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3节
    “不着急。”自己家门口呢,宋玉安可不能叫他们随便盖几栋房子就完了。

    两人交谈后没两天,宋玉安就把赵刚找来。

    “你是说,要邀请我的老师来为明珠镇做建设规划图?”

    “对,你现在手上项目太多,哪里都离不开你,咱们商业街的那个老设计师风格太老旧,所以我想请的大学里的导师过来,就着明珠镇画一张设计图。你联系了看看对方能不能来。”

    赵刚听了心头火热,姚婉茹以前重活干多了,一直没孩子,他本来已经打算放弃了,两个人安安生生过一辈子比什么都好,但是就在今年,姚婉茹忽然怀孕了,两人都喜极而泣。

    他们的户口已经落在了湖东村,对这里有了归属感,以孩子生下来也是明珠镇的人。他自然也想把明珠镇建设得漂漂亮亮的,甚至自己亲自参与进去。

    但就像宋玉安说的,他手上的项目太多,根本离不开人。事实上这两年,宋玉安已经给让他招了好几次人,他的几个同学,师弟师妹,还有宋玉安从京大挖来的几个高材生,都在现在的明珠建设集团工作,听他的指挥。

    但是他们在招人,宋玉安的摊子也在不断扩大,现在眼看政府小区和商业街那边要竣工了,宋玉安又找了好几处地方要建设新厂,更别提宋玉安还想把政府这边的活再接一接,他们就是招收再多的人也不够啊。

    因为经常招人,搞得连他的导师一有学生要找工作就打电话来询问他。

    不过这也是好事,赵刚第二天就给老师去了电话。

    赵刚的老师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主要还是因为明珠中学的名声太大,这才参加两次高考呢,两次都取得了好成绩,他自然也想来看看是怎样人杰地灵的地方。

    第98章

    事情越来越多,但宋玉安并没有手忙脚乱,他习惯找可靠的人,把手上的事情分出去,自己定期去查看。

    这中间也不是没有出现过谋划私利,欺上瞒下的。但是宋玉安的手段太狠,不仅开除,还要在业内通报,以后凡是和明珠集团有关的产业永远不录用,五代以内的子孙明珠中学都不招收。

    最后还要把证据交给公安,花大价钱请律师,将人送到牢房里去才算完。

    这样杀鸡儆猴过一次,就是有小心思的,也连忙收起来。本来宋玉安工资就开得很高,可以说是国内最高了,他们也不愿意铤而走险丢了现在的好生活。

    而且他发展的都是实业,除了赵刚那里,原材料上都是自给自足,销售这边有宁嘉嘉和王发财他们,半点儿不用操心,不需要像其他大老板,今天这里谈生意,明天那里搞接待。

    所以别看宋玉那摊子铺的这么大,其实除了偶尔出差捞钱以外,他大部分时间还没有宝珠忙呢。毕竟宝珠一到毕业季是整个人都忘记时间的泡在校园里。

    经常宋玉安去接她了,她才反应过来时间已经晚了。

    办厂置业再多,宋玉安还是坚持自己的研究,这才是他最感兴趣的事情。

    转眼就到了清明,破四旧成了过去式,家家户户又开始上坟祭拜祖先。

    从湖东村出来的路上,桃花,梨花,杏花,李花石榴花,开得争奇斗艳,一阵清风吹过,红的,白的,粉的花瓣随风飞舞,月亮湖清凌凌的水和这白粉粉的花交织在一起,美得像人间仙境。

    乡亲们给祖先烧纸的时候都不忘念叨一句,咱们湖东村现在可美可好看了。

    第二天,宋玉安又传一个消息出来,他这里收花瓣,价钱还不低。不过只能捡风吹落下来的,不能上树摘,也不能摇晃果树。

    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大宝二宝聪聪灵灵就带着一群孩子提着小篮子去拾花瓣,宝珠还通知了留校的同学一起去。

    一个孩子一早上就能拾满一小篮子,宋玉安给十块钱。

    这相当于一个大人两天的苦力钱还多,对于孩子们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

    不仅孩子,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宋玉安家里很快就花瓣成堆了。

    “安子,你收这些花干啥?吃又不能吃。”

    “酿酒!”

