的人。这个人就是四阿哥。

    听到康敬福的报告,隆科多大吃一惊,沉着脸说:“这事瞎说不得!你可曾细细查过?”

    “细细查过!”康敬福答说,“不过,大人,像这样的事,是查不出究竟来的!”

    “混账东西!”隆科多骂道,“既查不出究竟,怎么随便就赖到四阿哥身上?”

    “敬福有几个脑袋敢诬赖四阿哥?是金桂自己说的。”

    “你敢包她不是瞎说?”

    “这,最好请大人当面问她!”

    这是最彻底的办法,隆科多同意了。于是康敬福先派何林去安排,直到入夜人静,方陪着隆科多来到行宫北面菜圃边缘的一座小木屋,传询金桂。

    小木屋中只有一座土炕,一张杂木桌,桌上的烛台却很精致,是临时从他处挪来的,点着粗如儿臂的一支红烛,霞光潋滟,照得小木屋中似有一团喜气。

    等隆科多在土炕上落座,何林拍了两下手掌,随即听得细碎的脚步声,门外出现了两条人影,一名太监将金桂带来了。

    “进来!”隆科多说。

    金桂出现在木屋中了。隆科多一看,打个哆嗦,世间真有这么丑的女人!他实在不想看,然而不看不行。视线由上而下,发觉这金桂除了脸以外,实在很够女人的味道,长身玉立,肌肤丰腴,腰当然很粗,那是因为怀孕的关系,若从比例上去测度,未孕以前应该是很好的身段。

    “你叫什么名字?”

    “金桂。”

    “姓呢?”

    “姓李。”

    “哪儿人啊?”

    “直隶。”金桂答说,“记不得是哪一县。”

    “自己的家乡都记不得吗?”隆科多看一看康敬福,意思是她的脑筋恐怕不好,说话就不见得靠得住。

    “她从小就跟着她一个叔叔在外面混,叔叔死的时候她才八九岁,所以记不得家乡。”

    “噢,”隆科多问,“你今年几岁?”

    “二十七。”

    “二十七?”隆科多又转脸问,“不早该放出去了吗?”

    “娘家没有人,也找不到婆家,只好留了下来。这是大人衙门里有案的。”

    “噢!”隆科多问,“她现在干什么?”

    “就在这一带照看打杂,打扫、施肥、种菜,什么粗活都干。人倒是很勤快的。”

    “嗯,嗯!你看看去!”隆科多用嘴向外一努。

    意思是不许闲杂人等接近,康敬福便出了小木屋亲自巡查了一遍,并命何林负责戒备。然后回到隆科多面前复命:“闲人都撵走了。”

    隆科多点点头问金桂:“你说,你肚子里怀的是谁的种?”

    “四阿哥的。”

    听她答得这样子斩钉截铁,隆科多倒困惑了,原来就这片刻工夫,他的心思已有几度反复。起先是将信将疑,因为男女情欲是件无理可喻的事。四阿哥虽然平时很讲究边幅,甚至有点惺惺作态的假道学味道,但一时动情,大了色胆,亦无足为奇。

    及至一看金桂“惨不忍睹”的那副仪容,断然不信四阿哥会“饥不择食”到这样的地步。而金桂居然毫不含糊地指明,岂不可怪?

    想一想不能没有疑问。这得抽丝剥茧,平心静气地问:“你见过四阿哥没有?”

    “没有。”

    “没有?”隆科多问,“四阿哥差不多每隔一年就侍奉皇上到这里来避暑,你有没有见过?”

    “回大人的话,”康敬福做了解释,“她是干粗活儿的,怎么样也到不了皇上、阿哥跟前,所以没有见过。”

    “既然如此,你怎么知道是四阿哥,不是别人冒充的呢?”

    “谁敢冒充四阿哥?”

    这愣头愣脑的一句话,将隆科多问住了。康敬福便加以叱斥:“不许你这么说话,好没规矩!”

    隆科多此时有点好奇心发,怕一发脾气,吓了金桂,会问不出真相,所以此时反倒摇摇手,示意康敬福不必计较,然后才耐着性子往下问。

    “你只说,你怎么知道是四阿哥?是四阿哥自己跟你说的吗?”

    “四阿哥始终没有开口。是恩普跟我说的。”

    “谁是恩普?”隆科多问康敬福。

    “是四阿哥贴身的哈哈珠子。”康敬福答说,“去年摔死了。”

    “摔死了?”隆科多失声而言,“那不是死无对证的事吗?”

    康敬福默然,而金桂却大不服气,转念想想,可不是死无对证的事?这份冤枉,至死都不能洗刷了,自己倒不妨认命,只委屈了腹中的“皇孙”。这样一想,不由得簌簌地掉下眼泪。

    “不许哭!”康敬福大喝一声。

    隆科多吓一跳,未免不悦,因而对金桂流泪,更觉可怜。同时也更觉得此事有蹊跷,得要详细问问。

    “我问你,你不认识四阿哥,怎么倒认识四阿哥贴身的哈哈珠子?”

    “他们都喜欢闹着玩,常常翻过山来掏蛐蛐什么的,就这么认识了。”

    “那么,那天是恩普来找你的?”

    “是。”

    “他怎么说?”

    “他说:‘金桂你陪我去逛逛。’我——”金桂突然顿住,以手掩口,很明显地,是自悔失言。

    这到了紧要的所在,隆科多不肯放松,“你怎么样?”他的声音提高了。

    “我,”金桂停了一下,将头抬了起来,是无所畏惮的神态,“我就陪着他走,这也不是第一回。常时逛一逛,他就走了,再也没有什么的。”

    当然是“再也没有什么的”!隆科多一想,他是皇子跟前的哈哈珠子,八成为贴身的小跟班,无不面目清秀,聪明伶俐,多少俊俏宫女偷不到手,会看上金桂?所以,她之作此表白,全属多余。

    不过,隆科多并没有笑她,只问:“那天你陪他到了什么地方?”

    “喏,”金桂回身往外一指,“就这屋子外面。”

    隆科多心想,照此说来,自己所坐的土炕,便是当时的阳台(古时喻指男女欢会之所。——编者注),不由得左右看了一下,怎么样也不能想象,四阿哥会在这里结下这样一头露水姻缘。

    望着金桂低垂的头,知道她还在含羞之意,便即问道:“那时候,四阿哥叫你了没有?”

    “没有。”

    “没有,你是怎么进来的呢?”

    “是恩普把我骗到这里,用手一推,随即好快地把门关上了。”

    由门及窗,隆科多蓦然意会,立即问说:“窗子呢?”

    “窗子自然是关紧的。”

    “是你进来以后关的吗?”

    “不是,原就关着的。”

    这就是了!隆科多有些相信了,不过还得求证,细想了一下问道:“那时四阿哥在屋里干什么?”

    “坐在炕上,就是大人坐的那个位置。”

    隆科多抬头看了一下,正对着门,便又问道:“那时门是开着的?”

    “不!”金桂答说,“虚掩着。”

    “这样说,你在门外的时候,四阿哥看不见你?”

    金桂略一回想,很坚定地说:“看不见。”

    “你怎么知道?”

    “我看不见四阿哥,四阿哥自然也看不见我。”

    言之有理!隆科多暗暗点头,“那么你是始终没有看清四阿哥?”他问。

    “不!”金桂答说,“刚进门的那一刻,外面还有光,我看清了的。”

    隆科多心想,这很合情理,而且求证也容易了,“你刚才说,以前没有见过四阿哥?”他问。

    “是。”

    “那天是第一次见?”

    “是!”

    “第一次见,怎么就能认定是四阿哥呢?”

    “是卷发。”金桂答说,“我早听人说道,四阿哥是卷发。”

    “还有呢?”

    “还有——”金桂被问住了。

    还有,就是她出娘胎二十六年以来,初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体验到男女间事的奥秘。这份体验,至今仍然是那么强烈,但并不清晰,模模糊糊,是浓得化不开的一团特异的记忆。所以她羞于出口,而且就算不害臊也说不明白。

    “说啊!”康敬福催促着。

    “教我说什么呀?”金桂脱口答说,“到现在我都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别的弄不清不要紧!”隆科多说,“人可不能弄错。你得知道,你有一言半语不实在,可是自己找死!那时谁都救不了你。”

    “没有一句话不是实在的。”

    “好!我替你做主。不过,金桂,你可得自己心里有数儿,事情真假还不知道,别跟人多说什么!”

    “是!”金桂委委屈屈地答应着。

    于是在隆科多眼色示意之下,康敬福关照何林,仍旧将金桂送回原处,同时叮嘱要安排老成谨慎的宫女陪着她。因为他有一个印象,金桂说的话不假,她怀着的真是四阿哥的种。看这分上,应该善待。

    隆科多也认为金桂的话不假,因为查究恩普坠马丧生的经过,找到了御前侍卫赛音乌。他将当时的所见所闻和盘托出,恩普的死因十分可疑,合理的解释是,四阿哥干了这件丑事,怕恩普会当作笑话谈论,有意杀他灭口。

    既然如此,能不能也杀金桂灭口呢?隆科多考虑又考虑,决定看一看再说。因为人死不能复生,万一不是四阿哥的事,一灭了口,他连洗刷的机会都没有,变成终身蒙谤,那不是爱之适足以害之?

    他这种莫测高深的态度,自然是容易引起议论的。只是在康敬福严厉的告诫管束之下,只能窃窃私议。好事的,每天在为金桂计算孩子下地的日期。十月怀胎,应该几月生?上年九月初一受的孕,该在这年七月初一分娩。哪知七月初一没有动静,到乞巧那天还是音信全无。日复一日,到了八月初一,就是十一个月了!

    “从没有听说怀孩子怀了十一个月的!”隆科多将大腹膨脝的金桂找了来,严厉地问,“你到底怀的是谁的种?”

    “四阿哥的!”

    “还提四阿哥!”隆科多大怒,“不看你大肚子,我真要拿大板子打你!”

    金桂指天矢日,除却四阿哥,不会接触过任何男子。一面陈诉,一面哭,益增其丑,也益增隆科多的厌恶之心。

    “我不问你别的,只问你世上有怀了十一个月孕的妇人吗?”

    “我不知道。”

    “不知道?哼!总有一天会教你知道。来,你们把她带下去好好盘问,倘或问不出真相,我奏报皇上,一概处死!”

    这是动了真气,康敬福都吓得瑟瑟发抖,用带哭的声音“求”金桂说实话。

    “康大爷,我哪里有一言半语的虚假?反正说了也是死,我何必不说真话害大家。若非肚子里怀着四阿哥的这块肉,我早就一索子吊死了。如今什么话也不必说,只请隆大人问一问四阿哥,只要他说一声没有这回事,我死而无怨。不问本人,愣说我诬赖,我死不瞑目。”

    说到这样的话,情见乎词,确无虚假。康敬福考虑了半天,横一横心,“孤注一掷”,把自己的一条命也“押”在金桂的这一“宝”上。

    “怎么问?”当他提出请求以后,隆科多瞪着眼说,“四阿哥奉旨留京办事,谁去问他?”

    “这,大人,那可是没法子了!只好等皇上降旨下来处死。”

    是这样豁出去的态度,倒使得隆科多伤脑筋了。

    “好吧!”他说,“且让她把孩子生下来再说。”

    话是这么说,隆科多仍然不断地在考虑,或者该派个人进京去见四阿哥,真个问问清楚。但又怕措辞不善,四阿哥会闹脾气,惹出意外风波来,因而迟迟未做决定。

    其时这件丑闻也可说是奇闻,已经传入深宫,怕惹是非的妃嫔们只是私下闲谈,无人敢公然非议,或者特为去打听。可是传到德妃耳中,情形就不同了。

    这德妃姓乌雅氏,比皇帝小六岁,今年也五十二了。她是妃嫔中子女最多的一位,共生三子三女,长子就是四阿哥胤禛。得知这样一个“笑话”,气得肝气大发。皇帝因为德妃忠厚识大体,一向颇为敬重,听说她病了,自然要亲自临视。问起得病的原因,德妃忍不住流泪了。

    “怎么回事?”皇帝诧异地问,“好端端地为什么伤心?”

    德妃经此一问,伏枕磕首,“奴才是替四阿哥着急!”她哀声乞情,“请皇上看奴才的薄面,别拿四阿哥治得太狠了!”

    皇帝越发诧异,“我不明白你的话,”他说,“我为什么要治四阿哥?”

    “请皇上问‘舅舅’就知道了。”——“舅舅”就是隆科多,妃嫔都依着皇子的称呼。皇帝处事明快,立即派侍卫召隆科多来问话。

    “四阿哥做错了什么事?德妃让我问你。”

    听说是德妃母不为子隐,亦就等于自首,事情就比较好办了。隆科多不慌不忙地答说:“出了个笑话,真相还不明,奴才正在查。”

    接着隆科多将金桂怀孕十一个月的这桩奇闻,做了一番简单扼要的陈奏。当然,他不会节外生枝去谈哈哈珠子恩普死因可疑这件事。

    “真是四阿哥干的吗?”

    “难说得很。这件事关乎皇子的名声,奴才不能不谨慎。”

    “那宫女怎么说?是情急乱咬呢?还是始终认定是四阿哥?”

    隆科多想了一下答说:“始终认定是四阿哥。”

    “那容易,你马上派人进京传旨,让四阿哥立刻就来,等我来问他。”

    于是隆科多指派亲信,连夜进京去宣召四阿哥,特别叮嘱,四阿哥动身之后先派快马来报知行程。因为照规矩,皇子与王公大臣,一到大驾所在之处,穿着行装径赴宫门请安,并无私下先行接触的机会。所以隆科多需要知道四阿哥的行程,以便迎上前去,在未到热河之前,就能了解真相。

    “四阿哥,你别瞒我,跟我说了实话,我替你出主意,想办法。”

    “我怎么敢瞒舅舅?”胤禛是一脸的诚意,“凡事都只有舅舅照应我。”

    “那么,可有那回事吗?”

    “有的!”胤禛诉苦,“舅舅你想,从五月初到九月初,憋了四个月,怎么受得了?加以那天喝了鹿血,格外涨得难受。”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瞧见金桂了没有?”

    “金桂?谁是金桂?”

    “唉!”隆科多不由得叹口气,“你连人家的名字都不知道,人家可是怀了你的孩子在肚子里!”

    “原来她就叫金桂!”胤禛答说,“我可没法儿去打听她的名字,也没有人告诉我。”

    “谁敢告诉你?”隆科多再一次问,“你瞧清了金桂的样儿没有?”

    “嗐!”胤禛皱着眉说,“别提了,窝囊透顶!”

    见此光景,隆科多不忍再笑他饥不择食,只说皇帝很生气,德妃为他急得旧疾复发,问他该怎么办。

    “我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胤禛忧心忡忡地说,“必是很有些人在等着看笑话。三阿哥,还有老十。”

    三阿哥叫胤祉,十阿哥叫胤 ,平时都跟胤禛不睦,当然乐见他闹笑话。隆科多心想,看样子他打算赖掉不认账,这却是很不妥的一件事。

    “他们要笑,就让他们笑去。你可得按规矩办,跟皇上认错。一时之窘,挺一挺就过去了。倘或不认,事情不了,往下追下去,扯出恩普送命的那一节,可就不妙了!”

    胤禛一惊,心知隆科多已经了解真相,识趣为妙。

    “是!我听舅舅的话。可是,可是,何以善其后呢?”

    “善后”事宜就是如何处置金桂母子。生男生女还不知道,此时无从谈起。隆科多想了一下说:“这要看皇上的意思。反正金桂会赐给四阿哥,是一定的。”

    “唉!”胤禛又叹口气,“我实在不愿意要那个丑婆娘。”

    “这还不好办吗?给她搁在一边就是。”

    说完,隆科多起身告辞。胤禛送到门口,突然想起一件事,大惑不解,不由得站住脚,将隆科多一把拉住。

    “舅舅,算日子不对啊!”

    “是的!”隆科多用手指敲着太阳穴说,“大家都在奇怪。”

    “那,”胤禛神色严重了,“如果另有隐情,舅舅,这可是非同小可的事!”

    “当然,不过,”隆科多用很负责的神态答说,“决无隐情!”

    所谓“隐情”,意思是指另有种玉之人。既然隆科多这样说法,胤禛便正面提出疑问了。

    “怀孕十一个月而没有生产的,未之前闻。舅舅,这又怎么说?”

    隆科多有点光火,因为四阿哥的语气,倒像是必须他提出解释似的,这也太不明事理了!

    因此,他淡淡地答说:“这得请教大夫,我哪知道。”

    胤禛心知自己措辞不妥,已引起误会,急忙歉意地说:“舅舅,我是担心,十一个月不生,生下来倘是个怪胎,怎么得了?”

    此言一出,隆科多大吃一惊,心想,这话不错啊!说不定就是个怪胎。行宫中出此妖异,传出去必生种种荒诞不经的流言,而皇帝亦必定厌恶异常。这可不能不早为之计。

    “不会的!”隆科多先要把胤禛安抚下来,“四阿哥,打你这儿为始,先就不能说这话,不然,是非可就大了。”

    “我知道。不过,舅舅,倘或不幸而言中,又怎么办?”

    隆科多想了一会儿说:“我有办法,我得马上赶回去布置。”

    金桂怀孕早过了月份,说不定就在此刻已有阵痛。真个生了怪胎,宫中不知会乱成什么样子。一想到此,隆科多忧心如焚,策马狂奔。到了山庄,由西北的一道宫门入宫,立即找了康敬福来商议。

    “有人说,金桂怀的是个怪胎,所以十一个月不生,这话很有点道理。”

    “怪胎?”康敬福惊惶失措,“是谁说的?”

