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09节
    在县试前三天,石咏已经带着石喻前往顺天府礼房,签署应试考生必须亲自签署的一应文书。原本考生应当亲笔签署亲供、互结、具结这几样文书,然而石家眼下在汉军旗,亲供与具结这两样由本旗旗署签出的保结所代替。石喻亲往,只要签署互结,与一同应试的四人一道,填写互结保单,声明若是有一人舞弊,则五人连坐。

    石喻签互结文书的时候,石咏则在顺天府学政处找书吏打听了本次科考的报考人数,心里有点儿发愁。

    所有八旗考生,都聚在顺天府科考,这样看来,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此外石咏在顺天府学政处来来回回看着,见前来参考考生年纪大多在十五至二十岁,差不多是郑燮当年考中时候的年纪。当然也有些三四十岁,年纪不小的过来应考。只有姜夫子教出来的这些学生们,一个个都是十二三岁的小少年,身量还未长成,签署互结的时候与一班年轻人们一处站着,差距非常明显。

    从顺天府出来,石喻从面色到神情一切如常。石咏觉得这孩子太难得了,独自一人默默承担一切,直到现在,竟然一点儿异状都没露。全家除了石咏,没有一个知道此事的。

    石咏伸手拍拍石喻的肩膀问他:“初次下场,感觉怎么样?”

    石喻扬起头望着石咏,突然咧嘴一笑,道:“我问过几个师兄啦,都说我稳过的,大哥放心吧!”

    石咏也觉得如此,觉得那些考题对于石喻来说,应当是早已刷得滚瓜烂熟,如今石喻应考,理应如吃饭喝水一般自如。

    岂料石喻答完哥哥的话,扭过头去,还是被石咏瞥见端倪,见他的眼神瞬间晃了一下,随即立即盯着地面。参加考试是人生大事,且对石喻有着特殊的意义,若说完全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石咏在心中暗暗叹了一口气,颇想再劝几句,什么成败得失,勿要放在心上,又唯恐在考前说这话不吉利,只能拉些闲话家常,分开石喻的心思。

    少时回到家,如英遣了望晴来请石咏,待石咏坐下,她一对乌溜溜的眼睛便盯着石咏,问:“茂行哥,可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

    石咏一呆,茫然地想了一阵,如英同情地给了他一点提示:“二弟那里……”

    “啊?”石咏想说:这你都看出来了啊!

    “这有什么看不出来的?”小夫妻俩如今已经有了默契,即便石咏没说,如英也能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二弟近来说话少了很多,年节的时候也捧着书本子不撒手,还有上次,贾府二姑娘暂住过来,其实二弟要留在永顺胡同也成,你却把他带回这里,一直住到大家一起都搬回来……”

    还有一件,如英没说。上回石喻银钱不称手,找的如英帮忙。如英当时很好奇,这么点儿的孩子,究竟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便连着观察了一阵,发现这孩子的开销都在书、纸、笔、墨之上,当时便猜到了些端倪。但见石咏一直不说,如英便终于问出了口。

    “这么要紧的事,为什么不告诉母亲和二婶知道呢?”如英很不理解。

    石咏想了想,决定将二叔石宏武的旧事告诉如英。如英听毕十分震惊,低声问:“所以二弟就一直自己担着这些心事,对外从来没露出来过?”

    她自打嫁入石家的门,就只听说过石家二叔身有武职,如今正在四川当差,等闲回不来,可是她却万万没想到,这背后竟有那许多曲折与算计。如英念及石喻小小年纪,便要独自一人承受这些,一时唏嘘不已。

    石咏连忙请求如英一道帮忙,保守秘密,面儿上也不要露出什么,免得再给石喻增加压力。如英哪有不应的道理。

    当晚石家聚在一处吃晚饭,如英照例照顾石家一家人的饮食,一人立着给大家一起布菜。石咏赶紧起身帮忙,只见如英特地给石喻碗里拨了一只鸡腿、一只卤蛋,并菜蔬若干,才叫小丫鬟捧去了给石喻在小炕桌上吃着。