    宋玉安可是有古法桃花酒方子的人啊,去年没顾上,而且花也不多,所以宋玉安没想着这事儿,今年说什么也得试试。

    桃花酒的方法并不难,宋玉安从灵秀酒厂那边直接拉了一批清酒回来,按着配方浸泡,泡好以后放进坛子里用黄泥封口,埋在桃树下,待明年这个时节再开坛。

    忙了几天桃花酒,宋玉安就把精力放到了石榴树上。在夏市,石榴也是一个好东西,容易成活,果实甜美,石榴花也是一道美味的菜肴。

    三婶就拾了不少落地的石榴花回来,掐去屁,股,抹掉花蕊,在热水里焯一焯,再放进凉水里泡两天,每天换几次水。

    吃的时候捞出来,冷锅热油,抓一把干椒爆香,和着韭菜大火爆炒,那香味一散开来,隔着十几米都能听到邻居问。

    “她三婶,你家今天又吃石榴花呢?这么香,怕是放了不少油吧!”

    宋玉安也爱吃这道菜,但他现在关心的却不是石榴花,而是他新研究的石榴。

    研究方案是一早就定好的,宋玉安特意跑了好几个地方,把他关于石榴树改良的设想里父本的花粉都给采集回来,给开花的石榴进行授粉,登记。

    这几年,杨教授一直待在湖东村不愿意回去。

    宋元安出钱盖了一个农业研究所在这里,花钱买了一大批设备回来,又弄起了大棚,两人有空的时候就泡在研究院里搞东搞西。

    而且现在,研究院还不止他们两个人呢。

    杨教授一生教过的学生不少,他和蔼可亲,对学生教导尽心尽力,很受学生们的尊重。

    玉安1号出名以后,有不少人感兴趣,包括杨教授的许多学生。

    只是那时候杨教授也没叫他们来,只叫几个快要毕业的实习生,还是因为嫌弃乡亲们笨手笨脚拉过来打下手的,大家也就忍着没来。

    后来这几个实习生毕业后居然没有进入农科院,而是接受了宋玉安的私人聘请,留在了湖东村,听说只要你的研究设想报告做得靠谱,通过了宋玉安的审核,他就能出钱支持你做研究。

    宋玉安工资开得不少,还是跟着自己的老师,其他学生可羡慕了。

    所以他们手头上的项目完成以后,就又有不少人跳槽跟过来,现在这个小团队已经有近二十个人了。

    越是接触,他们越是被宋玉安的个人魅力所折服。

    宋玉安经常会给他们讲课,他前世活了近四十年,做了十几年研究,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一点都不比杨教授弱。

    最重要的是,他没有一点儿私心,他研究出来的东西,怎么研究的,思路是什么,他都会清清楚楚的去教你。他想把后世那些大家走了无数弯路才总结出来的常识告诉大家,这样大家都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来了湖东村的研究院,只要跟过宋玉安的,就没有想走的。

    现在宋玉安培植石榴,每一步他们都跟着,看着,做了详细的记录。

    今年是第一次培育,宋玉安全部亲力亲为,一边授粉一边和其它研究员讲思路。

    授粉结束,剩下的事情就是观察,授粉成功的,在几天之内就会长成一个小烟锅。授粉失败的则过了花期就会掉落。

    宋玉安把观察的事情都交给学生们去做,他则抽空把自己以前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打算全部去申请专利,这也是一笔进项。

    宋家院子里的母树移栽到果园里以后,渐渐的又种上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植物。

    好在家里的孩子教的很好,不论是聪聪灵灵还是大宝二宝都不会乱动这些植物,不仅如此,在宋玉安再次利用院子以后,他们把小伙伴聚会的地点又改成了叶家,平时都不带人回来,就怕哪个手闲的搞破坏。

    宋家院子也成了这个小型农科所团队成员最爱来的地方,他们一边惊叹于宋玉安的成就,一边如饥似渴的学习着。然后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把这些知识运用到了自己的研究里。

    研究这一行,必须忍耐得了寂寞和失败,只有不断去失败,才能在失败中把正确的路找出来。

    遗憾的是再过一二十年,像这样专心搞科研淡薄名利的人太少。

    大家见面商讨的话题渐渐从“我最近研究了什么样的植物,有什么新思路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变成了“我最近发表了什么论文,获得了什么什么奖”。

    重理论而超过了重实际。

    文人墨客,发明创造,最要不得的就是太重名利心,当你不能静下一颗心来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早晚都会遇到跨不过去的瓶颈。

    研究院的疯狂暂且不提,明珠镇的居民现在是人人有存款,家家万元户了,现在湖东村发展成镇子,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盖房子。

    不盖怎么行,要是以后大家来赶集,看见你这里还是茅草房破瓦屋,那不是丢人吗!就算为了这张老脸,也得把房子盖起来啊!