    “你不管是谁说的!这个猜测,也在情理之中。莫非就没有人说过?”

    “没有!”康敬福嘴唇翕动着,欲语又止,眼中亦微有恐惧之色。

    “怎么回事?有话不痛痛快快说?”

    “回大人的话,有个说法,正好相反。”康敬福将声音压得极低,“老古话说,大舜爷爷在娘胎里怀了十四个月,如今金桂所怀的,说不定也是个龙种!”

    说还未毕,隆科多大喝一声:“闭嘴!”

    这突如其来的一声,将康敬福的脸都吓白了,用抖颤的声音说:“这可不是我瞎编的话!”

    “这是什么话,可以瞎说?必是不要命了!”隆科多提出极严厉的警告,“我可告诉你,如果我再听说有人这样子在胡言乱语,我可不管是谁说的,只奏报皇上,先割你的脑袋。”

    这一下,康敬福越发面如死灰。隆科多心想,可不能把他吓得心智昏瞀,不能办事,因而神色便缓和了。

    “你把何林找来!我跟他说。”

    等何林一来,隆科多平心静气地晓以利害。废太子的轩然大波,不过暂时平息,纠纷仍在。大阿哥被幽禁,八阿哥削爵囚于畅春园,十三阿哥圈禁高墙,骨肉之祸,都起于想夺嫡而登大位。如今若说金桂怀的是龙种,不就表示四阿哥会当皇帝?这话传入皇帝耳中,必定会穷究此说的来源。那时牵连在内的,没有一个可以活命。

    “我再跟你们说一句,你们可听仔细了,如果再有太监、宫女说这话,不问情由,活活打死。凡事有我负责。”

    “是!”康敬福与何林同声答应,神色凛然。

    “如今再说金桂。她如果好好养下孩子来,该怎么处置,到时候再说。咱们要防她的怪胎!只有一个办法。”

    这个办法是隆科多在路上想好的。找个偏僻无人到之处,让金桂去待产。要派人戒备,将她隔离开来。倘或生下怪胎,连金桂一起弄死,在深山中埋掉,报个“病毙”备案就是。

    “这件事不难办。最要紧的是,必得派谨慎的人,不能泄露一言半语的真情。办完了,我重重有赏;倘或嘴不紧,我想,”隆科多微露狞笑,“他那张嘴,从此就不必吃饭了!”

    安排好了最坏情况的应付之道,隆科多才有心思去对付皇帝。他很了解,像这样的事,其实算不了什么,大家子弟偷个把丫头或者年轻老妈子,无非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姨太太、少奶奶添些闲谈的材料而已!何况皇子?

    所严重的,就在四阿哥是个极讲究边幅、开不起玩笑的人。好比纳妾,上自读书人,一旦两榜及第,“题个号、娶个小”,视为理所当然;下至庄稼汉“多收五斗米,便欲易妻”,亦是习俗所许的情有可原之事。但如平时标榜理学,不但“不二色”,甚至要练到“不动心”,美色当前,视若无睹,而居然娶了姨太太,这所引起的反应,就决非开玩笑,而是有形的贬斥,无形的菲薄。四阿哥的个性,仿佛如此。

    因此,隆科多认为要卫护四阿哥,最要紧的一件事,是如何保全他的面子。最好让皇帝不生气,不生气就不会责备。如果要责备,最好私底下数落,不要当着皇子,尤其是在太子面前责骂。

    想是想到了,要做却很难。因为皇帝料事极明,察理极透,决非用个障眼法之类的花样所能马虎过去的。

    唯一的办法,是讲情理。主意打定了,便在皇帝晚膳过后,闲行消食之际,闲闲提了起来。

    “四阿哥明天到。请皇上的旨,在哪儿传见,奴才好预备。”

    “预备?”皇帝问道,“预备什么?”

    “奴才在想,四阿哥心里一定很难过,得预备一个让他能够给皇上悔罪的地方。”

    话好像不通,但皇帝听得懂他的意思。如果是在大庭广众之间加以责备,他当然不敢顶嘴,但为着面子,也不会肯认错,只是默然而受。这样,除了自己发一顿脾气以外,一无益处。

    “这本不算大错,不过,我觉得他太下流了!”

    隆科多不明白皇帝的意思,直觉地认为“下流”二字,如果加诸任何一个男子身上,便注定了不会获得重视,这跟四阿哥的前程有关,不能不为他争一争。

    于是,他的神态转为严肃了。“奴才有个想法,”他说,“不知道能不能上奏?”

    “你说嘛!”皇帝随口答说,“你倒想,我几时因为你说错了话,处罚过你?”

    “是,奴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全仗皇上包涵。”隆科多略停一下说,“皇子扈从,没有一个自己的府第,好些不便。奴才在想,行宫空地很多,木材现成,是不是可以盖几座园子,赐给阿哥?”

    就这时候,御前侍卫来报,四阿哥已驰抵宫门请安,听候召见。皇帝吩咐即时宣召,就在这“万壑松风”见面。

    “万壑松风”是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一片茂密松林之中,有一座极大的石亭,皇帝就坐在亭子里,一面等候,一面在想。

    他所想的,就是特地由京中召来,马上就可以看到的四阿哥胤禛。对于这个儿子,皇帝颇感困惑,从小就喜怒无常,到长大成人,性情依旧难以捉摸,平时不苟言笑,讲究边幅,仿佛是个很刚正的人。哪知克制的功夫甚浅,看起来近乎伪君子了。

    因此,皇帝反感大起,隆科多旁敲侧击地为胤禛所下的解释功夫,完全白费!

    “给阿玛请安!”踉跄而至的胤禛,一进亭子便扑倒在地,低着头说。

    满洲人称父亲为“阿玛”,自皇子至庶民,都是如此。但父唤子为“阿哥”,却只限于皇子。

    “四阿哥,”皇帝问道,“你知道不知道,我把你从京里叫来,是有话要问你?”

    “是。”

    “有个宫女怀孕,说是你干的好事?”

    “儿子,”胤禛吃力地说,“知罪了!”

    “你知道你犯下什么罪?”

    问到这话,情势就严重了,胤禛不敢回答,唯有磕头。

    “平时看你很讲究小节,你的弟弟们走错一步路,说话声音大一点儿,都要受你的呵斥,哪知你自己是这样下流!”

    胤禛低头不语。隆科多要为他解围,便跪下来劝道:“天气热,请皇上别动气。”

    “我不生气,我只不过不懂,”皇帝看着他说,“不懂四阿哥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

    “四阿哥已认错了,请皇上饶了四阿哥吧!”

    “当然,这么大的儿子了,我还能拿他怎么样?不过,真相不能不查,是非不能不明。”皇帝又问胤禛,“那个宫女,你是怎么处置呢?”

    “后宫的宫女,儿子何能擅作处置?”

    “这也罢了!你把那宫女带回去吧!”

    这是赏赐,胤禛心颇不愿,但还不能不磕头谢恩。一场风波总算过去了,如今要担心的是,金桂会不会生下怪胎?

    阵痛从黎明时分就开始了。如果是名正言顺的王府“格格”,诞育皇孙,当然由内务府传来有经验的“妇差”,预备下一切坐褥所需的用品,静候瓜熟蒂落。但金桂的情形大不相同。

    自避暑山庄落成,八年以来,从未有妃嫔在这里“坐月子”——倘或妃嫔梦熊有兆,自然是静居深宫,不会随扈出关,免得动了胎气。所以行宫中有各色各样的人当差,就是没有会接生的。

    因此,康敬福早在金桂怀孕将足月时,便不得不到民间去觅稳婆。本以为哪家不生男育女,稳婆决无须觅之理,谁知十个倒有九个一口拒绝,为的是胆怯不敢进宫。余下的一个意思是活动了,但听说一传进行宫,行动种种不自由,譬如日落之前,宫门即须下钥,晚一步便回不得家,亦就改口推辞了。

    因此,直到金桂阵痛时,稳婆还不知在哪里。康敬福急得不可开交。幸好有个叫月凤的宫女,本来在庶妃高氏那里当差,犯了过错,发到热河行宫来安置。高庶妃生皇十九女与皇二十子胤祎时,她都亲眼得见,所以虽是处子,亦略知生育的奥秘。此时为了同情金桂,自告奋勇,愿代产婆之职。

    “月凤,”康敬福悄悄跟她说道,“我有句话,可得先关照你,金桂肚子里,或许是个怪胎。”

    一听这话,月凤吓得脸色大变,扭身就跑。康敬福也顾不得鲁莽了,追出来一把将她拉住。

    “康大叔,你饶了我,我的胆子小。倘或是个怪胎,我会吓死过去,那时候产妇没有人照应,弄成个血崩,就是两条人命。”

    康敬福颇为懊悔,不该言之在先,便骗她说:“月凤,我是试试你的胆子,跟你开玩笑的!怎么会是怪胎?四阿哥的种,怎么怪得起来?”

    “不!不!康大叔,你另外找人吧!”

    “我哪里去找?能找得着人,何至于要麻烦你?月凤,没有别的说的,你如果不帮我这个忙,我可要下跪了!”说着,真的作势弯膝。

    “得,得!康大叔,我,我就勉强试一试。不过,有句话,我得说在头里,倘是个怪胎,我会吓得扭头就跑,那时候你可不能像此刻这么拦我。”

    “行,行,不会是怪胎。你进去吧!”

    产房是个马棚,为了遮蔽,四周拿些草席挂上,所以光线不足。月凤刚进去时,伸手不见五指,合上眼静等了一会儿,再睁眼想看时,才影绰绰地发现有人倚墙而坐,在低声呻吟。

    “金桂!”她喊。

    “噢,”金桂有气无力地问,“是哪一位?”

    “我是月凤,来替你‘抱腰’的!”月凤一步一步走到她面前问道,“痛得怎么样?”

    “从没有这么痛过!”金桂吸着气说,“我说不上来。”

    月凤在草堆上坐了下来,伸手去摸了摸金桂的肚子。“好像还早!不过,”她复又起身,“该用的东西,要早点预备。”

    于是月凤掀开草席,走到外面,康敬福正在等消息,一见她便迎上来问:“怎么样?”

    “还早,”月凤皱着眉说,“什么东西都没有,可教我怎么下手啊?”

    “是!是!姑娘,你别抱怨,请你吩咐,要什么东西,我立刻派人去办。”

    “哟!”月凤笑道,“康大叔,你干吗这么客气?吩咐可不敢当。只请康大叔关照他们,别跟我稀里糊涂地敷衍了事,我就承情不尽了!”

    这原是宫里的积习,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如是要什么东西,得看什么人要。有头有脸的,要什么有什么。否则,当面答应得好好的,到手的东西,可就不一样了。康敬福理会得她话中的意思,怕她发脾气打退堂鼓,所以拍着胸说:“姑娘你尽管放心!你要什么东西,我一定替你办妥。要大的,不能给小的;要新的,不能给旧的!”

    “好!我要一把新剪刀,剪脐带用。”

    一半是耍派头,一半是同情金桂,要这样、要那样地,报了一大篇,康敬福都有些记不得了。

    交代完了,月凤仍旧回马棚,等到了金桂身边,只听微有啜泣之声,不由得一惊。

    “你怎么啦?”

    “我,月凤姐姐,”金桂哽咽着说,“我心里难过。”

    “是怎么难过?你告诉我,我替你想法子。”

    “我说不上来,我只觉得有姐姐你这么待我好,非淌一淌眼泪,心里才好过些!”

    “你!”月凤笑了,“真傻!”

    于是月凤问起金桂的身世,以及去年与四阿哥相会的经过,恍然大悟,哈哈珠子恩普之死,必是四阿哥下的毒手,为的是灭口。

    不过,这话她不敢说出口,因为行将临盆的孕妇,不宜受刺激。如果自己说了心里的想法,金桂必定大感惊恐,而想到四阿哥如此阴险无情,所受刺激之深,更非言可喻,也许因此就会血崩难产,岂不是平白害了她的性命。

    转念到此,想起有句话不能不问,问出来却又怕她惊惧。正在踌躇不定时,金桂开口了。

    “月凤姐姐,你怎么不说话?”

    “我在想,有句话要问你。”

    “尽管问嘛!”金桂抢着说,“月凤姐姐,如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我什么话都告诉你了。”

    “倒不是我想打听什么,我要知道你的意思。金桂!”月凤先作宽慰之语,“我不过备而不防。并不是真的会有那样的情形。”

    “什么情形?”

    “也许生的时候不顺利,万一难产,是保你自己,还是保孩子?”

    “自然是保孩子!”金桂毫不思虑地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再想想。”

    “不必想了!我想过多少遍了!”金桂伤感而又高兴地说,“我的孩子是金枝玉叶,将来要享福的。至于我,我想我这么丑,四阿哥亦决不会再要我,还是死掉了干净。”

    听到这样的话,月凤陡起兔死狐悲之感,两行热泪滚滚而出,流到了金桂的手上。

    “月凤姐姐,你干什么?”金桂的声音中,充满了惊骇。

    “没有什么。”月凤的感伤来得快,去得也快,怕她再提,索性先做警告,“你别再问了,多问我会心烦。”

    “是!”金桂怯怯地说,“我不敢!”

    就这时候,外面有人在喊:“大姑!大姑!”

    月凤起身走了出去,只见三个小太监,捧着她所要的东西,站在门外。她认得为头的那个叫栓子,便即问道:“栓子,你在叫谁啊?”

    “叫你啊!”

    “哟!”月凤笑道,“怎么把你自己算矮了一辈?”

    “康大爷关照的!不能叫你姐姐,得叫你大姑。”栓子顽皮地笑道,“大姑!姑夫呢?”

    “姑夫?”月凤沉下脸来呵责,“你胡说八道些什么?”

    栓子脸上依旧挂着撒赖的笑容,“敢情没有姑夫啊!”他退后两步,做好避免挨揍的准备,“怎么大姑对这档子事儿,倒是挺内行的呢?”

    这一下将月凤惹恼了,大步撵了上去,栓子吃亏在手里捧着东西逃不脱,让她抓住了膀子,伸手狠狠地在他头上打了两巴掌。

    里面的金桂听得很清楚,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对月凤自不免亦有歉疚之感,因而等她进来点亮了蜡烛以后,赔着笑说:“那班小猴子真淘气!月凤姐姐,你可别介意!”

    “我介意什么?”月凤问道,“这会儿怎么样?”

    “一阵一阵地疼。”

    “受得了,受不了?”

    实在已疼得不能忍受了,而金桂还是咬紧了牙说:“受得了。”

    “那好!你也干点活儿。没有小衣服,只能拿布包一包。”月凤说道,“怪我不好,只说全要新的,实在毛孩子的衣服,要旧的才软乎儿。这块上了浆的新布,会把孩子的皮肤都擦破,你把它揉一揉!”

    “好,我揉。”

    金桂将一方五尺来长的新布接到手里,很仔细地一寸一寸地揉,腹疼手酸而乐此不疲。她一面揉,一面想象着这条揉软了的新布,裹在婴儿身上是怎么个样子。

    月凤的手也不闲,一样一样地检点用品。到底不是熟手,一面检点,一面得回想,这样就越发慢了。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又听栓子在外面叫:“大姑!”

    “干什么?”

    “替你送饭来。”

    “好吧,你送进来。”

    草席掀处,月凤才发现暮色满天,快要入夜了。不由得有些发愁,如果金桂是在半夜里分娩,那时大家都在梦乡,万一是个难产,求援不易。

    “大姑,饭可是摆在这儿了!”栓子交代,“一共两份,连产妇的都有了。”

    “好了,多谢你。”月凤突然想起,“栓子,你跟康大爷去说,还得派两个人给我。”

    “男的还是女的?”

    “自然是女的,你这不是多问?”

    “不是我多嘴,我是好意。”栓子说道,“女的可要现找。若说男的,要多少有多少,就不必麻烦康大爷了。”

    “这是怎么说?”

    栓子看一看金桂,欲语不语地终于只报以莫名其妙的一笑。月凤有些猜到了,也不便多说,只挥一挥手,让栓子退了出去。

    草席掀处,月凤又望了一下,她的眼力很好,发现远处聚着好些人,心知猜对了!不知有多少人在等消息,要看金桂生下来的是怎么样的一个怪胎?

    尽管隆科多下令戒备,康敬福全力管束,无奈地区辽阔,若要将这座马棚包围得严密,至少也得三五百人,康敬福只调了十来个人来,如何看守得住!尤其是入夜之后,三三两两,悄声从叶底林间溜过来,方便得很。

    八月十二日的天气,照说应该月华如水,这夜却怪,天色阴异,难得有云破月来的时间。到得夜深露重,看看还没有消息,有的人意兴阑珊地走了,而留下来的仍还不少。

    三更过后,马棚外面的炉火忽然旺了,显然是在烧热水,产妇分娩的时候近了。

    于是,看热闹的人的倦眼大张,看是看不见什么,只有侧着耳朵听消息。听更锣一遍一遍地敲过。交进午夜子时,隐隐听得马棚中有洪亮的啼声。这天刮的是西风,大家都涌向东面,啼声越听越清楚。但见栓子奔来报信:“一个大白胖小子!一个大白胖小子!”