    石咏这才记起:石家这几天伙食一直非常不错,有鱼有肉,有荤有素;而且如英这般在伙食上对喻哥儿的照顾,已经不止一日两日了。当是如英早就看出了石喻正在备考,所以饮食上也准备得十分精心。

    这时候如英将另一只鸡腿挟给了石咏,石咏赶紧道:“多谢!”夫妻两人相视一笑。

    石喻这时候正坐在小炕桌上,一面想心事一面扒饭,心不在焉地将鸡腿送入口中,一口下去味道甚好,抬起头正要谢一下兄嫂,却见石咏夫妻两人相视而笑。他突然记起这连日来饮食上的各种优待,石喻登时便知自己的事怕是已经被嫂子看破了,登时心虚地埋下脸去,飞快地连扒几口饭。

    待到正式应考的那一日,石喻三更即起。他昨日就已经将各种应试该用的东西准备好了,现在打开来,检查一遍。

    这时门上毕驳两声,石咏拎着食盒进来,将食盒里的东西一一取出来,递给石喻,小声道:“吃点吧!放心,二婶不知道,是昨晚你嫂子预备下的。”

    石喻见是小米粥,二色小菜,并两个小葱花卷,连忙谢过了,也不跟石咏客气,当即大口大口开始吃起来。他如今正是窜个子的时候,特别容易饿。

    “将这个也带上!”石咏拿起一个用干净棉布卷起的布包,递给石喻。石喻一看,只见里面是用白面烙的饼子,一点油没有,干干的一叠,大概七八张,卷在一起,用布包上,握在手中,犹有余温。

    石喻听过师兄们将科场里的事,知道进场之后,最好的干粮就是这个。这种饼子凉下来之后,也不会觉得太冰,可以撕下来一小块一小块地吃,也不会觉得太口渴。他还听师兄们说过,以前有人带和了油烙的饼子进场,一旦冷了便腻得不行,且容易脏污试卷。

    “大哥……”石喻想说一两句相谢的话,却一时没说出来。

    石咏伸手摸摸他的头,说:“你可别怪你大哥不守信用,你嫂子她自己看出来的。不过你放心,你娘那里,还一点儿都没察觉呢!”

    “今儿咱们就当是你继续去学堂上学!在学堂里夫子给了你一套试卷,让你好好地做出来。”石咏打了个呵欠,看似随意地说,“待会儿李寿陪你去科场,大哥回去睡个回笼觉!”

    他知道这个弟弟的脾性,什么都一力自己担在肩上。若是今天他真的珍而重之,将弟弟石喻一直送到科场门口,这小子一准儿又要担一些压力。所以石咏索性说了这话,看着他把早点吃完,一应物事都准备好,这才回上房去。

    可他难道还能真睡回笼觉不成?这边石咏回去,如英那边已经悄没声儿地套好了车,待石喻和李寿出门之后不久,石咏与如英一道,坐了如英的车,小夫妻两个一道,悄悄地跟在石喻身后,目送石喻前往科场。

    第268章

    顺天府举办科试的地点在内城东南面, 崇文门内。黎明未至,考场外面就已经候着不少前来赶考的考生。

    石咏与如英吩咐车夫将车驾尽量驶近, 但依旧距离考场号舍有一定的距离。好在号舍跟前点着数盏巨大的纸糊灯笼, 将排队的考生照得清楚。石咏目力不错, 很快在人群中寻到了石喻与李寿的身影。

    等候入场的考生很多, 现场已经牵起了长绳,让考生们预先分排等候。现场少说已经聚了百十号人。而石喻到得较早,排在头一队五十人之内, 如此便能早点儿入场。毕竟这是二月份的天气, 天尚未亮,寒风瑟瑟, 石咏见不少排队的考生一面等候, 一面不停地跺脚、呵气取暖。

