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节
    老魏家啊,老败家了!

    根据村里人的估算,以及魏大嫂明里暗里的打听,反正大家一致认为,这回魏家哥俩怕是至少往家里拿了十两银子,也就是十贯钱。

    十贯钱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放在他们这一带,上好的水田差不多也就十贯钱多点儿。

    庄稼人家最爱的就是盖房置地了,尤其是置办田地,对于很多人家来说,节衣缩食七八年,才能买下一亩地。可只要地多了,但凡肯下力气种地,家里至少不用再愁吃穿了。

    像魏家,在多年前分家时,由于两位老人是由魏老哥赡养送终的,他多分了一亩地。又因为魏大哥和魏大嫂都是吃苦耐劳的人,这些年来省吃俭用,在几年前又陆续置办了几亩地。

    如今隔壁魏大嫂家里,已经有足足七亩地了。

    虽说家里人口多,但壮劳力也多,哪怕谈不上有多富贵,起码粮食是足够的,即便碰上年景不好的时候,也不用担心吃不上饭。

    农家就是如此,有地就能过上好日子,若是赁别人的地来种,就算碰上大丰年,扣除地租,到手的粮食也就堪堪够果腹。

    任谁来说,老魏家也就三亩薄田,等以后杨婆子老了,两兄弟再一分家,每人也就一亩半。

    是不至于会饿死,可有银钱在手,不是应该赶紧置办一亩地吗?最上等的水田兴许买不到,那也可以先买一亩中等田种着。

    普通老百姓过日子就是这样的,靠的就是扣扣索索的攒钱置地,存钱给儿子娶媳妇。

    结果呢?

    老魏家办了一次席,这个花费倒是不算大,考虑到他们孤儿寡母的确是受了不少亲朋的恩惠,发达了吃一顿也是应该的。

    可后续的做法,却让村里人很是看不懂。

    修房子。

    据说是家里的房子很久没修了,门窗都损坏了,冬天透风。

    道理是说得通的,可魏大牛娶媳妇之前是修过一次房子的,当然是小修,再将墙壁刷了一下,毕竟新房还是要稍微布置一下的。

    就算不提四五年的事儿,修房子对吧?那有必要将门窗全部换新吗?屋顶也要修?倒不是漏雨,说是怕冬天下雪把屋顶给压塌了。

    单单修了房子还不算,老魏家又开始做棉被、棉衣、棉裤、棉鞋了!

    用的是先前魏家哥俩从县城里买的细棉布,其实他俩还买了不少棉花,只是先前压在下边了,没瞧见。这不,其他事儿都做完了,他们就开始找人缝衣裳被褥了。

    之所以找人帮忙,是因为小杨氏不善女红,她是家里的小闺女,小时候有当娘的做事,略大一些她嫂子就进门了。当然,她也不是完全拿不了针线,可她想起来了……

    “当初是咋说的?怀孕以后我不干活儿的!”

    不干就不干呗,杨冬燕一点儿也没当回事儿,拿了一块料子就跑去隔壁找魏大嫂,回头她就带着侄儿媳妇过来做针线了。

    魏大嫂还对杨冬燕进行了灵魂拷问:“你就这么惯着她?说不干活就不干活,家里的事儿不管,这连针线都拿不了?她是怀了个孩子,不是怀了个金蛋啊!”

    “她要是会干,你就没这块料子了,县城里买的细棉布呢,做衣服可舒服了。”

    好的,没问题了。

    告辞!

    如果说,修房子、做衣裳被褥还算是正事,那么之后老魏家的做法,就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大牛啊,你买羊干啥?你家打算养羊了?那也该买小羊羔啊!”

    “二牛媳妇想吃烤羊肉。”

    “窝头他娘,你这也太宠窝头了吧?谁家买饴糖是买一坛子的?让我瞧瞧……你还买了花生糖?这是冬瓜糖?”

    “二牛媳妇想吃小零嘴儿。”

    村里人:……

    就有人忍不住找上了魏二牛,让他管管他媳妇,太不像话了,就算孕妇金贵,那也没作成这样的。

    魏二牛挠头:“我媳妇……她也挺不容易的。”

    她还不容易???

    行叭,这么作天作地的是挺不容易的。

    一般人都作不成这样!

    第021章

    是挺不容易的。

    那么多口锅呢, 一个两个的往身上背,可不是挺不容易的吗?

    哪怕家里发了一笔小财,说实在的, 那也经不起这般挥霍。村里人还仅仅只是嘴上叨逼几句,不至于直白的问到人家面前。

    亲朋里头本来是可以劝的, 可有句话叫做,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前次老魏家办席,他们吃得太高兴了,之后魏家采买了一堆东西,或多或少都是沾了光了。

    就连平日里关系最为亲近的魏大嫂,也只是在询问了一番后,就此偃旗息鼓。

    早二十年前就分了家,折腾啥呢?