    不是怪胎,看热闹的人未免失望,但多想一想,又感兴趣了。因为有个有趣的疑问:金桂的“大白胖小子”到底算不算四阿哥的儿子?如果算,又如何处置这个皇孙?不算可又怎么办?总不能扔在水里淹死吧?

    “四阿哥,你可要说实话,到底是不是你的骨血?”德妃提醒他说,“这可不是能随便的事,假的不能当真,真的也不能作假。”

    “教儿子怎么说呢?有是有那么回事,可挡不住别人也跟她有来往啊!”

    德妃沉吟了好一会儿说:“只要有那回事,就是真的了。她那模样儿未见得有人要她,她自己也绝不敢胡说!”

    胤禛低着头不作声,心里只在想,自己该不该要这个儿子?如果不要又怎么办?

    “这是喜事!”德妃说道,“你到现在只有一个儿子,多一个不挺好的?而况听说是个大白胖小子,哭声真不像刚下地的毛孩子。说不定将来倒有点福分。”

    “娘!”胤禛终于说了他的心事,“孩子我不是不想要,就怕说出去难听,再说,那个金桂——”

    德妃懂他的意思,不想要那个金桂,但这是没法子的事,金桂只能养在他府里。所要顾虑的是子不离母,胤禛如果厌恶金桂,连带疏远了他们父子之情,却非所宜。

    “好了,我有个主意。不过先得奏闻皇上,才能作数。你下去听信儿吧!”

    原来德妃所想到的是移花接木的办法。说起来一半也是疼孙子。清朝的家法,皇子皇孙特重母亲的出身,金桂身份不高,所生之子将来在封爵时就会吃亏。如果将那个“大白胖小子”另外找个身份高的母亲岂不甚妙?

    等胤禛一走,德妃随即找她的心腹宫女来商量。这个宫女名叫福子,忠心耿耿,足智多谋,而且烧得一手好菜。原来宫中的规矩,位至妃嫔,便可自设小厨房,由内务府按月按日致送食料,名为分例。如果有太后在,自皇后至各宫妃嫔,经常要孝敬自制的佳肴。妃嫔之间亦常互为宾主,今天你邀,明天她邀,轮流做主人。若得一个好手艺的宫女掌厨,不仅易为“主子”增光荣,而且也为“主子”争得了友谊。

    德妃在宫中颇得人缘,皇帝亦常眷顾,一半归因于她为人厚道,一半亦正由于福子的那一手好菜。

    “今晚上我要请个客,这跟平时不同。”德妃很郑重地说,“要让她们吃好了,她们才会替我说好话。”

    “倒是让哪几位主儿,说些什么好话呀?”

    “唉!”德妃很伤脑筋似的,“还不是为了四阿哥!”

    “那可真得让人家吃好了才行。”福子问道,“打算邀哪几位?”

    “不多,贵妃之外,就是惠、宜、荣三位。”

    原来皇帝前后三后,皆已崩逝,如今统摄六宫的是孝懿仁皇后的胞妹,也是隆科多的胞妹,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才册为贵妃。“惠、宜、荣”指的是三位妃子,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与德妃同时由嫔晋妃。以年龄来说,应该是荣妃居首。

    荣妃是汉军出身,姓马,照例加个佳氏,称为马佳氏,她比皇帝还大两岁。在十六岁那年,她为皇帝生下一个儿子,名叫承瑞,其时皇帝只有十四岁,在皇长子胤禔出生以前,皇帝已经有过四个儿子,只是生来即夭,未曾以字辈排行而已。她生过五个儿子,但养大了的只有一个,即皇三子胤祉。

    其次便是皇长子胤禔的生母惠妃,姓那拉氏。再次是宜妃郭络罗氏。她有两个儿子,老大皇五子胤祺,老二皇九子胤禟。这宜妃是个很厉害的角色,跟别的妃嫔都不甚合得来,唯独对德妃是例外。

    宫中位分最高的,就是这五个妃子。德妃的想法是,只要取得贵妃与惠、宜、荣三妃的支持,皇帝即不能不格外宽容。福子了解这一顿饭,关系重大,自然放出手段来,整治得既精且洁,客人无不大快朵颐。

    “吃是吃了!”宜妃笑着对福子说,“只怕你主子的这顿饭是鸿门宴!”

    “宜主子说笑了,奴才主子从不摆鸿门宴的,果真是鸿门宴,各位主子看哪位肯赏光?”

    “强将手下无弱兵!”宜妃对贵妃说,“这福子好会说话。”

    “那!”佟贵妃也是忠厚人,对德妃说道,“我也猜想,你有话就说吧!”

    “还不是为了四阿哥闹的那个笑话。”德妃皱着眉说,“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有请示贵妃,也要请各位姐姐帮着包涵。”

    “包涵可是太严重了。”宜妃接口,“倒是得想个法子,请皇上包涵。”

    这正是说中了德妃的本意,连连点着头说:“只求皇上不生气就好办了。”

    “我想皇上不会怎么生气。孙子越多越好,而况听说小孙子长得挺体面的。”荣妃说道,“请贵妃求一求,包管没事。”

    “只怕我一个求不下来。我倒有个主意,不过,”佟贵妃笑道,“我得借福子用一用。”

    借福子自然是借她的易牙手段,德妃即答说,“贵妃差遣福子,是她的造化。说什么借不借的。”当时便喊一声,“福子!”

    等将福子唤来,佟贵妃说:“明儿晚上,皇上在如意洲赏月,我想找你办一顿消夜请皇上。你可得好好放点儿手段出来。”

    听这一说,福子既兴奋又惶恐,“不知道该预备些什么?”她说,“奴才怕一个人照顾不了。”

    “我派人帮着你,只要你出主意掌握就是。皇上向来饮食都少,而况是消夜,只要精致,不必太多。”

    “是!”福子觉得有点把握了,“奴才的手艺,瞒不过贵妃,可得求包涵。”

    “你别客气了,”佟贵妃环视着说,“明儿等皇上兴致好了,我提个头儿,大家帮着替四阿哥求个情,不就结了!”

    三妃皆诺,德妃称谢,她恭谨地说:“我得寸进尺,还有求情,不知道贵妃能不能格外成全?”

    “你说,只要办得到,我无有不依的。”

    “我还想抬举抬举那个孩子!”

    “怎么抬举法?”

    “我想给他另外找个娘。”

    “噢!”宜妃脱口说道,“是这么回事!那一来不就成了四阿哥的嫡子了吗?”

    原来宜妃以为德妃想将金桂所生之子,作为胤禛嫡妃乌拉那拉氏所出。胤禛原有四子,长子弘晖,即为乌拉那拉氏所出,八岁而殇。次子弘盼,三子弘昀,四子弘时,皆为侧妃所生。弘盼、弘昀,皆未养大,如今只剩下一个弘时。倘或金桂之子作为嫡出,则后来居上,委屈了弘时,自然是很不妥的一件事。

    这一层,德妃早就顾虑到了,“当然不能那么办!”她说,“我想让钮祜禄氏去养。”

    这钮祜禄氏在胤禛府中的位号称为格格。她的出身很好,是开国元勋弘毅公额亦都的曾孙女,今年二十岁,很得德妃的宠爱。如果金桂之子作为她之所出,在身份上就比弘时还高些了。

    “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佟贵妃笑道,“不过我不明白,你这是疼孙子,还是疼钮祜禄格格?”

    “两样都有,”宜妃看着德妃问道,“我猜对了没有?”

    德妃报以微笑。佟贵妃却又有话要问:“疼钮祜禄格格,还有可说,那孩子我见了也疼。可是,你那个孙子,连什么模样儿都还没有见过,何以这么疼他?”

    “这是因为——”宜妃话到口边,突然咽住。她原本想说佟贵妃没有儿女,不知道父母之心,更不了解祖母对孙儿女的感情,但这话会引起佟贵妃不快,所以机警地缩了回去。

    “说实话,”德妃很快地接口,“我老觉得那孩子可怜,他娘也是一样!唉!”她叹口气没有再说下去。

    中秋赏月,就皇帝来说,是对文学侍从之臣慰抚亲近的一个好机会。也是文学侍从之臣唯一在日没以后犹能“亲侍天颜”的一天。因为珍惜此日难得,皇帝在“烟波致爽”这一处近水得月的楼台,召宴文学侍从之臣,直到三更过后,方始传谕散去。

    而月到中天,正是一年月亮最好的时候,因此听得近侍奏报“贵妃在如意洲等着万岁爷赏月”时,皇帝欣然应诺,由“烟波致爽”迤逦而来。

    在皇帝,这是很新鲜的事情。七八年来,年年在避暑山庄度中秋,年年亦都是以召宴文学侍从之臣,作为度中秋的唯一点缀,实在也有些倦了。如今听说以佟贵妃为首,召集各宫妃嫔,奉请皇帝开筵赏月,自是欣然嘉许。

    就在这时候,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带着成年的弟弟、妹妹,来陪侍皇帝赏月。一等太监传报,许多年轻的妃嫔慌忙走避。清朝的家法,妃嫔需年过五十,始得与成年的皇子相见,所以只有德、宜、惠、荣四妃仍然留在如意洲。但佟贵妃虽只四十四岁,因暂摄六宫,身份同于母后,是唯一例外,跟年过五十的妃嫔一样,不须回避。

    这所谓陪伴赏月,其实只是尽一种礼节。妃嫔与皇子难得见面,彼此拘束;皇帝要摆出做父亲的款派,亦觉很不自在。因此,一番周旋之后,诚亲王胤祉领头,跪安退出。这一下,反倒造成了佟贵妃与四妃便于进言的机会。

    “皇子皇孙不厌多,圣祚绵绵,万世无疆。今天花好月圆,更有添孙之喜,奴才略略备了皇上喜爱的膳食,请皇上开怀畅饮。”

    佟贵妃说完,随即有太监抬上食桌来。这是私下小酌,不比正式的御膳,所以样数不多。但也有十六品,分摆了两桌。明黄五彩龙凤的细瓷碗,一律加上银盖子,在清辉流映的皓月之下,显得格外华丽。

    “打盖子吧!”

    佟贵妃一声吩咐,套着白布袖头在侍膳的太监,立即以极迅速的手法,将银盖子揭了开来。皇帝闻到一阵香味,不由得便有了食欲。

    这味有意摆得最近的佳肴,原料是穷家小户用以佐膳的豆腐,但配料极其讲究。全用香蕈、口蘑、松子、瓜子、鸡肉、火腿,细切成丁,和入极嫩的豆腐片中,用浓鸡汤制成,起锅上桌,名为“八宝豆腐”。

    提起“八宝豆腐”,大有来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驻跸苏州织造衙门。织造是内务府出身,名叫曹寅,极意办差,以重金觅得苏州最好的名厨,名叫张东官,供应御膳。上方玉食,自然珍贵非凡,但驼峰、熊掌之类的八珍,亦仅是肥厚而已,若论精致,输于民间富家。

    皇帝极其赏识张东官的手艺,一味“八宝豆腐”,更是食之不厌,每饭不忘,还京之时,甚至将张东官带回京中,赏他五品顶戴,在御膳房供职。每有大臣告老回乡,皇帝常以“八宝豆腐”的制法相赐,但到御膳房取这张法子时,已定出例规,须赏银一千两。

    自张东官病殁,他人照方所制的“八宝豆腐”,始终不合皇帝的口味,或者过老,或者太腻,或者香味不足。慢慢地皇帝就不大点这样菜了。不想十年未尝的美味,忽又出现在面前,闻香味便觉是那回事,再用汤匙舀起来一尝,与张东官所制不相伯仲,如何不喜?

    “难得之至!”皇帝问道,“这是谁做的?”

    “德妃宫里的福子。”

    “朕有赏赐。”

    “有皇上夸奖的话,比什么赏赐都贵重。”

    “话虽如此,到底也让她得点儿实惠。”皇帝向随侍在侧的总管太监说,“赏德妃宫里的福子,多一份月例银子。你传话给她,不必来谢恩,好好当差。”

    “是!”总管太监答应着,自去传旨。

    “奴才替福子谢恩!”德妃蹲身下来,恭恭敬敬地请了个安。

    “你们也都来尝尝,不必拘礼。”

    于是太监另行安置食桌矮凳,众星拱月似的围绕着皇帝坐下,然后由佟贵妃开始,以次捧酒布菜,各致敬礼。

    “你刚才说,我添了个孙子,我没有答你的话。”皇帝向佟贵妃说,“想来你指的是四阿哥得的那个男孩?”

    听得这话,德妃立刻紧张了,抬眼看时,月色正映在皇帝脸上,平静如常,她才略略放心,侧身听佟贵妃如何回答。

    “是!”佟贵妃答说,“四阿哥只有一个男孩,如今再添一个实在是喜事,听说是个大白胖小子,皇上更该高兴。”

    “如果是他身边的人生的,我当然高兴。可惜偷偷摸摸,不成事体。”皇帝感叹道,“平时四阿哥很讲边幅,哪知道,唉!”皇帝摇摇头:“他也三十多岁的人了,教我说什么好?”

    语声甫落,只见德妃站起身来,随即又往下直落,双膝已经着地。“请皇上千万不必生气!”她说,“宽免了四阿哥这一回。”

    “跟你不相干,起来,起来。”

    “是!”德妃答应着,却未起身。

    皇帝知道德妃另有要求,便即说道:“你有什么话,尽管起来说。”

    “是,”德妃这才起身,“奴才叩求天恩,准新生的皇孙,交给四阿哥府里钮祜禄格格抚养。”

    “呃,这是什么道理呢?”

    “钮祜禄格格,八旗世家出身,知书识礼,奴才心想,孩子交给她带,将来才会有出息。”

    这个理由很正大。皇帝向来最讲情理,立刻点头答应:“这话有理!就这么办。”

    德妃大喜,随又谢恩,接着又传胤禛来向父皇磕头。

    “我倒要问你,”皇帝提出一个令胤禛想不到的疑问,“你那个孩子,在娘胎中怀了十一个月才生,你可知道,这有先例没有?”

    胤禛被问住了,思索了一会儿才想起关于老子的传说:“儿子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考证中说,老子李耳,其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这是荒诞不经之谈。此外,儿子浅陋,想不起还有什么先例。”

    “先例甚多,不过未经记载而已。十月怀胎是指其成数而言,或者提前,或者落后,皆是常事。提前便是先天不足,反之便是先天就有过人之处,你这个儿子,倒不可等闲视之。”

    “是,”胤禛很兴奋地答道,“仰赖皇上的荫庇,天语褒许,儿子将来一定要切切实实教导孙儿,做一个不负皇祖期许的有用之人。”

    “对了!哪怕是生来就有爵禄的皇族,也别忘了做个有用之人。像三阿哥招纳贤才,纂修古书,这是于世道人心大有益处的事业,你们都该学他才好。”

    听说夸奖诚亲王胤祉,是雍亲王胤禛心里最不舒服的事。但父皇教诲,唯有用极诚恳的态度,表示接受。

    “那个宫女叫什么名字来着?”

    “叫李金桂。”胤禛低着头回答。

    “你可得好好儿待她。”

    “是!”

    “胤”字辈之下是“弘”字辈,第二个字用“日”字偏旁。胤禛现存的一子名为弘时。金桂所生之子,由宗人府起名弘历(“历”的繁体字写作“曆”或“歷”——编者注)。玉牒上的记载是:“雍亲王胤禛第四子弘历,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于王府,母格格钮祜禄氏。”

    不说生于热河行宫,而说诞于雍亲王府,是不得不然。因为钮祜禄氏并未随扈,如说生在热河,谎就要拆穿了。

    不过,从第二年起,雍亲王妃乌拉那拉氏,以及钮祜禄氏,便年年能够随着胤禛避暑热河。因为皇帝接纳了隆科多的建议,为年长而封了王的几个皇子,都造了住所。胤禛的“赐园”,御笔题名“狮子园”,因为就在狮子山北,碧水回环,苍松夹护,中有“芳兰砌”“乐山书屋”“水情月意”“待月亭”“松柏室”“忘言馆”“秋水涧”“妙高堂”诸胜景。

    在这些胜景中,夹杂着一处绝不相移的原有建筑,并无专名,只称“草房”,这里就是弘历降生之地。

    这座“狮子园”,仅仅稍逊于诚亲王胤祉的赐园。至于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根本就不曾被赐——胤礽连太子都不是了。

    原来太子胤礽,废而复立,立而又废,其事就发生在弘历出生两个月的时候。起初是查得一件贪污案,有个户部的书办,勾结本部的一名司官,完揽税收,额外需索,这本是常有的事,哪知往深处追究,才知道牵连到好些旗下大员,而这些旗下大员,一大半是太子的私人。

    这一来皇帝大为怀疑,严旨彻查,查出来的内幕骇人听闻。据说,太子因为弟弟们都能随扈皇帝巡幸,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唯有他被留在京城,而且皇帝特派亲信监视他的行动,因而内心不快,常有怨言。

    仅止于怨言,不算太大的罪过,还有极其荒谬的举动:沉湎酒色,营私舞弊,派私人到各省去物色美女,搜求珍宝,小小不如意,便以“监国”的身份,加以责罚,以至各省督抚敢怒而不敢言。

    最不可恕的一件事是,一次喝醉了酒擅自闯入大内,调戏同父异母的胞妹。

    这件案子从康熙五十年查到第二年五月才结案。皇帝听说太子如此不成器,心凉透了。到了十月初一,应该颁发下一年皇历的那一天,朱笔废立。这是件大事,却未诏告天下。皇帝的朱谕中说:“前次废置,情实愤懑,此次毫不介意,谈笑处之而已!”这是想通了,只当根本没有生过这么一个儿子。

    然而二阿哥胤礽虽被禁锢在咸安宫,还是有人替他说话,奏请复立为太子。皇帝说道:“建储大事,未可轻言。胤礽为太子时服御俱用黄色,仪注上几于朕,实开骄纵之门。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太宗亦未豫立。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过者。”

    朱谕中又说:“太子为国本,朕岂不知?立非其人,关系不轻。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而行事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凡人幼时,犹可教训,及长而诱于党类,便各有所为,不复能拘制矣!立皇太子事未可轻定。”

    从此,皇帝绝口不提立太子的事。但是世无不死之人,贵为天子,亦不例外,而大位到头来必有归属。皇帝究竟看中了谁呢?