    不一会儿,石喻便排到了头里, 从李寿手中接过考篮, 与李寿打一声招呼, 自己来到号舍门前。在那里,先是有专门的“搜子”两人,一个检查石喻的全身, 一个则检查石喻随身携带的考篮, 检查有无挟带。

    石咏眼看着石喻脱下外袍,里面是一件羊皮的小马甲。石咏认得这件衣服,知道是早几天如英和几个丫鬟们一起赶制的,算不上是太精致, 不过小羊皮柔软而保暖,很是实用。

    搜子大约命石喻将马甲脱下,石喻当即脱衣,将马甲递给搜子,随后自己打个哆嗦,赶紧也跺跺脚,朝双手里呵了一口气。好在那马甲就是整个一层羊皮,中间没有夹层。搜子整件衣裳看过,很快就塞还给石喻。石喻赶紧穿上。

    石咏远远地看见,一颗悬起的心才将将落下。

    远处石喻接过通过检查的考篮,似乎回头往石咏这边看了看,又对一旁候着的李寿说了一句话,便迈着大步子进号舍去了。

    排在石喻后面的一个考生,也一样被要求脱衣。这人将外袍脱下,里面便是一件夹衣。夹衣搜查挟带比较麻烦,那搜子将衣裳拿到灯笼底下,对着光仔仔细细看了许久,才将衣裳还了过去,那考生已经冻得够呛,抖抖索索地将衣服穿上了,才接过考篮,也进号舍去了。

    石咏忍不住回身握住如英的手,感慨道:“还是如英想得周到!”

    他哪里能想到羊皮马甲与夹衣的区别。

    如英朝他眨眨眼:“不过向姜师娘打听打听,这又什么难的?”

    这小窍门儿竟是如英去了学塾向姜师娘打听的。石咏真是没想到。他捧着如英的小手摩挲两下,说:“媳妇儿,辛苦你了!”

    “茂行哥,知道你替喻哥儿紧张。不过我瞅着喻哥儿还好,你且信夫子的话吧!喻哥儿这趟一定是能过的。”

    石咏也隐隐有种预感,石喻一定能通过县试,毕竟童生试只是人才的初级选拔,而县试也大抵是考基本功,事先准备周全了,当是能过的。然而他却有好些话想对如英说:“如英,你不知道,这个弟弟,是我一点一点儿看着他长大,教他读书写字,送他进学……如今又送他来考场。你能体会我这心情么……我,我实是又为他骄傲,又为他心疼。”

    如英点点头,表示理解。

    石咏又说:“尽管如此,但我看着他适才大步流星地走进号舍去,我就觉得这孩子真的长大了。”他心中忽然间满是老父亲的安慰,“都说长兄如父,我这回好像真的终于亲手养大了一个儿子似的……”

    马车内光线幽暗,外头的灯火从马车的车帘一角映进来,映在如英脸上。如英听了这话,忽然俏脸微红,赶紧低下头,没敢往石咏那里看。

    只听马车外面李寿的声音响起:“大爷、奶奶,二爷说得没错,你们果然在这儿啊!”

    石咏与如英:……啊?

    “二爷进场时留了句话,说外头冷,他已进场了,大爷和奶奶就早些回去吧!”

    石咏与如英面面相觑,感情石喻早就猜透了石咏夫妇不放心,会偷偷跟到这考场跟前,刚才石喻入场之前吩咐李寿,想必就是要李寿转告,让他们夫妇安心吧。

    如今县试的考试制度石咏已经打听过了,县试总共有五场之多,每场限当日交卷,不给烛。考生考完之后交卷出场便可。

    每一场考试考完之后,顺天府便安排人立即阅卷,阅卷完毕之后便是放榜。只有取中的才能参加下一场考试。也就是说,每一场考试都会淘汰一部分“不合格”的考生,只有通过考核的人才能继续往前走。