    宋玉安是有人来借车拉砖才知道,原来村里的乡亲们已经这么着急了,他连忙叫叶保国去把人召集起来开会。

    “我知道大家都想盖房子,但是这盖房子也不是小事,咱们要怎么盖,盖成什么样的,大家想过没有?”

    村民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有的想盖砖房,有的想盖瓦房,还有的觉得吊脚楼不错,还是想盖吊脚楼。

    宋玉安见大家讨论了半天没个结果,这才示意大家安静下来接着说。

    “以后咱们这里就是镇子了,发展会越来越好,来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盖房子,那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白有的黑,挨挨挤挤的垒在一起,好看吗?”

    当然不好看。

    “再一个,变成了城镇,那就和以前的村子不同了,要有政府大楼,要有公安局,别的镇子有的,咱们镇都得有。但咱们现在的公共地就这个广场外加村委会一片,肯定是不够的,上头要计划征收土地,万一你现在盖了房子,到时候新房子正好在征收的地界上,那你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征收土地?怎么要征收土地?这土地不是都分给我们了吗?”

    农民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切身利益,一听说征收土地,大家都着急起来。

    “不用担心,这是有补偿的,虽然赶不上石茬子地,但是也不会太少,这是国家政策,必须服从的,要是没有这些设施,那咱们就只是一个小村子。”

    相比做一个小村庄,他们还是更想要村子升级。村民们对宋玉安比较信服,听他这么说也就安静下来,宋玉安说的也对,官家的事情,哪里是你愿意不愿意就能决定的。

    宋玉安这才和大家说了找设计师来设计房子的事情。

    “我的计划是,咱们每家每户都盖五层的小楼,占地面积少,房间多,到时候一排排的过去,粉刷得漂漂亮亮的,又干净又整洁。”

    宋玉安只说了初步的计划,村民们商量以后,又进行举手表决,大部分都同意了,他们选择相信宋玉安,因为宋玉安没有骗过他们一次,他们之所以能有现在的好日子,都是因为村里出了一个宋玉安。

    而且那是五层小楼啊,湖东村搬进城的那些人买到一间筒子楼就高兴的不得了,他们可是拥有一整栋楼呢,想想就舒爽。

    等赵刚的导师徐达教授来了,宋玉安才跟他说了自己的全部计划。

    摊开在他们前面的,是一副整个夏市的地图。

    “如果在这里修一条路,要建一个对明珠镇最有利的车站,什么位置最合适?”

    这是宋玉安问徐教授的第一个问题。

    徐教授原本以为只是设计一个小镇的房屋建造图,但是宋玉安的第一个问题,就让他知道,这个年轻人所谋甚大。

    徐老先生没有说话,先把夏市的地图看了一遍,然后再把全省,全国地图拿出来看,过了半晌,他有些不确定的问道。

    “听说以前政府曾经给西南片区规划了一条路线,可以把整个东西连接起来,莫非就是这条?”

    他学的是建筑设计,主攻房屋建造,但有不少学习桥梁建造的同学,关于这条路线的传言,他曾经听过,但因为时间久远,一直没有动静,所以他以为是瞎传的。

    现在宋玉安把这条路线指出来给他看,徐老先生觉得,那个传言可能是真的。

    宋玉安没有回答,徐老先生也没有再问,而是拿着地图资料认真研究起来,第二天就亲自出去实地考察。

    宋玉安让赵刚给他配了一台车,派了几个人跟着,就没有再去管。在这方面,他真的是一点儿都不懂。

    半个月过去了,老先生才把结果给宋玉安,宋玉安一看,徐老先生圈出来的地方是离月亮湖不到两公里处的一块农田。

    “这里是个三岔路口,不管去哪个村都要经过这里,所处的位置完美的避开了风口,离两边的山有些距离,最合适不过,就是面基有些小。”

    宋玉回忆里了一下那地方的地形,也觉得合适,虽然地方不大,但他要的只是一个小站,能上下人就行,这个地方确实很合适。

    接下来才是讨论镇上的设计,这一次,不仅宋玉安在,叶保国和他手下新上任的领导班子,宝珠,还有杨教授几人都被宋玉安叫到办公室里来。

    宋玉安先说了他的看法。

    “我的设想是,前半部分,就是现在湖东村所在的地址,还有周围的农田,全部规划进集市建造,村民们的房屋也建造在这边,到时候全部建造成五层小楼,楼上住人,一楼的商铺可以做生意或是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