    这是无大不大的一个疑问,也是多少人——包括皇子以及许多想攀龙附凤以求富贵的满汉大臣,不断在反复觊觎观察思考的一个疑问。

    有个看法是很合理的,皇帝心目中尚无中意的人,他只是在默默物色之中。这就是说,每一个皇子,都有继承大位的可能,只看自己的条件如何。或者说,自己的表现,如何才能为皇帝欣赏。

    不管自己的表现如何,有件事是很清楚的,决不可露出觊觎帝位之心。倘或如此,不但会被排除在皇帝考虑继承人选的名单之外,甚至会像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那样拘系高墙,或者如二阿哥胤礽禁锢咸安宫,或者类似八阿哥胤禩软禁于畅春园侧。

    因此,尽管自问有资格逐鹿的皇子,如三阿哥诚亲王胤祉、四阿哥雍亲王胤禛、九阿哥贝子胤禟等等,以招纳贤才为名,暗蓄奇才异能之士,但表面上均谦恭自持,表示将来只愿为贤王,不敢妄希大位。这一来,皇帝倒真减了好些烦恼。

    到得康熙五十七年十月,皇帝颁了一道上谕,令人大出意外。十四阿哥胤祯(“祯”繁体写作“禎”——编者注),本封贝子,晋封为郡王,并授为“抚远大将军”,受命出征青海。

    十四阿哥是雍亲王胤禛的同母弟,比他一母所生的哥哥整整小十岁,这年正好三十。胤祯向来得皇帝的钟爱,是宫中人人皆知之事。当第一次废太子以后,八阿哥胤禩活动得很厉害,皇帝勃然震怒,降旨将胤禩锁交议政处审理,九阿哥胤禟跟胤禩最好,但自知并不见重于皇帝,唯有怂恿胤祯去讨情,事虽不成,但胤祯在皇帝面前能说得上话,是得到一个明证了。

    可是,钟爱是一回事,赋以重任又是一回事。胤祯能获此新命,自然是皇帝的一种暗示。

    暗示便在“大将军”这个职位上。清朝以武功得天下,当初宗室从龙,以战功定爵位高下,所以“大将军”这个职衔,不轻易授人。除非像皇帝的胞兄裕亲王福全那样,爵位至高,才蒙特授。如今拿十四阿哥胤祯看得跟裕亲王的身份一样重,而且越过八、九、十一、十二、十三诸兄而封郡王,显而易见的,天心默运,大位已有所归了。

    于是,宫中闲谈,都在议论此事。甚至有人公然向德妃贺喜,说她子以母贵,将来必成太后。德妃是极谨厚的人,一听这话,不是掩耳疾走,便是恳切劝告,万不要这么说,倘或传入皇帝耳中,会起绝大的风波。

    有一次宜妃也半开玩笑地说:“德姊,你将来可得多照应照应我。九阿哥跟十四阿哥感情是不错的,不过九阿哥性子直,到了君臣之分已定的时候,还只当弟兄和好,自以为他是哥哥,那可得请德姊跟十四阿哥说一说,千万要宽恕他!”

    “宜姊,”德妃将她拉到一边,悄悄说道,“别人面前我不敢胡说,你是最识大体,知道利害轻重的,我不妨跟你实说了吧!不过,你可——”

    “德姊,”宜妃不等她说完,便把话抢了过来,“你这是多叮嘱的,我岂能不知道轻重?你要不要我跟你罚咒?”

    “不,不!”德妃抚着她的背说,“你别多心。我要拿你当外人,我也不跟你说这些话了!”

    “是啊!德姊,你知道的,我也没有拿你当外人。”

    德妃点点头,站起身来,四面看清楚了没有人,才挨着宜妃坐下,轻声说道:“皇上对我说,今年六十五了,大概总还有十年的寿数,那时几个年老的阿哥,都过了五十。国赖长君,固然不错,五十岁的人,总是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治理天下这副担子,恐怕挑不起来。因此,想来想去,决定选十四阿哥!”

    “原来如此!皇上的打算一点儿不错,那时候十四阿哥四十岁,正是壮年。”

    “就四十岁也嫌年纪大了,不过,”德妃忽然缩住了口,“唉,不说吧!”

    宜妃知道她的意思,必是皇帝跟她说过,年纪轻于十四阿哥的,才具不足,难当大任。她不肯随便批评其他皇子,正是她忠厚之处,使得宜妃更为佩服。

    “德姊,我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问?”

    “怕什么?你尽管说。”

    “从十四阿哥这件事揭开了以后,照我想,心里最难过的,只怕是四阿哥。”

    “不,”德妃答说,“我先也跟你这么想。暗地里留神,他竟一点儿都不生芥蒂。反倒常说,皇帝的打算,大公无私,真是顾到了天下治世。”

    “这敢情好!”宜妃亦觉欣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和睦睦过日子多好!唉!”她忽然叹口气,没有再往下说。显然的,她是感叹这十年来废立的纠纷。

    宜妃的眼光很锐利,只有她一个人看出来,十四阿哥胤祯膺此新命,心里最不舒服的,便是雍亲王胤禛。

    “我就不懂,我哪一点不如第十四的?”他这样对年侧妃说,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王爷,”年侧妃悄悄地劝他,“何必这么说!万一传到皇上耳朵里,又是件不得了的事!”

    “我也只是对你说。只要你不说出去,有谁会知道我说过这话?”

    “我当然不会,就怕隔墙有耳。”

    “好了,好了,不要说了。”胤禛有些不耐烦,“你明天回家去一趟,问你父亲,亮工怎么好久不给我来信?”

    “亮工”是年侧妃的二哥年羹尧的字——年这个姓是独一无二的。他家祖先本姓严,明朝出了个进士叫严富,发榜时不知怎么错“严”为“年”,因而严富将错就错,改名为年富。

    这年富后来做到辽东的巡按御史,在关外落了籍。子孙是明朝的武官,万历崇祯年间,明军一再败于清兵,到崇祯末年,一败涂地,大都投降了清兵,被改编入旗,称为汉军,年家属于汉军镶黄旗。虽然年羹尧的父亲遐龄,已经官居湖广巡抚,但对亲藩来说,仍是下人。年遐龄父子在胤禛分府时,为皇帝拨过去服役。所以称为“雍亲王门下”,因而胤禛才用那样的口气对年侧妃说话。

    “是!”年侧妃恭顺地答说,“明天我就告诉我爹。”

    于是年遐龄立刻写信给他次子,转告胤禛的意思。年羹尧接到父亲的信,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年羹尧是康熙三十九年的翰林,放过四川、广东的主考,不过六七年的工夫,便已升到二品的内阁学士,其时年羹尧刚过三十,真可说是少年得志!

    当然,一半是他的才具为皇帝所赏识,一半也由于胤禛的援引。到了康熙四十八年,亦由于胤禛的进言,年羹尧才放了四川巡抚。这几年川藏边境,变乱迭起,年羹尧亲自领兵征剿,很出了些力,益得皇帝的信任。

    及至康熙五十七年策妄阿拉布坦作乱,年羹尧可就无能为力了,因为蒙古西藏的绥服,是皇帝在康熙三十五年亲征的结果,如今西藏复起变乱,当然亦须奏请皇帝亲裁。

    这策妄阿拉布坦,是元顺帝之后。明太祖灭元,只能将蒙古人逐至大漠以北。哪知元顺帝有个好子孙,在漠北中兴,蒙古人称统治者为“汗”,此人的称号,叫作达延车臣汗。由于这个部落跟明朝的关系很微妙,忽友忽敌,变动不居,大致驯顺则朝贡,不驯则劫掠,而明朝自英宗“土木之变”后,对此部落以安抚为主,因而达延车臣汗的十个儿子中,有四个侵入漠南,繁衍到清朝开国,这四个子孙占内蒙四十九旗的大半。

    留守漠北的是达延车臣汗的第八子名叫格勒森札,部下有精兵一万多人,分为七旗,由他七个儿子分掌,其中老大、老四、老五最能干,所部最强。他们的称号是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车臣汗,统称“漠北三汗”,亦可以叫作“喀尔喀三汗”。喀尔喀是达延车臣汗为他的部落所定的名称。

    “喀尔喀”在瀚海以北,它的西邻,叫作厄鲁特蒙古,明朝称为瓦剌,共分四部,其中有个部落叫准噶尔,地在西藏伊犁。康熙二十几年,准噶尔有个酋长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一意扩张,先向西攻入青海,再向南摧毁回部诸国,而其时正好漠北三汗发生内讧,给了噶尔丹一个很好的趁火打劫的机会。

    喀尔喀的内讧是,土谢图汗攻札萨克图汗,杀汗夺妻,纠纷闹得很大。皇帝特为遣派使者,陪着西藏黄教的达赖喇嘛到喀尔喀去调解,就在这时候噶尔丹亦派人到了喀尔喀。

    此人是受命来制造纠纷的,手段很绝,抱着牺牲的决心,激怒了土谢图汗,结果被杀。噶尔丹便以问罪为名,大举入侵。

    当漠北三汗内讧时,噶尔丹已悄悄地借游牧为名,将人马自伊犁向东移动,在宁夏北部的居延海与阿尔泰山间屯扎,所以一听得土谢图汗杀了他的使者,立即挥师北上,直攻库伦。这一次出其不意的奇袭,打了一个胜仗。这是康熙二十七年夏天的事。

    其时朝廷正命内大臣索额图、佟国纲与俄国划定国界,经过外蒙。土谢图汗便一面扬言,说中国已派专使领兵来援;一面向索额图、佟国纲求救。噶尔丹得知消息,赶紧亦遣使者来解释。索、佟二人不肯多事,做了乡愿,只两面劝和,不问是非。噶尔丹窥破底细,知道中国无意干涉,胆便大了,大举进兵,纵横东西,漠北三汗都被击溃,得要找条生路。

    这要取决于喀尔喀各地所共同尊奉的一个大喇嘛,他是土谢图汗的弟弟,名号叫作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活佛的弟子。喀尔喀七旗将领,都主张就近投奔俄国,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执意不可。

    “罗刹不奉佛。”他说,罗刹就是俄国,“语言、眼色,都跟我们大不相同。不如全部内迁,可邀万年之福。”

    于是遣使朝廷,皇帝大为嘉许。当漠北三汗所率领的喀尔喀七旗举族内迁,特命将存储在归化城、独石口、张家口三地,备边防的军粮尽量供给,并赐大量的茶布牲畜,更将水草丰肥的科尔沁草原,拨作牧地。土谢图汗的孙子还做了额驸,所尚的是比雍亲王小一岁的皇六女恪靖公主。

    这时的喀尔丹,拥有喀尔喀、回部、青海各地,虽然遗使朝贡,但既骄且狂,居然要求朝廷,将土谢图汗及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交给他处置,理由是土谢图汗杀了他的使者。

    朝廷当然拒绝,不过仍持劝和的态度。而噶尔丹对此二人,志在必得,托达赖喇嘛代为交涉。皇帝依然不允。于是噶尔丹在康熙二十九年五月以追敌为名,选派精锐,向东侵入中国的疆土。

    皇帝久有对噶尔丹用武之意了,所以毫不迟疑地下诏亲征,特命一兄一弟为大将军,分道出兵。

    皇帝行三,长兄早夭,所以只有一个哥哥,就是行二的福全,只比皇帝大一岁。当世祖因为出天花不治而驾崩时,只得二十四岁。皇二子福全与皇三子玄烨一个九岁,一个八岁,资质品貌,差相仿佛,照道理说,福全居长,理当嗣位,但皇帝祖母——传说曾下嫁多尔衮的孝庄太后断然做主,以玄烨继承大统。

    这是一个外国人的“一言兴邦”。此人是个天主教士,叫汤若望,是德国人。早在前明万历末年,即已来华传教。清兵入关,孝庄太后不知以何因缘,信了天主教,她的“教父”就是汤若望。孝庄太后对他言听计从,他对孝庄太后亦是忠心耿耿,知无不言,此时提醒孝庄太后说:“三阿哥出过天花,二阿哥还没有出过。”

    出过天花,不会再出,像大行皇帝那样的悲剧,不致重演,所以孝庄太后毫不考虑地选中了皇三子玄烨。皇二子福全,则在康熙六年后被封为裕亲王。皇帝天性笃厚,对这位胞兄是很敬爱的。

    一弟是行五的恭亲王常宁,被授为安北大将军。又以皇长子胤禔为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的副手,简亲王雅布、信郡王鄂扎为安北大将军恭亲王的副手。这番声势,已足以远震塞外了。

    其时噶尔丹已侵入察哈尔东南与热河接壤的乌珠穆沁部,下一目标自然是科尔沁各旗,所以皇帝命左翼裕亲王出古北口,右翼恭亲王出喜峰口,另调盛京、吉林驻军及科尔沁的蒙古兵助战。出师之日,皇帝御太和殿亲赐裕亲王抚远大将军敕印,送至东直门,仪节异常隆重。

    谁知出师不利,前锋遇挫。噶尔丹领兵渡过辽河支流的西拉木伦河,直逼热河赤峰县境内的乌兰布通地方,距京师不过七百里而已。

    福全此时驻军乌兰布通三十里外,两军隔河对阵。噶尔丹的布阵,空前绝后,他用上万的骆驼,缚住四足,卧在地上,驼峰上加木箱,蒙上浇湿了的毡毯,名为“驼城”。他的士兵就在木箱之间的空隙中,向隔河的清军开火。

    无奈噶尔丹的火铳,不及清军的大炮。从中午轰起,声震天地,日月无光,直到黄昏,噶尔丹的驼城断成两截。于是福全下令渡河攻击,骑兵步兵,踊跃争先。噶尔丹大败,幸得时已入夜,八月初一没有月亮,才能遁走。

    到得第二天,噶尔丹一面请一个西藏喇嘛到军前请和;一面拔营向北,到得西拉木伦河,无船可渡,砍下大树,浮于水面,载浮载沉地到得北岸,连夜狂奔,所过之处尽皆“烧荒”。连天黄草,化为灰烬,一场火烧了几百里!

    这时,出塞的皇帝,已因病回銮,军前大计,决于福全。他因为他的副手,也是他的胞侄胤禔,在军中作威作福,胡做主张,处处掣肘。

    这个仗打下去是很危险的,所以接纳了噶尔丹求和的请求,命由归绥出兵,负有阻断噶尔丹归路重任的康亲王杰书,不必拦截,以致噶尔丹竟得逃回科布多,但数万精兵已剩下十分之一了。

    其时福全已飞奏到京,解释他未能追击噶尔丹的原因,说盛京及科尔沁的援兵来到,噶尔丹则据险以守,所以利用喇嘛济隆羁縻噶尔丹,等诸军会师,合力再击。

    于是皇帝在乾清门召集王公大臣会议,这有个专名叫作“御门听政”,凡有大政事必定举行。御前会议中,皇帝将福全的奏折发交公议。众口一词地说,裕亲王明知济隆是为噶尔丹来施缓兵之计,居然会听他的,是坐失军机。因此,皇帝降严旨责备。不过,他也知道皇长子胤禔犯了许多过失,留在军前,以防偾事,所以同时将胤禔召回。

    福全当然要找济隆说话。结果特遣侍卫,由济隆带着去问罪。噶尔丹在佛前设誓悔罪,另外备了奏章与誓书到军前正式乞降。

    奏报到京,皇帝准如所请。不过,降旨告诫:噶尔丹狡诈百出,我一撤兵,他一定会背盟,所以仍应戒备。而福全却以军粮将尽,意料噶尔丹已经出边远遁为由,要求撤兵回京。

    这一下又大失皇帝的本意,虽准他撤兵,却以“擅率大军内徙”的罪名,等他回京之后,还要议罪。及至福全到京,皇帝不准他进城,留在朝阳门外听勘。上谕申引以前的故事,有好些近交亲贵,曾因“不遵旨行事,皆取口供,今应用其例”。

    这时的皇帝实在很为难。自三藩之乱平服,十年来,当初出力的功臣,如今都已爬到极高的位置,只要有一个心里不服,发几句牢骚,都会引起很大的影响。福全虽为皇兄,而此番所犯的过失,却必须在军言军,以军法从事。倘或置而不问,无以服众,就会严重地打击士气。

    更有一件为难之事是,如果追究福全的责任,必然要拖出胤禔来。事实上福全所以不敢深入穷追,就为的有胤禔在,怕他乱发命令,擅作威福,万一极塞穷追之地,激出兵变,那就是死不足赎的大罪。所以论起来,胤禔要负的责任,重于福全。而况他的人缘不好,如果听取将领的证言,对胤禔必然不利。然则到了那时候,怎么处置皇长子?