    石咏忍不住吐槽,这哪里是考试,这分明就是“闯关”么,非得一关关都闯到底,这对考生的心理绝对是不小的心理压力。

    岂知还有更绝的。在每一场考试中,取中且成绩位于前列者,下一场会将在考场内的“坐堂号”向前提。也就是说,一次考得好,下一次就得坐得离监考的考官更近一些,接受更加“严苛”的监督,同时也可能会接受考官的现场提问,以防有考场作弊之事发生。

    石喻进场之后,李寿自告奋勇在号舍之外候着。石喻悄悄将如英送回椿树胡同,随后自己去内务府府署上衙。

    衙门那里,十六阿哥很爽快地同意石咏早退。于是石咏待未时一过,就急急忙忙地往崇文门赶,赶到号舍门口,李寿已经不在那里候着。石咏猜石喻必是已经交卷,应当是回椿树胡同学塾去了。

    果然,石喻和与他一起参加县试的几个同窗一起,都聚在椿树胡同学塾里,正在给师弟们“传授考试经验”,姜夫子在一旁听着。他见到石咏赶了过来,笑着与石咏见礼,并且打趣道:“石大人放心吧,令弟这一场是铁定能过的。”

    姜夫子说得没错,县试第一场,考的是四书文二篇、五言诗一首。录取较宽,基本上文字通顺,回答切题者,都能取中。

    学塾里姜夫子的弟子,这一次前去考试的有八人,其中一人是上次因病没有完成考试的。除此之外,其余六人都是与石喻一般,年纪相仿的孩童,其中以石喻和姜夫子的儿子姜鸿祯最为出色。他们这些参加考试的考生归来之后,姜夫子便安排他们与学塾里其他孩子一起,交流他们在考场里的经历。

    石咏心知姜夫子这样的做法,是让学生们对参加科考事先有些了解,越是了解,到时便越不容易紧张。石喻他们当初也是这样过来的,上回下场的师兄们,也曾一样事无巨细地讲述了科场中的种种门道。

    眼下学塾里的孩子们,听见师兄们一起说起考场里的种种“骇人”的故事:有没吃早饭便去应考,拿到卷子便昏倒的;有将砚台水丞打翻,脏污了试卷被取消考试资格的;也有到交卷时才发现誊抄时漏了一段,苦求考官让他再行抄完的……

    县试考试结果的公布叫做“发案”,第一场第二场都是三日内发案,后三场则都是五日内发案。

    三日后第一场发案,石喻果然过了。然而这第一场过了,也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毕竟转天就是第二场。

    到了第二场考试,石咏也不怎么替弟弟紧张了,依旧是如英负责准备,头一晚睡前将石喻的一应饮食准备都安排好;而石咏则当日早起,悄悄将弟弟送出椿树胡同,送他进考场,随即自己上衙。

    据如英说,石大娘似乎起了些疑心,曾经问起喻哥儿怎么那么早就上学去,被如英用“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给搪塞过去了。

    县试的第二场考四书文一篇,经论一篇,第三场考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诗。第四五场则考经文、诗赋、骈文等,考试内容则依照主考官的喜好而定。

    待到第二场考试的结果出来,石喻依旧过了,但是没有得到坐堂号提前的通知。

    据石喻反馈,第一场与第二场他自我感觉良好,蛮有把握可以拿到提前的座次,结果发案出来,石喻虽说都取中了,但是都没有通知他将座次提前。这说明他考得一般。姜夫子学塾里八个参加县试的学生里,只有姜鸿祯一人,在第二场结果出来之后,得到了提坐堂号的通知。

    石喻是个心高气傲的孩子,考试结果结果一般,他看大哥石咏的眼光,有时候也会变的讪讪的,拿眼溜一溜石咏,便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

    石咏便安慰他:“你小小年纪,不显山不露水,不出风头,这是好事。回头换了靠前的号舍,主考官在你面前走过来走过去,很容易分心,影响你的发挥。”

    岂料他这话一说过,第三场成绩出来,石咏就被啪啪打了脸。石喻在县试第三场发案的时候,接到通知,说他第四场与第五场,座次都提至前排。反倒是姜鸿祯发挥得不大好,考场的坐堂号反而又落了下去。