    如此这般,老魏家就过起了天天吃鸡的好日子。

    将做被褥棉衣的事情交给隔房侄媳妇后,杨冬燕跟方氏这对婆媳俩, 开始琢磨起了家里还能添置什么东西。

    还真别说, 在这一点上, 方氏要比杨冬燕有经验多了。

    这也没法子,杨冬燕已经太久太久没管家了。

    真要算起来, 老王爷过世后, 她是彻底撂开手不管了。可就算老王爷还在世时,因为是有大管家、管事嬷嬷等帮衬着, 实际上她要做的事情也就是看看账本。

    可惜她不认识字,看不懂账本,所以这些事儿都是交给王妃处理的,她只是得闲了问几句, 听管事嬷嬷说一下大致情况。

    而眼下,杨冬燕只恨不得能重新推翻房子盖新屋,但那是不可能的。

    乡下地头盖新屋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那不是今个儿一拍脑门,明个儿就能招人过来干活的。确切的说,哪怕真的想盖新屋,那至少也得提前半年时间,先将要用的材料给准备好了。

    横梁要上山砍,砍来的木头不能直接使用,得晾着等木头干透了。若是想盖青砖瓦屋,那还得提前跟砖窑那头打好招呼,定下要买的砖和瓦的数量……

    当然,要是只想盖泥墙稻草顶的屋子,倒是简单多了。可要是这样的话,那还折腾啥呢?老房子就挺好的。

    再一个,乡下盖房子是比城里要便宜,可那也不是区区十两银子就能盖好的。在自家有地的情况下,勉强倒是能盖个两三间,可那样一来……

    还不如继续住老房子!

    杨冬燕只能跟方氏商量,花钱的事情还能暂缓缓,记得先想一个新的借口,好让魏家哥俩下回还带钱出门打零工。

    方氏:“娘的意思是,让他俩每次回来都假装发了财?”

    这话听着可真不靠谱啊!

    “那咋办?这回对外的钱也就十来贯,够干啥?你就说够干啥?”

    十来贯钱能干的事情可多了去了!

    能买一亩好田,或者两亩下等田;能买一头壮年大黄牛,或者两头小牛犊子;能买好几只猪崽子,还能买一群小羊羔……

    这是方氏的想法。

    可在杨冬燕看来,十几贯钱?都不够她上辈子的儿媳妇买一盒脂粉的。

    一般来说,婆媳之间发生意见相左的事情,最终退让的多半还是儿媳。

    老魏家自然也是如此。

    方氏很快就做了让步,她提出可以等来年开春去捉几只小猪崽,或者买几头小羊羔来养着。当然,家里的鸡还得养,不光得养,还得多多的养。

    杨冬燕:……

    沉默了一瞬后,她爆发了。

    “大牛媳妇你是跟大牛处得多了,连脑子都跟他一样蠢了吧?还想养猪崽?小羊羔?养几十只鸡?我就问你,家里的活儿谁来干!”

    方氏很委屈,这十里八乡,哪家哪户不是有余钱了就置办田产,再不就是给家里添些家畜家禽的?

    人人都这么办的,她只是说出了自己的经验,就被骂蠢?

    “娘您说的对!”先坚定的表明态度和立场,随后方氏才问出了心中的疑惑,“不这样还能怎么办?总不能每次都说出门遇到贵人了吧?”

    那当然是不能的,大坳山这一带就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又不是在国都南陵郡,随便出门就能碰上个贵人。

    杨冬燕想了想,迟疑的道:“不然就说手头上有钱了,出门做点儿小买卖?”

    方氏:……

    您觉得这个说法它合适吗?

    就魏家那哥俩还出门做小买卖?没把自个儿给卖了,就算是祖上积德了!

    “就这么办!”杨冬燕这就拍板决定了,“下次让他们走远一点儿,直接往府城那头去,多买些好东西回来,人家问起来,就说去做买卖了。”

    方氏就他娘的觉得很离谱,可婆婆都这么说了,她有啥法子呢?

    考虑到这么离谱的借口都能往外说,方氏很快就缓过来了,说道:“咱们要不要做腊肠腊肉?买个五十斤猪肉来,做腊肠腊肉,再做点儿熏肉。想吃的时候就切一段,省得想吃口肉还得专门往杀猪匠那头跑。”

    杨冬燕觉得这个建议相当得不错,大手一拍,就交给方氏去做了。

    转头,方氏就跑了一趟杀猪匠家,预定了五十斤的猪肉。

    杀猪匠其实不单单只帮人杀猪,还顺带收生猪。收了生猪卖到镇上的肉铺去,不然就是自己杀了猪,散卖给附近村里的人。

    这会儿天气已经挺冷了,不过离年节还有段时日。

    也就是说,还没到猪肉卖得最好的时候。好多人家还指望着最后这段时间,自家的猪还能再长长,好多卖几个钱。

    乍一听说方氏要五十斤猪肉,杀猪匠都是懵的。

    反复确认了数量后,他婆娘一个没忍住,就问她想干啥。这乡里乡亲的,互相都知道各家的情况,老魏家就俩兄弟,还都已经娶媳妇了。唯一的小孙孙,今年才三岁。

    方氏跟杀猪匠说要上好的猪肉,倒是不着急,但猪肉必须要最好的,随后才解释道:“这不是我弟媳妇想吃嘛!”

    “你弟媳妇想吃……五十斤的猪肉?”

    “哪能呢!这不是她想吃腊肠腊肉,还有那个熏肉。我婆婆就寻思着给多做一些,省得到时候她临时想吃口啥的,还得特地往你们这儿跑一趟,也怪费劲儿的。”

    方氏还举了个例子:“你说要是半夜里想吃一碗腊肉猪油饭,我就是紧赶慢赶的往你们家里赶,这也来不及啊!”

    “行了,我不耽搁你们忙,啥时候收了猪来,去喊我一声。”

    杀猪匠两口子目送方氏快活的离去,总觉得吧,这里面好像有哪里不太对。

    方氏才不管这么多,说实在的,她就感觉如今的日子哟,就跟那做梦似的。

    搁在半年前,谁能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