    皇帝自然有舐犊之情,但保全儿子,还得令人心服。想来想去,想得一条苦肉计,在御门时,疾言厉色地告诫胤禔:“裕亲王是你的伯父,如果你的口供跟裕亲王有异同,我一定先拿你正法!”

    这话的意思谁都听得出来,是不准胤禔在口供中攻击裕亲王福全,抑子尊兄,情意挚厚。福全本想将胤禔在军中的种种过失,尽量抖露,听得皇帝这么说法,感动得痛哭流涕。

    “皇上这么卫护我,我还有什么话说?”福全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不提胤禔一个字。

    于是王公大臣会议,奏请削裕亲王的爵,皇帝以击败噶尔丹立功,降旨从轻处分。罢议后,罚俸三年,撤减护卫。

    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一役中,倒霉可是倒霉,损兵折将以外,还落得个妻离子散的结果。

    当然,这是他自取之咎。噶尔丹之能成为准噶尔汗,是兄终弟及,继承了胞兄僧格的大位。僧格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策妄阿拉布坦,一个叫索诺木拉布坦。策妄阿拉布坦所聘的妻子,与噶尔丹的妻子阿努是姐妹,这就是说,侄媳是小姨,而叔侄做了连襟。噶尔丹就像当年多尔衮纳肃亲王豪格的福晋那样,竟夺侄媳为妾,而且还杀了另一个胞侄索诺木拉布坦。

    于是,策妄阿拉布坦领兵两千,趁夜逃走。既有夺妻杀弟之恨,自然要得之而甘心,及见噶尔丹来侵,抓住绝好的机会,当他兵止乌兰布通,在布设“驼城”时,策妄阿拉布坦攻入库伦,掳掠了噶尔丹的子女玉帛牛羊,回到他原来所定居的吐鲁番,于是以婶母而兼大姐的阿努,成了策妄阿拉布坦的新宠。

    叔侄的仇怨愈结愈深,恰好给了皇帝一个机会。皇帝英明过人,料定噶尔丹绝不会就此洗心革面,安居在喀尔喀这片广大但寒苦的地区,所以在康熙三十年一面亲自出塞,调解土谢图汗与札萨克图汗的纠纷,并安抚内蒙四十九旗;一面派侍读学士达虎出嘉峪关到吐鲁番,颁赏策妄阿拉布坦。收服了他,即可以侦察到喀尔喀那面的情况,又可以牵制噶尔丹,给他留下一个后顾之忧,使他不敢蠢动。

    但噶尔丹急于想打破困境,而手段不高。在康熙三十一年,竟在哈密杀了朝廷第二次派往吐鲁番的专使马迪。同时一再上书,要求将喀尔喀的七旗,遣回故土。皇帝当然不会准许,只是敷衍着。

    噶尔丹忍不住了,勾结了第五世达赖喇嘛的一个行政官桑结,在内蒙四十九旗中,策动叛变。皇帝得到内蒙的密报,将计就计,命四十九旗伪意允许噶尔丹,当他内犯时做内应。噶尔丹信以为真,到了康熙三十四年,居然又兴兵了。

    于是第二年正月,皇帝第二次下诏亲征。这次没有派大将军,亲率八旗劲旅出独石口,居中路;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东三省兵出东路,阻他的攻势;以归化城将军费扬古、甘肃提督张思克率陕甘两省兵由宁夏出西路,截他的归途。

    这时朝廷的武力又非昔比,因为乌兰布通一役,证明大炮确为制胜的利器,所以在四年前便专立一个火器营,拥有好几尊大炮。噶尔丹最畏忌的便是这个营。得到亲征的警报,唯有向罗刹乞援,而俄国刚与中国订立《尼布楚条约》,定界保和,自然不便援助中国要讨伐的叛逆。这一来噶尔丹便只有硬拼了。

    三月间出了独石口,由于沙碛松软,无法用大车拉炮,只好留在后方,用马与骆驼载着小型的子母炮随行。四月间,快逼近敌境了。可是东路军未到,西路军由于噶尔丹当地烧荒的彻底,水草不长,大军迂道而行,偏又连朝遇雨,人困马乏,未曾交锋,便已成了强弩之末。

    勉强走到土拉河边,距离库伦还有五六百里的途程,费扬古迫不得已,上奏请求暂缓进军。东师未至,西师疲惫,而中路孤军深入,却如自投罗网,因此随扈的老臣、文华殿大学士伊桑河进大帐力谏,请皇帝回銮。

    皇帝疾言厉色地拒绝,他说:“我祭告天地宗庙出征,不见敌而回师,何颜以对天下?而且大军一退,噶尔丹就可以尽全力对付西路,西路军怎么挡得住?”

    不但口头拒绝,而且有果敢的行军。皇帝下令直指克鲁伦河。这条河自东徂西,极其宽阔,是蒙古境内第一条大河。噶尔丹就扎营在北岸,所以御驾一到,便是正面相敌决生死的时候了。

    在视察过前线之后,皇帝召集御前会议,商量进取方略。文臣武将,各抒所见,归纳起来共有三个办法:一个是等西路师到,并力进攻;一个是出其不意,派精锐突袭;一个是遣使告诉噶尔丹,御驾亲征,敌人为先声所夺,必致惊疑动摇,然后挥大军进击,则事半而功倍。

    皇帝深知噶尔丹一听说亲征,便有畏惧之心。如果让他亲眼看到御驾,必然更为恐慌。而且出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亦更威风,所以决定接纳最后一策。

    于是遣派使者,由一名俘虏带着渡过克鲁伦河去通知。噶尔丹不信,亲自登上一座高山,遥望南岸,但见黄龙大纛,迎风飘拂,御营之外战车环列;再外面又有一道防飞篁的网城。旌旗耀目,刀甲鲜明,军容极壮!噶尔丹大惊失色,下得山来,时已入暮,下令连夜拔营,悄悄遁走。

    第二天一早,斥候来报,北岸空空,半个营帐都找不到了。这倒使得皇帝深感意外,本以为他会拒河而守,谁知望风披靡,是这等无用。

    因此,皇帝留一部分兵军搜索断河,自己亲率前锋渡河追击大军,千乘万骑,自然不及噶尔丹的轻骑来得快。追了三天,看看追不上了,皇帝方始回军。其时为五月十二日。

    第二天,费扬古的西路军,到了库伦以东的昭木多。原来西路士兵听说皇帝已冒险进军,大为感奋,重贾余勇,行道疾进,得以及时赶到昭木多。

    其地又名东库伦,昭木多是蒙古话,意思是多树林的所在。有树林就有水草,自是一片乐土。但有水草,不一定有粮食,这是西路军最大的危机。

    早在刚过翁金河时,西路军便有粮食不足的情况。从来“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尤其是出塞远征,屯粮更为首要之图。这一次亲征,准备了有两三年,皇帝早派大员,陆续出塞,办理粮台。无奈西路情况特殊,自噶尔丹烧荒以后,往往数百里不见寸草,有粮亦无从屯起,只能随军携带。现在遇到这样的窘况,唯有采取减粮兼程之计,吃得少,走得多,体力加倍消耗。所以虽到了昭木多这一片乐土,士气依旧昂扬,但战力则已大大地低落,如果遇到强敌,心有余而力不足,仍旧会落得全军尽没的悲惨结果。

    “怎么办?”费扬古不断地自问。

    当然是求援。费扬古从到了昭木多,便分途派出得力人马,想与中路的皇帝取得联络。而沙漠无际,渺无人烟,虽不是大海捞针,但行踪只要一错过,就无从补救,所以派出去联络的人马,固然着急,而守在昭木多的费扬古,更是忧心忡忡,度日如年。

    幸好皇帝已经想到,西路必然缺粮,断然降旨,尽量缩减口粮,并只留最低的存粮,其余全数供给西路。

    因此,费扬古在侦察联络人员全无消息报来之际,而突然发现大批骆驼载粮而来,真有喜从天降之感。士兵们自是欢声雷动,平白地长了几倍的精神。

    其时噶尔丹在昭木多西北二十里的特勒克济地方。他为皇帝的威风所慑,率部下自克鲁伦河北岸拔营而逃,马不停蹄五昼夜之久,到了东库伦以北的拖诺山,本想重新布署迎战,无奈部下在流离亡命之中,命令不能贯彻。一路上遗弃老弱辎重,哭声前后相接,几百里不止,到了特勒克济,只剩下一万人左右。但这一万人能经过重重严酷的考验,当然是一个人可以当几个人用的精锐。

    于是费扬古与奉旨运粮前来的、皇帝面前第一号宠臣明珠商议,认为官兵久饥,体力未充,而且战马损失了一半,士兵大多徒步,在行动上不能快速,就无法展开突袭。因此,决定采用反客为主、以逸待劳的方略。

    于是选中昭木多以南三十里的地方扎营。这里有座小山,三面皆河,土拉河过库伦向东,折而往北,分歧为二,一在东,一在西,中间就是西路军扎营之处。

    照兵法看,这是个绝地,因为出路只有北面一处。如果对方以重兵扼守封锁北面,官军就会被活活困死。但费扬古另有打算,他知道噶尔丹的处境,必须速战速决,所以本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故意自踏险地,诱引噶尔丹进入这个像袋子形的阵地,以便一举而收歼灭的全功。

    及至部署停当,派出四百名前锋去诱敌,且战且退,将噶尔丹的部队引入袋形阵地。在东面设阵的八旗兵都已下马等待,而孙思克则率领绿营兵,直上小山,居高临下,用火枪劲弩往下轰击。噶尔丹的部队,拼死要争这一处高地,不断地一波又一波,往上冲锋,硝烟弥漫之中,只见红妆白马,往来驰骋。原来噶尔丹的妻子已经逃回丈夫身边,此时亦在阵中。

    那孙思克是前明王化贞部下叛将孙得功的儿子,骁勇善战,亲冒矢石督阵,绿营只要一前进,后面立刻布设拒马,表示有进无退,有死无生。而就在这鏖战的当儿,费扬古有了发现。

    他发现敌后的人马不动,前锋打得如此激烈,仰攻何等吃力,而后援不至,当然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可想而知的,妇孺牲畜是在那人马静止不动之处。因而指挥西面沿土拉河布阵的伏军,疾趋往北,一半截噶尔丹的后路,一半去夺他的辎重。

    据高向北的绿营兵,一看伏兵发动,阻截敌人的退路,知道收功在即,更为奋发,欢呼猛冲,前后夹击,噶尔丹部下的百战精锐,终于无法支持了,狼奔豕突般夺围而逃。官军连夜乘胜追击,追出三十多里地去。

    天明收兵,清查战场,斩首三千,生擒数百人,投降的亦有两千多。俘获的骆驼、马、牛、羊、帐篷、军械,不计其数。还获得了一具艳尸:披铜甲、佩弓矢、长得白皙的阿努阵亡了。

    于是皇帝命费扬古清理战场,亲自撰文记载这一次战役,立碑铭功,然后回驾至归化城,慰劳西路凯旋之师,杀羊宰牛,加上关内运来的大批美酒,大飨士兵。俘虏中有个噶尔丹帐下的老乐工,能通汉语,当筵奏技,吹笳献歌,唱的是:“雪花如血扑战袍,夺取黄河为马槽,灭我各王兮虏我使歌,我欲走兮无骆驼。呜呼!黄河以北奈若何?呜呼!北斗以南奈若何?”

    大驾在六月间奏凯还京,九月间复又出塞。其时青海回部纷纷输诚,表示愿意与策妄阿拉布坦合力擒获噶尔丹献于朝廷。而噶尔丹走投无路,亦只好派遣使者二度出塞向驻跸归化城的皇帝投降。

    这个使者名叫格垒沽英,皇帝告诉他说:“你回去告诉噶尔丹,叫他亲身来投降。否则,我一定要亲自去问他的罪!我在这里行围等你,限你七十天内来回报,过此限期,我就要进兵了。”

    格垒沽英自然奉命唯谨。不道有个内务府管御用米粮的包衣,名叫达都虎,贸贸然面奏:“御用米粮快将吃完。”意思是不如早日回驾为宜。

    皇帝大怒,因为格垒沽英尚未遣回,听得这话,回报噶尔丹,就可能不把七十天的限期当回事。所以当众宣谕:达都虎摇惑军心,依法处斩。同时表示:“如果粮米将尽,随处可取,何虑之有?真个缺粮,哪怕嚼雪,也要穷追,断断不会回师!”接着又命修筑一条通往迈达的跸路,因为那里有座很灵异的庙,皇帝要亲自去拈香。

    事实上,达都虎的话也没有错,缺粮的情况,确已相当严重。时已十一月,天寒地冻,从关内赶运接济,亦很困难。所以全军将士,对皇帝的意向,都有莫测高深之感。

    其实皇帝这番做作,完全是表现给格垒沽英看的。等将他遣走之后,复命人跟踪,等确定格垒沽英不会再潜回窥探动静时,随即下令班师。

    尽管这样费尽心机,而噶尔丹倔强到底,始终并无投降的诚意。七十天限期一过,皇帝在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复又下诏亲征。

    这一次不出独石口,而是渡黄河到宁夏,循河西向北走。这时噶尔丹的部下,已派了他的儿子,献于行帐。从俘虏口中得知,噶尔丹处于掘草为食的困境,想西归伊犁,为胞侄所不容。唯一的出路是,南窜西藏,投奔达赖喇嘛,可是官军扼守甚严,这也成了妄想。

    皇帝已经胜算在握,而噶尔丹宁死不降。四月间到了绥远五原县西北的狼居胥山,费扬古奏报:“准噶尔族人来告,闰三月十九,噶尔丹在阿密阿穆塔台地方,饮毒药自尽。他的尸首、他的女儿钟齐海,尚有三百户人口,已经运到。”

    于是漠北三汗复回故土,而准噶尔则归策妄阿拉布坦掌握。皇帝也知道他野心未驯,这几年重用他父亲的旧臣七人,招纳流亡,开疆辟土,志不在小。如今乘胜进兵,解散他的部下,改设郡县,并非难事,只是伊犁一带,数千里地广人稀,为收一个小部落,要动用多少人马运粮运械,太不上算。所以划定阿尔泰山以西至伊犁这片土地,为策妄阿拉布坦的游牧之地。

    二十年的工夫,策妄阿拉布坦走了他叔噶尔丹的老路,休养生息,日渐强盛,于是先则骚扰近地,终于犯境,有公然反对朝廷的鲜明迹象了。

    策妄阿拉布坦垂涎西藏已久,尤其是拉萨。西藏共分四部:康、前藏、后藏、阿里。康早就改土归流,称为西藏。前藏在西藏的东部,后藏居中央,西面就是阿里。拉萨不但是前藏的首邑,也是整个西藏最好的一处地方。

    拉萨号称“极乐世界”。没有到过世界最高的这块土地上的人,谁也不能相信,有这样一处不亚江南的胜地:四山环措,一水中流,藏风骤气,温暖宜人。放眼望去,满目青葱,一片良田。到得春夏之交,桃靥吐蕊,柳眼舒青,令人恍然有悟,何以称为极乐世界?

    拉萨是达赖喇嘛坐床之地。但此时握统治前藏实权的,本是准噶尔的一个酋长,称号叫拉藏汗,住在拉萨城西北约两里许的布达拉。平地突起的一座山,山上建寺,以山为基,砌石成楼,共有十三层之多,名为布达拉宫,有金殿、金塔,夕阳斜照时,整个布达拉宫看去便似黄金铸成。

    在这座金碧辉煌、富丽非凡的布达拉宫里,住着两万喇嘛,但都隐隐听命于拉藏汗。他在年轻时是个英雄,无奈岁月不饶人,如今老了,雄心壮志都消磨在酒杯中,已去死不远,因而才启发了策妄阿拉布坦的觊觎之心。

    他手下有个得力的族人名为大策凌敦多布,在康熙五十五年受命领精兵六千,徒步经天山之南,绕过大戈壁,经出美玉的和阗,迤逦往东,昼伏夜行地走了一年多的工夫,才到达西藏边界。

    接着翻过昆仑山,往东南方向走,以腾格里海为目标。西藏群山错综,湖泊星罗棋布,不可胜数,最大最有名的,便是腾格里海。

    这座大湖长达百里有余,宽只有四十里,水色清黑,与苍穹相似,因而名为腾格里,亦名纳木错。前者是蒙古话,后者方是地道的藏语,但意思一样,都是指天,腾格里海用汉语译意,便是“天池”。

    这天池为西藏人视作灵异之地。地在拉萨西北不远,朝拜过布达拉宫以后,往往顺道来到天池,望水膜拜,祈求冥福。

    大策凌敦多布,与他的部下,即是由天池突入拉萨,杀掉拉藏汗,俘虏他的家族,搜刮各大寺庙的镇山之宝,送到伊犁。达赖与班禅亦都被拘禁了。

    警报到京,召集廷议。群臣多主张明年进兵。但谈到进兵的方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以致久久不能定议。

    其时皇帝已成竹在胸,要让皇十四子胤祯成此一场他三番亲征、未尽全功的大勋业,所以召集文武大臣做了一番宣谕。

    他说:“我亲自综理军务多年,经历甚多,而且也亲领大军出塞定边。如今大家说,明年应当进兵,但又怕路远,粮米难运,这个见解不能算错。但大兵进剿,策妄阿拉布坦势不能挡,必定逃避。那时驻兵围剿,势必牵延日久。粮秣供应,不能不预为筹划。所以明年不必进兵。”

    然则明年做什么呢?皇帝指示,尽明年这一年加意耕种,储备粮食。同时准备器械马匹,务求整齐。等一切停当后,后年再行进兵。至于调盛京、宁古塔的兵丁,不妨照旧调发,只是在京城里的劲旅,不妨到后年出动。

    不过西藏乞援,不能不理,大规模的讨伐虽尚有待,必要的支援仍旧照行。皇帝命湖广总督额伦特署理西安将军,再调四川、陕西的一部分部队,由额伦特带领相机进援。但额伦特只是驻兵青海的西宁,防敌南下,因而策妄阿拉布坦仍旧得以骚扰西藏,日甚一日。

    于是康熙五十七年二月,皇帝决定出兵,但并非出尽了全力,只派出两路人马,一路由吏部尚书富宁安率领,一路由领侍卫内大臣傅尔丹率领,同时命额伦特自西宁出青海支援西藏。

    这三路兵自蒙古、甘肃、青海分道西征,到得金沙江上游的木鲁乌苏河,已经接近敌人了。渡河之后,且战且进,对方却且战且退,而实为诱兵之计,策妄阿拉布坦已裹挟了好几万的人,分一半埋伏在哈拉乌苏河。官兵的粮道断绝,相持月余,终于全军堵塞,额伦特阵亡。

    消息传到京师,所有大臣无不吃惊,召集廷议时,一反以前的论调,不主进兵。皇帝却大不以为然。

    他说:“西藏是青海、云南、四川的屏障,准噶尔部雄视西北,世世成为边患,如果再据有西藏,如虎添翼,不但西面永无宁日,且必有内犯而大动干戈之时!”