    为了这第三场的考试结果,石咏特地去请教了姜夫子。

    在每一场考试之后,姜夫子都要求他的学生们将试题与他们的答卷默写下来,算是一种“复盘”,便于考试之后分析预判孩子们的考试结果,也易于为学塾里后来应考的孩子提供“真题”与“判例”。

    姜夫子拈着须夸石喻:“这次的经义,题目出得很偏,依我的看法,应是大多数人只要破题答得沾边了,就都给通过了。而令弟么……”夫子说着笑笑,“这样的题,是绝对难不倒令弟的。”

    看见夫子的笑容,石咏一下子明白了。估计这第三场又是出了“截搭题”,这一类题目正是石喻的强项,焉有不取中了前几名的道理?

    于是石咏只得又反过来安慰石喻:“你发挥得好,主考官将你的座次提前,对你愈加严格要求,这更加表明考官认为你是个人才,对你期望殷切,你到时将考官对你的期望都化作动力,全神贯注,好好答卷便是。”

    若不是早先他将安慰的话说得太满太肯定,有何必这时候圆得这么辛苦?

    石喻看着哥哥,笑得眉眼弯弯,点了点头。

    石咏晓得,他这个弟弟是个“激励型”选手,第三场的良好发挥和优异成绩,给石喻带来了强大的自信。也正是这样的自信,能够帮助石喻在第四场与第五场时,虽然跻身一众比他年长数岁、甚至数倍的考生之中,依旧能毫不在意旁人的眼光,稳稳地发挥他的既有水平。

    于是乎,待到第四场与第五场考试的时候,石喻已经完全不紧张了。他婉拒了大哥送考的要求,甚至连李寿陪考也不必了,考完交卷出来,自行与同窗们一起回椿树胡同,默写试卷,交流答案。

    一时县试五场全部考完,石咏打听了最后发案的日子。他那日需要上衙,没法儿在放榜的第一时间就去看榜,便吩咐了李寿。岂料石喻又递了个八人的小名单给李寿,拜托李寿替他将同窗的名次全看了,抄回椿树胡同学塾来。

    然而石咏在内务府府署心神不宁,坐立不安,这副样子叫十六阿哥看到,立即大手一挥,放他去顺天府看榜。

    石咏再三感激一回,立即赶赴顺天府。县试发案的地方就在顺天府礼房外面。发案之前鸣了一记礼炮。待到石咏听见炮声赶过去,大红纸写着的长案已经贴了出来,而长案跟前挤的全是人。

    石咏眼尖,早就见到人高马大的李寿立在人堆之中,当即大喊一声:“李寿——”

    那边李寿听见石咏招呼,赶紧从人堆里挤了出来,脸上全是兴奋,高高扬着手中的八人小名单说:“大爷,二爷中了,二爷中了啊!”

    石咏高声问:“中了第几?”

    “二爷中了十六名,第十六名!”李寿的声音,在嘈杂的人声中几不可辨,导致石咏又大声呼喝着问了一遍,李寿再答,他才勉强听清:弟弟石喻中了第十六名。

    ——顺天府县试的第十六名啊!

    石咏一下子觉得眼眶有点儿发热:第一场考试时在考场外排队排得人山人海的景象他尚自记忆犹新,毕竟所有隶属八旗的子弟应考俱在顺天府;除此之外,若是官宦人家子弟,随父兄在京任上不在原籍的,亦可以在顺天府应考。这便导致顺天府考试的竞争极其激烈。而石喻取中了第十六……

    这时候李寿已经挤到了石咏面前,告诉石咏:“大爷,刚才发案的时候,小的刚刚看到了二爷和姜少爷的名字。其他的还没来得及看!”

    “姜少爷”就是姜鸿祯,是石喻最好的朋友。石咏赶紧问:“鸿祯第几?”

    李寿答:“就在二爷下面一点儿,第二十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