    于是皇十四子胤祯被封为抚远大将军,视师青海,克日出兵。四川巡抚年羹尧升格为四川总督,仍兼管巡抚事务,作为大将军的主要助手。

    发兵之前,皇帝又宣谕:“往年用兵三藩,用兵外蒙,都有不主进兵的亲贵大臣,说得有道理,我无不嘉纳。这一次,我认定非出兵不可,喀尔喀及青海,都已归服。如今策妄阿拉布坦霸占西藏,毁他们的寺庙,欺侮番僧,青海为宗喀巴降生之地,理应奋起讨伐,哪知竟无实心效力的人,实在可叹!我想,人家能够绕过沙漠,受尽千辛万苦,步行一年,到了西藏,难道我们的兵就不能到?如今满汉大臣都说不必进兵,贼无忌惮,煽动沿边部落作乱。那时作何处置?安藏大兵,必宜前进。”

    于是分三起发兵,胤祯是第三起,驻扎青海西宁,传谕各部的“台吉”,会议进兵西藏,并送第六世喇嘛入藏,皆无异议。

    第六世喇嘛有真伪两位。原来第五世达赖时,大权旁落,以致圆寂之后,朝廷竟不知道,由奸人假达赖名号执掌政权。十五年之后,朝廷诘问,才随便找了个人充数。

    这个伪达赖在康熙四十五年,由拉藏汗献送京师,死在途中。于是拉藏汗又立了一个名叫阿旺伊什嘉穆错的人为达赖,仍称第六世,这假中之假的达赖,在大策凌敦多布奇袭拉萨时,被幽禁于札克布里庙。

    其时在西康里塘地方,有个人叫索诺木达尔札,生个儿子叫罗卜藏噶勒藏嘉穆错,灵慧非凡,康藏青海各部落都相信他是真的达赖转世,敬礼不绝。拉藏汗自然容不下这个“神童”,决定杀掉他。亏得有人报信,索诺木达尔札背负襁褓中的儿子,星夜逃走。于是青海各部落,上奏朝廷,争论其事。拉藏汗则拉出在后藏的班禅为他作证,说他所立的是真达赖,而且清朝廷颁给全册金印。皇帝为了安抚起见,准如所请。

    青海各部落,当然不服,纷纷攻击拉藏汗。皇帝已知真相,特命将此“神童”移居西宁宗喀巴出世的黄教祖寺,由他的父亲养护,如今顺应民意,送罗卜藏噶勒藏嘉穆错回西藏,正式“坐床”成为真正的第六世达赖,青海蒙古各部落,当然要派兵护送。

    经过整年的部署,皇帝在康熙五十九年正月,下令分三路进兵西藏。

    第一路是由都统延信率领。此人是肃亲王豪格的孙子,算起来是抚远大将军胤祯的堂兄。皇帝并特授予平逆将军的称号,他所带的是青海、蒙古各部落所派来的兵,主要任务是护送第六世达赖到拉萨。

    第二路是四川兵,由已授予定西将军、年羹尧所保荐的护军统领噶尔弼率领,从康定出发。

    第三路由振武将军傅尔丹率领,自蒙古西行出镇西,至阿尔泰山之南,牵制策妄阿拉布坦的北路。

    至于抚远大将军胤祯,则奉旨率领前锋统领皇七子淳亲王的长子弘曙,由西宁移驻穆鲁斯乌苏,坐镇后方,管理进藏的军务粮饷,如当年皇帝亲征,大致只主持大计一样。

    出兵时已在夏天,不过高原气候,比较凉爽,只是道路艰难,行军极苦,尤其是四川队伍,自西康往西,万山丛中,羊肠鸟道,崎岖艰险,得未曾有。但前驱的队伍,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士气,这得归功于噶尔弼部下的一员大将岳钟琪。

    岳钟琪字东美,原籍甘肃临洮,入籍四川成都。按说他是岳飞的后裔,父名升龙,以平三藩之乱的功劳,当到四川提督。岳钟琪本是捐班的同知,自请改为武职官,一直在四川效力,如今是永宁协的副将。噶尔弼受命援藏,特派岳钟琪为先锋,领兵四千,打前站。

    西康中部有个要隘叫作昌都,土名察木多。岳钟琪领兵到此,暂且驻扎。因为由理化到此,全是大路。再往后走,一条是大路先往南,再往西,路程甚遥;一条是小路,也是捷径,即由昌都一直往西,路要省出来一半。不过大路虽远,沿途补给方便;小路则所经之处,绝少人烟,必须自带粮食。岳钟琪早就决定取捷径,预料六十天内可到西藏,所以在昌都备办两个月的军粮。

    就在这时候,抓到一名准噶尔派来的间谍。仔细一盘问,才知道大策凌敦多布已分兵迎战,并且煽动康藏边境的番酋,守住一道三巴桥,阻遏清军前进。

    岳钟琪大吃一惊。因为这道三巴桥又名嘉裕桥,架在怒江之上。如果断桥而守,无法渡怒江而西,那就只有沿大路入藏,不但费时,而且整个作战计划都要推翻重定了。

    经过一番苦思,岳钟琪决定来一次奇袭。选派了三十名敢死之士,都是壮健机警,并通番语的好汉。换上番服,悄然渡江,打听到准噶尔派来煽动番酋的密谍,一共十一个人,住在怒江西岸名为洛隆宗的地方。于是黑夜偷袭,十一个准噶尔人,六个被杀,五个活捉,一网打尽。

    到得天明,为首的露出本来面目,用番语宣示:天朝大兵经此入藏,顺者生,逆者亡。番酋大为惊惧,亦无不慑服。岳钟琪很顺利地带着全军进驻洛隆宗,等候噶尔弼到来,再作计较。

    噶尔弼已接得军报,星夜行军,赶到洛隆宗会合岳钟琪,向西推进,到康藏边境的嘉黎,又名拉里的这个地方,必须等待了。

    要等的是蒙古兵,照敕令应该会师以后,再入藏境。可是岳钟琪另有意见。

    “从昌都到此,走了四十几天,所带的粮食只够十几天了。万一蒙古兵不到,怎么办?”

    “你说怎么办?”噶尔弼反问一句。

    “我想该用以番攻番之计。”

    “何谓以番攻番?”

    原来拉藏汗的旧臣多人,自拉萨为大策凌敦多布所破,纷纷逃散,潜隐在康藏边界。岳钟琪的以番攻番之计,即是招抚拉藏汗的旧臣,里应外合,攻入西藏。

    噶尔弼大以为然,派遣能言善道的使者,秘密跟拉藏汗旧臣中为首的康济鼐与颇罗鼐取得联络。康、颇二人看朝廷为他们复旧主之仇,如何不喜?当即取得协议,召集两千番众,悄然报到,相助进攻。

    这时已接到谍报,据守拉萨的大策凌敦多布,已亲领精锐,迎击自青海入藏的延信一路;另遣部下的大头目春丕,领兵两千六百,守住了拉萨北面、拉里正西的各个山口。因为由西康入藏的大路,在拉里南面,而以太昭为康藏明显的分界。由此往西,经金达、鹿马岭入西藏的仁进里、墨竹工卡,便到了拉萨江边,沿江下行经郎渡、东德庆,对岸便是拉萨。春丕心想清军若由大路进攻,一到拉萨江,就过不去,天然设险,无须多防;要防的是北面各个山口。自黑河以南,顺着数下来是:卡尔庆山口、上顺山口、拉庆山口、拉吉山口。山口虽多,但一夫当关,万人莫敌,两千六百人绰绰有余了。

    这遇到了很棘手的情况。噶尔弼跟岳钟琪商量,还是要等援军到了方能进攻。

    “不!”岳钟琪说,“由此到拉萨,不过十天的路程,一鼓作气,乘胜而下,最好!否则师老无功,便成坐困之局。”

    “不,不!从长计议。”

    所谓从长计议,就是搁置不议了。岳钟琪大为着急,因为这样蹉跎,即成自误,粮食不足,士气受伤害,不必敌人来攻,自己就垮了。

    因此,他在营中公然表示:“事在必行,我以一腔热血,上报朝廷,非出兵不可!”

    噶尔弼听得这话,将岳钟琪找了去,责备他说:“你怎么自做主张?你要知道,你这一去,是送死!”

    岳钟琪微笑问道:“倘或不死而生,并且大胜,可又怎么说?”

    “你说个能生、能胜的道理我听!说得不错,我放你走。”

    结果不但放岳钟琪走,噶尔弼自己都领兵跟着他一起走了。不过,还留下若干比较老弱的队伍,驻守拉里,旌旗依然,笳鼓如常,设的是疑兵;大批精锐则自拉里往西南,在从无人迹的万山丛中辟路推进。

    走到第八天上午,翻上一座高峰,往下望去,只见拉萨河就在脚下,黄流滚滚,隐约可闻水流湍急之声。再放眼眺望,远处云山缭绕之中,透出一片金光,正是拉萨的布达拉宫。

    其时已近黄昏,岳钟琪下令扎营。三更天起身集合,饱餐干粮,吩咐所有的营帐锅碗,尽皆抛弃,随身只带武器,还有一项最重要的装备:羊皮筏子。

    于是只凭微茫星月,冒险下山。岳钟琪亲自当先,辨路而行。山径陡仄,怪石嶙峋,倾跌撞伤的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人敢作呻吟。有些失足坠落山涧的,不但没有人管,甚至丧命的是谁都不知道。

    于是越走越顺利了。因为近山脚的坡度较缓,而且曙色已露,辨路亦较容易。但越顺利越危险,因为行藏已现,敌人如果有备,紧急集合,拒河而守,便非受困不可!

    因此,岳钟琪越益奋勇,由上往下直冲,如飞而下,几乎收不住脚。他亲自选练的五百亲兵,至少有一半紧跟他身边,所以等他到了平地,那两三百亦就接踵而至。

    喘息未定,士兵已在岳钟琪的指挥下,往两边拉开,背水面山,望着同伴。岳钟琪便从衣襟中扯出一面绿旗,连连挥了几下。这是一个约定的信号,山路上背负羊皮筏子的士兵,便站住脚,看准方向,将羊皮筏子往下一抛。霎时间,满空飞舞着灰白臃肿的怪物。当然有为树枝杈丫以及崖石夹住,或者已破漏气不能用的,不过抛到平地,完整堪用的,仍有数百具之多。

    羊皮筏子是统称,其实有大有小,有牛皮,有羊皮。最大的牛皮船,需用四头牛,断头,截蹄,破腹,挖肉,然后用麻线密密缝好,在烈日下晒干,仍是庞然大物,不过重量是轻得太多太多了。

    到临时要用时,就在江边取两根碗口粗的木头,分缚两边,连缀而成长形,再横铺木板,扎缚牢固,就是一条可以乘坐十来人的筏子。推入水中,不用舵,不用桨,但凭一根竹篙,顺流而下,随意所适。当然整体的干牛皮用得越多,越能载重,不过通常四牛的皮船已很够用了。

    羊皮船的制法,与牛皮船相同。所不同的是羊身小,羊皮薄,载重轻,所以该用四牛的,至少需用六羊。

    另外一种比较简便的制法,名为皮葫芦。最小的用羊皮鼓气,缚在背上,横流而过。但急流之中,羊皮太轻,难以控制,要用比较厚重的牛皮,名为“大葫芦”。甚至以两枚大葫芦联在一起,方足以在湍急的乱流中资以济渡。

    清军所携带的,大多数是羊皮葫芦。因为墨竹工卡的江面不算太阔,水流亦不太急,取其轻便,所以使用羊皮葫芦。岳钟琪等噶尔弼一到,随即点了数百人,每人一个羊皮葫芦,你替我缚,我替你缚,很快地准备妥当,可以渡江了。

    “将军!我带人过江去了!一定可以得手。只看布达拉宫南北两面有火光,便是大事已定,请将军带兵渡江。”

    “好!但愿你马到成功。”噶尔弼在岳钟琪的羊皮葫芦上,拍得砰砰作响,“秋深了,水怕很冷。一得了手,赶紧换衣服,免得受寒致病!”

    生死俄顷之际,絮絮做此叮嘱,仿佛多余。但岳钟琪却是暖在心头,感于至深的信任爱护,更激发了无比的勇气与信心。

    “多谢将军,钟琪自知当心,请静候好音。”

    说完,往河边疾行,头也不回地跳下水去。霎时间只听“扑通、扑通”乱响,数百健儿一齐跳入拉萨河中,在昂扬的士气之下,没有人想到河水温凉。只是时序入秋,风从雨至,这顶头的逆风,使得渡河不甚顺利。

    岳钟琪心里有些着急,因为奇袭成败的关键,就在抢得快,出其不意,乘其不备,方能手到擒来。倘或渡河的时间一长,对方得以集兵,等在河边,岸都上不去,还说什么夺取布达拉宫?

    这非改变方法不可,心里正在这样想,发现有些识水性的兵,顺着河水,往下游淌得极快,但顺势而划,渐渐地靠近西岸。这一下恍然大悟,原来不能横渡,要斜着游过去,就力半而功倍了。

    于是,他在水中旋过身子来,高举右手挥了几下,然后又转身顺流而下,乘势往西,很快地河岸已近。探头望去,岸上拖曳着黄色长袍的喇嘛,四散奔跑,不由得心头一喜,因为这乱糟糟的情形,充分显示,对方并无防备,可以兵不血刃而定。

    想到这里,勇气大增,游到岸边,攀缘而上,反身拉起在后的士兵。这样彼此支援,很迅速地集中了全队,拉开一条阵线,各人亮出白刃,待命厮杀。

    预先选定的一名懂得藏语的亲兵,此时以洪亮的嗓子,使劲喊道:“大小第巴听着,朝廷特遣大军来援西藏!西藏是西藏人的西藏,一齐起来,打倒准噶尔的人!”

    此言一出,拉藏汗的旧臣,特别是经康济鼐、颇罗鼐预先秘密通知的人,在辨明了岳钟琪与他部下的身份以后,群起响应。一片鼓噪之声:“打倒准噶尔,打倒准噶尔!”

    接着,便见喇嘛们四处寻觅,但也有人张皇奔走。显然,是准噶尔人逃命要紧。岳钟琪更不怠慢,命那亲兵又喊:“顺朝廷的人,赶快上来接话,立下功劳,重重有赏!”

    “我不要赏,只要大策凌敦多布的命!”有个身材魁梧的喇嘛,一面说,一面跑,乱舞着双手,直到岳钟琪面前站定。

    通过亲兵的翻译,岳钟琪问道:“布达拉宫,可有敌人在内?”

    “有!不多。”

    岳钟琪心想,布达拉宫内的准噶尔人虽不多,但所据之地,坚固过于寻常的城堡,倘或负隅固守,哪怕有上万人进攻,亦未见得能打进去。为今之计,唯有智取,不能力敌。因为一吃了败仗,此番如从天而降的慑人气势,就会一扫无余。本地的喇嘛及土著,信心一失,大事就不可为了。

    于是,他说:“你看这布达拉宫,金碧辉煌,如果攻成断垣残壁,岂不可惜?”

    其时他们的位置,是在布达拉宫之东,身后山上,朝阳甫升,照得布达拉宫一片金光,耀眼生花。那喇嘛回头看了一下,不由得便脱口而答:“是的,太可惜!”

    “大皇帝有命,三路入藏的王师,无论哪一路,先到拉萨,务必以保全布达拉宫为必不可违的军令。你再看!”岳钟琪回身向山上一指。

    山上只有东升之日,那喇嘛只觉阳光刺限,茫然莫辨景物,便即问道:“看什么?”

    “山上有一尊红衣大炮,对准了布达拉宫,只待我的通知,便即发射,炮子居高临下,威力特强,不难将布达拉宫轰坍!宫内的喇嘛们,都是善良之人。只为有少数准噶尔人在,以致玉石俱焚,更为不忍。你懂我的意思吗?”

    “我懂!将军的意思是要我们设法自己擒获准噶尔人来归顺,就不必再开炮了?”

    “一点儿不错!”

    “这容易,我去跟他们商量。”

    岳钟琪看他的脸色淳朴憨厚,是可以信任的人,便即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罗丹布吉。”

    岳钟琪转脸对亲兵说:“罗丹布吉,你把这个名字记住!”

    那亲兵很机警,随即对罗丹布吉说道:“将军命我把你的名字紧紧记住。将来要叙你功劳,奏请皇上重重赏赐。”

    “我不要别的赏赐,只求将军在擒获的准噶尔人之中,让我挑一挑,其中有四人,卖给我,随我处置。”

    “这是为什么?”

    “是我的杀父仇人。”

    “好!”岳钟琪很郑重地允许,“我一定让你如愿。”

    罗丹布吉即时浮现了憨笑,“请将军等一等。”他说,“我去找一个人来跟将军见面。”

    其时,喇嘛们都在远处观望,一看罗丹布吉走了回去,纷纷迎上来探询究竟。罗丹布吉匆匆说了经过,喇嘛们便都抬头探望,显然,都是在看山上的红衣大炮。

    岳钟琪心里有些嘀咕,因为这是适逢日出所使用的一个障眼法,如果迷目的朝阳再往上升,看清楚山顶上的情形,大话一挑穿,形势又会起变化。不过此时不宜有何行动,也不能做任何行动,唯有盼望罗丹布吉赶快回来复命。

    幸好,罗丹布吉很顺利地找来一个高年的喇嘛,岳钟琪看他经行之处,喇嘛们让路躬身,神态恭敬,知道这是个有地位的大喇嘛,心便放下了一半。

    果然,那高年喇嘛的职称名为“仓储巴”,是管刑名钱粮的行政官,名叫札隆布,对布达拉宫内的喇嘛颇有号召力。

    “请问将军,”扎隆布一开口就问,“宏法觉众第六世达赖喇嘛何在?”

    “宏法觉众”是皇帝对新达赖的封号,岳钟琪听他这样称呼,便知他忠于朝廷及新达赖,当即答说:“正由平逆将军延信,率领青海、蒙古各公吉,护送入藏,已经在路上了。”

    “抚远大将军呢?”

    “驻扎在穆鲁乌苏河口。”

    穆鲁乌苏河仍在青海境内,不过已在西宁以西,昆仑山与巴颜喀拉山之南,为长江的上游。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胤祯是奉旨移驻,以便居中指挥,但札隆布却有怀疑。

    “何以不是大将军亲自护送入藏?”

    这仿佛有着怀疑胤祯轻视新达赖之意,岳钟琪便即解释:“朝廷为顺应民意,特遣三路大军入藏。粮秣供输,兵略指挥,皆非大将军总其成不可,因而奉旨移驻水陆要冲,能兼顾北、中、南三路的穆鲁乌苏河口。”

    “噢,”札隆布又问,“北路是哪位将军率领?”

    “是两位将军,一位额驸。”

    北路的两位将军,一个是振武将军傅尔丹,一个是靖逆将军富宁安。额驸叫策棱,是元太祖的嫡系子孙,姓博尔济吉特氏,世居蒙古喀尔喀。

    喀尔喀本只有三个部落,即是“漠北三汗”。但策棱的曾祖图蒙肯,由于遵奉西藏黄教为达赖所欣赏,因而扶植他另成一个部落,号为赛音诺颜。在札萨克图汗之东,土谢图汗之西——图蒙肯本是土谢图汗诺诺和的第四子。

    及至噶尔丹进犯喀尔喀,策棱与他的弟弟恭格喇布坦都还是不满十八岁的少年幼童,由他们的祖母携带着,吃尽辛苦,辗转逃到归化城,觐见皇帝。

    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是清朝的国戚,太宗、世祖两朝的后妃,出自这一族的很多。虽然那都是科尔沁部的女子,但总是出于博尔济吉特氏。为此皇帝对这两个劫后孤儿,另眼相看,派人送到京师,在后宫教养。康熙四十五年,并且赐婚皇十女和硕纯悫公主与策棱。

    尚主的策棱,照例援为和硕额驸,并赐贝子品级——比公爵更高一等了。

    皇帝对这个爱婿的期许远大,所以在康熙五十四年,就派他回蒙古,出北路防御策妄阿拉布坦。他到底是土著,对蒙古的山川险易,了解极深;又善于练兵,亲自训练了一千健壮,作为亲兵,每次出猎,亦以兵法部勒,所以从军虽不久,威名已经大震。由蒙古到青海,无不知赛音诺颜部,出了这样一位少年英雄。

    札隆布听说策棱亦在北路,更为欣慰。原来,他早有光复布达拉宫之志,平时密密布置,安排下好些人,分布重要所在,只待他一声号令,随时可以起事。可是他有顾虑。

    他的顾虑是,朝廷的力量不够,不能一举肃清准噶尔,则不论策妄阿拉布坦,或者策零敦多布卷土重来,那么所受的荼毒,将不知过于往昔几倍多。

    再一个顾虑是怕朝廷为德不卒,名为安藏,只是将达赖送到,便即撒手不管。或者皇帝的本意可感,而奉命安藏的大员,畏难怕事,敷衍塞责,亦不能不想到发现这样的情形以后,所产生的严重的后果。

    如今听得朝廷三路大兵的部署,以及岳钟琪那种坚毅诚恳的态度,所有的顾虑,自都消失。当即换了一副脸色,殷殷致谢之外,很认真地说:“将军,你能领兵渡过拉萨河,就算已经成功了。不过成功以前,亦可能马上遭遇失败。”

    “这是怎么说?”岳钟琪很率直地笑道,“此刻时机紧迫,工夫不容丝毫浪费,请你实言相告。”

    “是!说得是!”札隆布说,“将军,布达拉宫归我,拦截策零敦多布的人,归你。”

    这话简洁清楚,责任分明。岳钟琪颇为欣赏,但更重视。因为就在与札隆布这短短的片刻接触之中,他已了解了整个情势,札隆布并不是不能收复拉萨与布达拉宫,只是有难以为继之苦。倘无后顾之忧,必收先驱之效,此刻所问的一句话,如果有满意的答复,那就真的如他所言,一渡过拉萨河,就算是成功了。

    岳钟琪知道,策零敦多布派为留守拉萨的首脑,名叫春丕,但有多少实力,驻扎何处,并不清楚,何能贸然应诺?

    同时又想,看罗丹布吉与札隆布都不是奸诈之人,可以相信他们决非借故拖延,为春丕行使缓兵之计。但这两个人不一定通晓戎机,不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以为春丕不在本地,不妨从容谈论。殊不知用兵之要,即在争时。也许就在这谈话之间,春丕已经得到消息,发兵来攻。总而言之,事情必须立刻有所决定。当然,最好是札隆布即时就能把布达拉宫控制住。只要拿下布达拉宫,他自信已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话虽如此,他也不能不明情况,就一口应诺。然而也不能开口探问春丕的情况,怕札隆布心里会想:原来你对敌人的情形,根本不明,何能克敌致果。那一来信心减低,更会踌躇。

    略想一想,他这样答说:“好!一言为定。不过,春丕的情况,我知道的一定不如你多,你看,我应该怎么做?”

    “我不知道你应该怎么做。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春丕没有想到你会从这条不能行军的小路来,他只守住了北面的各个出口。”

    一听这话,岳钟琪又惊又喜。到这时候,不必有顾忌了,坦率问道:“他有多少人?”

    “二千多,三千不到。”

    “扫数都派出去守山口了?”

    “还剩下些。”

    “有多少?”岳钟琪问,“剩下来做什么?”

    “剩下来大概两百人,都不是好兵,让他们留守而已。”

    “原来如此!”岳钟琪有了把握,又一反自己的想法,认为不必过于仓促,还是了解情势最要紧,所以又问,“他倒不怕你们在这里会起事,敢只留下两百老弱残兵守拉萨?”

    “这——”札隆布看着他喊一声,“将军!”

    看他脸色有异,岳钟琪答说:“有话尽请直言。”

    “我不知道你问这话的意思。我觉得此刻不是细谈春丕的时候。”

    “噢,”岳钟琪歉然笑道,“是我的不是!不过两三千人,足足应付得了,你请放心。我了解得越多,越有把握。”

    “这话也是!”札隆布的态度显得更合作了,“准噶尔人最奸诈,也怪我们自己不争气,有人甘心通敌。春丕就利用这些奸细,做他的耳目,以为拉萨一发生变乱,通个信给他,回师镇压还来得及。”

    情况都很清楚了。岳钟琪认为无须再问,唯一要做的事,便是即速部署向北进击的行动。他要求札隆布派一名向导,而且希望就由罗丹布吉担任。

    “我不但派他做向导,而且派他做我们之间的联络者。”札隆布说,“将军,我们各遵约定。请你带队往北去对付春丕,拦住了他,这里你就不用管了。等你打败了春丕,回到拉萨,我在布达拉宫为你庆功。”

    这是表示,不让岳钟琪在这里插手,只要他作前驱去拦截春丕。倘或凯旋,札隆布踞布达拉宫相拒不纳,进而相攻,岂不是先受他的利用,后中他的计。

    这是很难决定的一刻,但看到罗丹布吉脸上憨厚的笑容,再回想与札隆布的对话,怎么样也找不出他有奸诈的片言支语,因而毅然决然地说:“我一定会到布达拉宫来赴你的庆功宴。不过,要请你替我准备干粮,越多越快越好!”

    “当然,理当供应。”

    于是,札隆布指定布达拉宫东北的色拉寺,为大军驻扎之地。岳钟琪依照约定,燃火通知噶尔弼率众渡河,在色拉寺整顿队伍,筹集粮秣,罗丹布吉非常卖力。这样到得第三天,拔队向北,在一个名叫羊八井的地方布了防线,反客为主地扼守要隘以逸待劳,准备拦截春丕的部队。

    他的想法是,春丕的阵线拉得很长,而散布在山区之中,补给不便;在得到大军已到拉萨的消息以后,必定回师猛扑,至少要打开一条出路,才不致因粮尽被困。所以守住羊八井,截断春丕的粮道,便足以致他的死命。

    中路,延信护送新达赖入藏的行程,异常艰苦。

    由西宁往西,便是青海。所谓青海是一个方圆两万里的咸水湖,亦就是一个绝大无伦的盐池。一行由青海北面,绕湖而西,到得青海尽头,有一条大河,名为布喀河,接到谍报,策零敦多布已在河西布下阵势了。

    “来得好!”延信大笑,“就怕他不来!”

    原来这一路往西是烟瘴恶水,从古少行旅的绝域。尤其气候之坏,无以复加,像这样的初秋,中午穿薄棉,早晚必着老羊皮袄,七月见霜,大如鸡蛋的冰雹,说来就来,从西宁到此,已遇到过两次,打伤了好多人马。至于风沙不断,烟瘴弥漫,更不在话下。

    延信早就在盘算,天时、地利,如此恶劣,几千里跋涉已不知如何艰辛,还要不断防备准噶尔侵袭,这样天天提心吊胆,用不到多少日子,士气就要崩溃。所以最好的策略,是找到敌人,将他们引来,速战速决,一举聚歼,安心上路,才能集中全力,应付道路的艰难。

    是这样的想法,当然欢迎策零敦多布来挑战。当即派人召请随同护送新达赖入藏的青海、蒙古各部酋长,集会商量破敌之计。

    延信的部下,是以青海的部众为主力——青海与蒙古、准噶尔一样,各部落的酋长,都是元朝皇室的后裔,一向分左右两翼。

    清朝开国,青海两翼最为恭顺。因此两翼的“汗”都被封为亲王,所辖各小部落的“台吉”,封为贝勒、贝子。这一次最忠于朝廷的达什巴图尔亲王,遵从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的约定,亲自率领部下五台吉,集兵三万五千,听从延信的指挥。此外蒙古及绿营共一万五千。延信有五万人可用,自然不把策零敦多布放在眼里。不过,他亦不敢轻敌,集议之时,先虚心向达什巴图尔请教。

    “不必客气!延将军,”达什巴图尔答说,“行军作战,号令必须齐一。我听延将军的调遣就是。”

    “既承亲王谦辞,我就僭越了。”延信随即将他希望速战速决的想法,很透彻地做了一番讲解。

    这当然是一个能够获得一致支持的策划。不过,作战不能有后顾之忧,如今达赖在军中,必得分兵保护,行动亦受拘束,达什巴图尔认为这一局必须筹妥善之策。

    “亲王的见解高明之至。”延信衷心同意,“请大家出主意,只要妥当,我无不听从。”

    “将军!”默尔根台吉问道,“卑禾羌海偏西有个海心山,你可知道?”

    “卑禾羌海”就是青海,蒙古人则称之为科科诺兰。延信点点头答说:“我知道青海之中好几个小岛,以海心山为最大。”

    “不但最大,也最好。是蛮瘴中的乐土,树木青苍,风景绝佳。海心山上有好几个庙寺,不如送达赖暂且在那里安床。等打退了策零敦多布,再去奉迎。”

    “这个主意好!”延信问道,“各位以为如何?”

    “确是个好主意。”达什巴图尔说。

    延信心想,新达赖的安全固不能不重视,达什巴图尔也是个紧要人物,万一有何差池,责任甚重,因而顺理成章地说:“我想就烦亲王陪达赖到海心山暂住,静候捷报,请勿推辞。”

    达什巴图尔看一看他的脸色笑道:“莫非将军以为我老了,上不得战场?”

    “哪里,哪里!亲王老当益壮,我是最佩服的。不过,尊敬达赖,我想该由亲王相陪。”

    听他言词恳挚,解释的理由也很站得住,达什巴图尔领受了好意,深为感动,当即表示接受。

    “那么,我就将达赖郑重托付给亲王了!”说罢,延信起座长揖。

    这一下,更是面子十足。达什巴图尔还礼以后,对五台吉有番话说。

    “罗卜藏,你们听好了!”

    达什巴图尔的长子叫罗卜藏丹津,他这样指名称“你们”,自然是包括青海五台吉在内,所以都跟着罗卜藏站了起来听训。

    “天朝大皇帝,恩泽如天之高,如地之厚,如今派延将军护送达赖安藏,顺应青海蒙古子民的意愿,我们当然要效前驱。延将军亦是金枝玉叶,肃亲王的孙子,当今皇帝的胞侄。你们都看到的,体恤我上了年纪,不让我亲当前敌。这样殷厚的情意,我实在感动。为人当知恩图报,你们应该感激延将军,格外奋勇!这亦是替我、替青海争气。”

    “不敢,不敢!”延信逊谢,“亲王言重了!”

    “你们还不向延将军道谢!”达什巴图尔叱斥着。

    于是由罗卜藏领头,向延信行礼。但延信却忽然觉得不乐,因为他在无意中发现罗卜藏眼神闪烁,带着点悻悻然的表情,心里在想,这个人,可得好好防他。

    将达赖与达什巴图尔送到海心山以后,延信决定立即动手。但由东往西,一直到柴达木盆地所设的“军台”,不断派人来报,策零敦多布在构筑防御工事,似乎有挡路坚守的模样。倒使得延信有些着急了。

    细细研究下来,共有三策破敌,一是硬攻,二是奇袭,三是诱敌。他无法确定哪一策最好,便又召集部将共议军情。

    “自然是硬攻!”罗卜藏说,“天朝大军,兵精将猛,怕什么?”语气与神态,都带着讥刺的意味。

    延信声色不动地在心里盘算,这人虽意存轻视,但也不能说他的话错,声势夺人,亦是用兵的一法。

    尽管也有人赞成诱敌之计,而延信毕竟作了硬攻的决定。这等于是接受了罗卜藏的挑战。有些看出了其中曲折的,都默默地在注意,要看延信是如何硬攻。

    很快地看出来了,延信是以军威慑敌之胆,先派出先锋两队为斥候,相距三五十里,大军接续前行。首先是平逆将军的大印与王命旗牌,由亲军校捧着,在两行执旗的马队护送之下,作为前驱。接着是大纛旗高举,护纛的精锐,刀出鞘,弓上弦,目不斜视。跟在后面的是将军的属官,文武皆有。间隔一大队人马以后,是将军的辎重,有马有骆驼。然后是骑步相间的各种作战队伍。延信亲自督队,左右亲军夹护。但见遍野刀光旗影,绵亘数里,军容真个如火如荼,壮观之极。

    果然,军台报来,策零敦多布的阵地,乱纷纷地已露怯意。延信由于先声夺人,更增信心。下一天便命罗卜藏率队出击。

    “台吉,”延信在颁令之前,先有一番话说,“我久闻你智勇双全,这破敌的第一功让给你。不过,凡事不可强求,胜败亦兵家常事。倘或出师不利,你须记着,我领大军为你全力后援。你不要做出了让我对不起亲王的事来!”

    意思是罗卜藏如果兵败不退,以致阵亡,便是他对不起达什巴图尔。

    这些话看似体恤,其实却在激将。罗卜藏心里很不舒服,立意要争一口气,所以冷冷地答说:“请将军放心,我还不至于败给策零敦多布!”

    “切切不可轻敌!”延信仍然诚恳地叮嘱,“胜了不可穷追!孤军深入,兵家大忌。”

    这一次不言败而言胜,罗卜藏心里比较好过些了,答一声:“理会得!请将军看我明天一早破敌。”

    第二天黎明时分,罗卜藏带着他所属的三千人,扫数出动。排面拉得极宽,所以在后面的大军,只在漫天烟尘中,听得万蹄奔腾,如夏日荷塘急雨,那喧哗之声,令人兴奋不已。

    等尘沙稍定,延信随即下令,派黑龙江马队埋伏接应,如果罗卜藏败回,先不必拦截敌人,等全队皆过,断他们的归路,逆向进击。

    黑龙江的马队都属于满洲索伦族,世居黑龙江两岸,以渔猎为生,还是半开化的野人,但强弓善射,勇猛绝伦,而且说一不二,最忠实不过。领队也是索伦人,官拜副都统,名叫虎尔木,领了将令,随即出动,照计行事。

    接着延信又下令警戒,调集所有的火枪营,置于前列,压住阵脚。部署已定,传令召骁骑校椎椎进见。这椎椎是蒙古人,名字念作“吹吹”。其名甚怪,其人更异,身不满五尺,长了一对碧绿的眼睛,与一身又长又黑的汗毛,像一头猩猩。此人被延信视如至宝,因为他有三项人所难及的长处,对于行军作战,帮助极大。

    第一项长处是目力特佳,登高望远,三十里外像羊这么大的东西,就能辨识无误。不过,这项长处在西洋的望远镜传入中土以后,比较不太重要了。

    第二项长处是记性过人,不论什么人,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见过到过,就再也不会忘记。哪怕是变了形,也逃不过他那一双碧绿的眼睛。因此每逢抓到谍探奸细,都要请他来看一看,他一眼就能断定,此人在何处见过,当时是何神态,着何服饰,甚至能指出此人是否经过化妆。这虽难能可贵,但用处不大。在塞外行军或者风沙骤起,凭空添了许多沙堆,或者大雪纷飞,弥望皆白,没有山川树木,更无人家楼阁,可借以辨识方向,非迷路失道不可。但有椎椎在就不必担心了。

    第三项长处,在紧急时,可保一军之命。原来椎椎不但目明,而且耳聪。沙漠中皆是伏泉,遇到缺水,全军皆渴,几乎要疯狂时,只要椎椎骑着马在周围找一找——以耳贴地,细听片刻,总能找出泉水来。

    如今延信要借重他的是第一项长处,登上高处,看一看罗卜藏的动静。椎椎欣然领命,并且作了约定,身藏三面旗子,胜为红旗,败为白旗,不见踪影则为黑旗。等他策马出阵,延信又派出骑哨,两人一队,一里一站,一共派出去六十个人,回来了十个,知道椎椎已在二十五里以外了。

    到得日中时分,只见两匹黄马绝尘而驰——是最后一队骑哨传信来了。

    延信得报,出帐立等。骑哨一到,滚鞍下马,气急败坏地大叫:“白旗!白旗!”

    罗卜藏出师不利,却不知他是力拼还是败回,这只要看椎椎是不是马上回来,便可以知道。

    当然,延信是要做罗卜藏败回的准备的,因为这一下等于实现了诱敌之计,反败为胜的大好良机,岂容错过?

    当即下令,前队仍以火枪保护大营,压住阵脚;中队、后队迅即向两翼疏散,等索伦人绝了敌人的归路,估计罗卜藏会回师反扑时,两翼即向中间收束,完成包围,聚而歼之。

    不过,右翼的兵力较为单薄,延信准备敌人可由此突围。围城必留缺口,是稍知兵法的人都了解的,否则就逼得对方拼命到底,固守不下;相反有个缺口留在那里,恰好助长了他的贪生之念,便无恋战之心,更易得手。

    延信对诱敌之计,考虑过很久了,认为围城如此,围人亦复如此,所以调兵遣将时特意在右翼示弱。

    但在示弱的同时,亦打了个如意算盘。想法是从《三国演义》上来的:从延信的曾祖父——太宗皇太极在位的年代起始,便拿这部小说视作兵法,特别译成满文,分发到八旗去研读。延信亦曾熟读满文《三国演义》,想到赤壁鏖兵,诸葛孔明遣关云长华容挡曹的故事,认为不妨师其意而略加变通,事半而功倍,很值得一试。

    他的想法是,敌人被诱入伏,在四面合围之下,必定向阻力较少的右翼突围。官军自东往西进击,右翼是在北面,敌人由这方面夺路而走,回老巢也近些,所以论势论理,乃至于论情,都以冲破右翼为上策。既然如此,何不在他们必经之路上设伏?

    打定了主意,延信找向导来细问了山川、道路的艰险难易,决定派亲兵等候在一处必经的山口,待敌人夺围成功、喘息未定之际,迎头痛击。

    部署甫定,椎椎疾驰而来,身后跟着二十多人马,所有的骑哨都自动撤回来了。

    “怎么样?”延信直迎到马头前,“敌人有多少?”

    “一万有余。”椎椎气喘得很厉害,所以答语简单,无法多说。

    “罗卜藏呢?损失重不重?”

    “不重。几乎是全师而退。”

    “噢!”延信不解,“既然没有什么伤亡,何以撤退?”

    “我不知道。”

    延信心想,这话问得确似多余,便问敌人的距离。

    “很近了。”

    “有二十里路没有?”

    “那差不多。”椎椎喘息已定,接着往下说,“青海台吉打得很好,忽然就往后退了。看来罗卜藏是有意取败的。”

    “为什么?”

    “我不知道。”椎椎忽然凝视着延信,仿佛有难言之隐似的。

    “说嘛!尽管实说。”

    “我不敢说。”椎椎使劲摇着头,“那是绝不会有的事!”

    “什么事绝不会有?”

    “将军,”椎椎翻着他那双碧绿的眼睛,“你请试想,罗卜藏还能引着敌人来冲阵吗?”

    一听这话,延信大惊,不过脸色却还平静,“好吧!”他说,“你又立了一功。请先回帐休息。”

    “是!”椎椎行了礼告退。

    延信却认为椎椎的忠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凝神细想一会儿,认为罗卜藏有趁火打劫的企图。

    原来罗卜藏本就对延信不满,及至领兵出发,在马上思量,败既不愿,胜了不能穷追,就无法大获全胜,也没有什么意思。这个仗打得窝囊,越想越气,便起了个不顾大局的开搅捣乱的心思。

    他的做法是,与敌甫一接战,便全师而退,引敌来冲阵,如果廷信抵挡不住,是咎由自取。反正他是奉了将令的,情形不妙,不妨撤回,并无战败之罪。如果到时候看情势于己有利,更不妨挥师回攻,由败而胜,也是一场功劳。

    但是大策凌敦多布,亦很机警,怕中了埋伏,追了一阵,下令收兵。罗卜藏便又转回去攻击,杀声震天,夹杂着各种刻薄的辱骂。等对方回身一挡,他却又赶紧撤退。如是三次,撩拨得大策凌敦多布怒不可遏,便将计就计,选派精锐,绕道到罗卜藏的后方,去截他的归路。这一着很厉害,却不知延信军中有个异人在。

    延信接得椎椎的报告,本以为罗卜藏很快地就会赶回来。谁知左等右等等不到,心知情势有异,罗卜藏不是已经反扑,便是被围,因而又命椎椎照老法子去侦察。

    这一次椎椎是特派第一队的骑哨,直接来向延信报告,只有八个字:屡进屡退,实力无损。延信细细研究,大致了解了罗卜藏的用意,越发加强戒备,以便等罗卜藏引得敌到时,可以聚歼。

    转眼间,太阳已经偏西;但见夕阳里一骑飞驰,起先只是一个小黑点,眨眨眼之间,已能辨形,矮小如猴,必是椎椎。他亲自来报军情,可知情势严重,延信便亲自策骑迎了上去。

    两马相遇,各自勒住,椎椎跳下马来,廷信亦即下马,走到一处,椎椎说道:“敌人另外派了一支兵,绕道而来,怕是来截罗卜藏台吉的归路!”

    “噢!”延信问道,“有多少人?”

    “约莫一千五百。”

    “在哪个方向?”

    “右面。”椎椎指着右前方说,“离罗卜藏台吉侧面,只有里把路。”

    “你看到黑龙江的马队没有?”

    “看到了。”

    “他们在哪里?”

    椎椎将身子转过来,往北面一指:“十里之外。”

    “如果他们往南来遮挡,能拦住那一千五百人吗?”

    椎椎想了一下说:“要快。”

    “当然要快!”延信接口说道,“你的判断不错,他们是来截罗卜藏的归路,幸亏让你发现了,还来得及对付。”他又问说:“你的马快不快?”

    “快虽快,不及将军的马快。”

    “你骑我的马去。请你通知虎尔木,立即南下迎敌,我另外派人增援。”延信又说,“这本不该是你的差使,不过派别人去,一怕找不到虎尔木,二怕说不清楚,只好请你辛苦一趟。”

    “这也无所谓!”椎椎从延信的护兵手中接过缰绳,不由得笑逐颜开。因为延信的坐骑是一匹异种名驹,雪白的毛片上,散布着好些制钱大小的红点子,大概是所谓“纯驷”的白马与胭脂马交配而生的名种。延信有个幕友,替它起的名字跟它一样漂亮,叫作“桃花浪”。

    桃花浪不但漂亮,而且跑得快,不但跑得快,而且通灵性。有主人在,它如何肯让人骑。尽管椎椎通骑术,也制服不住它,乱踢乱咬,像匹野马。

    “乖!”延信走上去拍拍马股,“别撒野了!快送了椎椎去,也记你的大功,给你酒喝。”

    原来桃花浪也会喝酒。每逢它奔驰格外出力,回到槽上,必得在水中加少许白干,气力才恢复得快。

    说也奇怪,经延信这样拍马屁抚慰之后,桃花浪帖然就范。不过仍然淘气,等椎椎一跃上马背,立即一冲而前,亮开四蹄,如飞而去。亏得椎椎机警,一把死抓住它的鬃毛,才没有被掀了下来。

    马快路熟,骑术又精,真是眨眨眼的工夫,便发现了黑龙江马队派出来的警哨。椎椎生具异相,全军皆知,所以不须盘诘,很快地找到了虎尔木。

    听得椎椎所传达的延信的命令,虎尔木大感兴奋,立即下令集合。

    但沙漠辽阔,随处都是大路,要怎么样才不致错失,恰好截住,是个绝大难题。这就又要靠椎椎的奇能了。

    行军原有伏地听声的法子,不过在沙漠中,只有像椎椎这样的异人,才能用这个法子。

    他将身子伏了下去,右耳贴地,听了好一会儿,一跃而起,向虎尔木问道:“可有罗盘借来一用。”

    “有,有!”虎尔木将随身携带的一个精巧小罗盘,递了过去。

    椎椎面北而立,身子左右移动,看罗盘指针笔直下垂,指着正南方向,确定了自己面向正北的位置,方招招手将虎尔木唤过来,指点敌人的方位。

    “你看,对方由西往东,是在西北西的位置,距离大概十五里。”

    “只有十五里,那不很快就到了吗?”虎尔木说,“待我领着弟兄迎上前去,给他来个迎头痛击。”

    “那是你的事!”椎椎笑道,“不过,对方要拦的不是你!”

    虎尔木被提醒了,“你是说,对方发现我们,不会接战,会——”他问,“会转而向北,去拦截罗卜藏?”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

    虎尔木想了一下说:“你的顾虑不错!我大可以逸待劳。”

    左前方大概三里以外,有个沙堆,虎尔木领着他的部下,就埋伏在沙堆后面。

    椎椎认为他的部署很妥当,便跨上桃花浪,很快又回到了延信身边。

    天色快黑了,大策凌敦多布颇为困惑。照道理说,对方的归路已断,不是四下溃散,便是回师反扑。谁知追了几十里下来,遥遥望去,对方仍是保持着完整的队伍,怎么样也看不出有受惊的迹象。莫非没有拦住?

    倘或未曾拦住,自己一味穷追,变成孤军深入,犯了兵家的大忌,也许伏兵已绕道到了敌后,腹背夹击的机会,随时可以到来。如果自己撤兵而回,则派出去截敌的一支人马,即成对方夹击的目标。这一出一入,关系太大了。

    大策凌敦多布始终踌躇不决,但马蹄甚疾,这样蹉跎着,不知不觉又追下十几里路去。转过一个沙堆,在身后都兰山巅余晖照映之下,隐隐发现五色旗影。蓦地醒悟,不由得大惊失色——怕已入伏了!

    于是他立即勒住了马,从随从手里夺过一具笳角,面向着都兰山的残日,呜呜地吹了起来。这是后队改为前队、迅速撤退的号音。

    五千人马,乱成一片,原地打了几个转,终于一起往西,在归途上疾驰而去。走出五六里外,只见南北两面,旌旗飘拂,万马奔腾,往后回顾,似乎罗卜藏又赶上来了。三面受敌,唯有全力而冲,希望在对方南北两面伏兵未会合以前,逃出“袋口”。否则就等于被封在口袋中,将有全军覆灭之厄。

    就这时,只见迎面又有一路人马。滚滚而来,大策凌敦多布倒是一喜,只当去拦截罗卜藏归途的那一千多人回师相救,心里这样想着,不由得勒一勒缰绳,为的是让马蹄稍缓一缓,好看个仔细。

    急切间哪看得清楚?金红色的残晖,正面射来,耀眼生花,望出去是人是马,无非一片黑影。而就在这眨眨眼的工夫,情势已经大变。不但清兵的左右两翼,已将会师,而且发觉迎面冲来的竟是敌人——虎尔木的马队,退敌功成,收军回营,恰好填补了正面的缺口。

    大策凌敦多布心知已经入伏,对光作战,视线不佳;入敌阵地,虚实不明;三面被围,寡不敌众,天时、地利、人和,都处劣势,看来只有突围逃命了。

    念头在转,身子也转了。大策凌敦多布心想,清军都调遣在外,后路空虚;刚才诱敌的那支兵,追追打打逃逃,也是疲惫之师,不足为惧,倒不妨假夺围以冲阵,说不定活捉延信,或者俘获了新达赖,挟为人质,则反败为胜,指顾间事。

    起了这个侥幸的念头,顿觉精神一振,一叩马腹,往前直冲,口中大喊:“杀啊,杀啊!”

    这股重来的余勇,一开头倒也气势惊人。无奈延信胜算在握,十分沉着——看敌人冲了过来,第一道命令,稳守阵脚,不准妄动;第二道命令,前列的弓箭手,单腿跪地,扣弦待命;第三道命令,火枪营与硬弩间隔排列;第四道命令,头通鼓开枪,二通鼓射弩,三通鼓放箭。

    部署已定,将椎椎找到身边问道:“你知道不知道,火枪、硬弩、弓箭能打多远?”

    “当然知道。”

    “好极!请你司鼓发令!”

    椎椎欣然应命。他那一双明察秋毫的碧眼,见光不畏,向前看得非常清楚。预先估计好三条界线,等大策凌敦多布冲到第一条界线,立即将高举着鼓槌的手往下一落,二十来面大鼓一齐惊天动地似的响了起来,洋枪开火乒乒乓乓地,只见对方人仰马翻,队伍大乱。

    大策凌敦多布却不顾一切,依旧冒死前冲,到得第二条界线,硬弩又在椎椎的鼓声指挥之下,一排一排地射了出去。

    这时三面合围的清军已经赶到,正好截住往回逃命的敌人而回阵休息的罗卜藏,见此光景,岂肯不凑这个热闹,自失立功的机会?斜刺里领兵冲来,前后夹击,使得最后预备着的弓箭手,竟无用武之地了。

    杀到天色已暗,告一段落,延信吩咐收兵,清点战果,敌人死伤两千有余,投降的亦有三千,自己这面的伤亡,只一百多人,可说大获全胜。美中不足的是,策零敦多布趁黑逃掉了。

    论功行赏,连罗卜藏也有份。在他自是却之不可,但未必觉得受之有愧。

    部署稍定,并派向导随同先遣部队探明了路程,延信奉迎达赖六世,继续向西藏进发。一路行去,一路不断有谍报到来:策妄阿拉布坦在各路兵败的困境之下,犹不服输,调集所有的精锐,连同老母妻子,守住一个名叫卜里多的要隘,成为延信大军入藏,不易排除的一个障碍。

    因此,行程就缓了。延信召集部下会议,都认为敌逸我劳,硬攻不是好办法。好在拉萨已经平定,尽归官军的掌握。如果岳钟琪能遣轻骑北上,抚敌之背,则策妄阿拉布坦怕受夹攻之危,必然自动让路。彼时再看情形,在他遁向老巢的归路上,设伏截击,岂非事半功倍。

    舍此以外,别无善策。延信只得依从,选派剽悍机警、熟悉路程的劲卒,带着书信,赶往拉萨去联络。可是路途遥远,难期速效。转眼秋深,道路艰难,又怕粮食不足,士气不振,那时敌人卷土重来,只怕难以抵挡。延信为此郁郁不乐。

    “将军,”椎椎献计,“我听说策妄最听他老娘的话,如果能将这位老太太说通了,让策妄来投降,那有多好!”

    “好是好,无奈,”延信苦笑,“怎么能将策妄的老娘说通?”

    “现在当然想不起有什么好办法,不过只要用心去研究,总能找出办法来。”椎椎自告奋勇,“我想去探一探阵。”

    “你是说,想探策妄的阵地?”

    “是的。”椎椎答说,“看他的老娘住在哪里,有没有法子可以接近?”

    “不好,不好!”延信大为摇头,“你是军中一宝,万一失陷在那里,关系很大。”

    “请将军放心,我的眼睛比别人看得远,我的两只脚比别人走得快,敌人抓我不到。不,”椎椎立刻又自动更正,“是根本不让敌人看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