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6节
    本来天幕上提到他的时候,他还挺想要听一听的,因为他现在的太子之位很稳,他也想知道自己后面遇到了什么。
    但是现在,他不太想听了!
    他哪里有不孝顺太宗陛下了,那是他的梦想啊!
    ……
    虽然他这个话,好像是和太宗陛下的宗旨有些相悖,但这也绝对不是针对太宗陛下的,天幕乱说!
    【李弘到底是不是个仁德的人,其实在这里面根本看不出来。
    但是他是个不适合当皇帝的人确实可以看出来了。
    因为不喜欢听这种坏事,所以连书都不学了,只学里面全都是好事的书,
    那他当皇帝之后,是不是也要让臣子不说国家有什么坏事,只说有什么好事?
    那大唐的灭亡岂不是指日可待?】
    李弘:“!!!”
    他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他从来没有这种想法!
    现在父皇让他处理国政的时候,他也是事无巨细,都在看,并没有说挑着好事在看啊!
    【不过其他方面,比如劝谏高宗,使其更改逃亡或者期限内没有报到的士兵会被处死,家人也要充官的律法上,
    以及上书请求让萧淑妃的两个大龄未嫁的女儿出嫁这件事情上,
    其实是能看出来,李弘的仁德,和有一定的政治眼光的。
    就是不怎么孝顺,
    要知道,萧淑妃可是武则天的生死政敌,萧淑妃死前,还说过来世她愿为猫,武则天是老鼠,生生扼断武则天的喉咙呢。
    没让这两个公主一起流放,已经是看在李治的面子上了,其他的当然不会太上心。
    李弘的这个建议,考虑到了政敌,考虑到了姐妹,考虑到了自己的名声,考虑到了皇帝的心情,但是并没有考虑自己的母亲。】
    【哦,当然,你们要是说,孝顺只是针对父亲的,母亲不算,那我也没话好说了。
    毕竟就算是女子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的血肉几乎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孩子,
    他们还觉得母亲的意见并不重要呢,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而且李弘也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对武则天的儿子,
    可以说,武则天和李治生的四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向着他们母亲的。】
    武则天闻言微微眯了眯眼睛,倒是也并没有说什么。
    这些事情,她早就知道了,不然的话,她也不会将武家的人提拔起来。
    毕竟李显、李旦才是她亲生的儿子,血浓于水!
    但是只有武家的人,才是真心实意希望她坐在这个至尊之位上的。
    剩下的人,哪怕是太平,也未必不是心向李唐的。
    不过现在,武则天觉得未必是如此了。
    之前心向李唐,那是因为女子并没有算在继承皇位的份额里,可现在太平完全可以当皇太女了,这可是李唐完全不可能给予的。
    【当然了,这点其实也可以理解。
    毕竟武则天和她的四个儿子,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子,
    ——也就是说,她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人们理所当然的以为,母亲所有的一切都是要贡献给自己的儿子,
    她也有自己的能力,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野心。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武则天是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的!
    这种牺牲放在父子身上的时候,人们可能还会夸一句无毒不丈夫,
    但是出现在女子身上的时候,尤其是儿子们又怎么能接受呢?】
    【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母亲比自己更强,比自己更适合掌控这个国家,
    所以他们自然不会和自己的母亲有多么亲近,
    李弘是这样,武则天和李治其他的儿子自然也是这样。
    本质上来说,这不过是一种男人不如女人之后,脸皮被撕破了的无能狂怒罢了。
    甚至因为这种不亲近,在李弘死后,后世甚至编造出了是武后将其鸩杀的传言。
    是的,这个说法又是出自《新唐书》和《唐会要》,写的绘声绘色,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个时候武则天鸩杀李弘是他们递的药呢。】
    【不过根据我们后世的研究看来,李弘本身身体就弱,他去世的原因应该是肺痨。
    据史料记载,咸亨二年李弘就因痨瘵缠身而不能胜任监国重任。
    时隔四年后去世,李治在《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更直接提到:
    李弘自被立为太子后就染上痨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带病理政,以致操劳过度,使旧病加剧,最终病卒。
    可见,官方认定李弘是因痨瘵恶化而死。
    而且在李弘死后,武则天曾用写经造功德的形式为他祈福,表达了内心的哀伤。】
    李弘听到这里,内心震动。
    母后她……
    他总觉得,母后热爱的是处理国事,对他这个儿子甚至是有敌意的。
    因为他才是监国太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权利和母后这个天后的权利是对立的。
    而且后面发生了许多事,让李弘觉得,自己和母后的关系已经不是寻常母子了。
    说是疏远也不为过。
    但是现在看来,他似乎对母后……
    是小人之心了。
    哪怕是母后日后真的染指了李唐神器,可对他这个儿子,是真的有爱重的……
    “母后……”
    【李弘死后,李治悲痛非常,破例追加其为“孝敬皇帝”,这是唐朝建国以来父亲追赠儿子为皇帝的先例,可见高宗对太子早逝的深深哀痛与惋惜。
    并以天子礼仪厚葬于洛阳郊区的唐恭陵,百官服丧三十六日。
    除此之外,李治还亲自书写《睿德记》缅怀李弘,碑石树立于陵墓之旁。
    后来武则天登基之后,因李弘无子嗣,她还命楚王李隆基做其嗣子,承继香火。
    也不知道在知道李隆基后面做了点什么之后,武则天会不会后悔这个决定。
    李隆基本人也没将自己这个名义上的父亲当回事,
    在唐中宗李显为李弘上庙号为唐义宗,神位祔于太庙祭祀后,李隆基将其迁出,撤销义宗庙号,复以孝敬谥号祭祀。】
    李隆基?
    武则天眼睛微微眯起。
    这已经不是天幕第一次说起了,看来此人日后的经历,比她这个祖母能想象得到的还要精彩啊……
    【当然这都是后来的事了不过李弘已死,大唐还是需要一个新的太子,于是两人的嫡次子李贤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
    和自己的兄长一样,李贤也是个相当优秀的人。
    他容貌俊秀、举止端庄,读书一览辄不忘,深得高宗赞赏。
    而且其文采非常,招集当时的学者张大安、刘纳言、格希元、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诘和周宝宁等人注释范晔的《后汉书》,
    其亲笔点评更被后世称为“章怀注”而极具文史意义。
    作为太子,李贤曾三次监国,并得到李治的褒奖和群臣的拥戴。
    由此可见,这位太子其实是相当合格的,如果他没有一个野心勃勃——这里的“野心勃勃”是贬义词——的母后,那他便是一个合格的帝国接班人了。】
    【但是很可惜,这个时候武后的权利已经开始逐渐成熟。
    很难说这个时候的武则天是不是已经开始考虑称帝的事情了,总之她是不想将手中的权利让渡给自己的儿子的。
    于是母子二人因此互相猜忌,颇多嫌隙。
    武后多次以书信方式责备太子,宫中甚至开始流传太子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这样的谣言。
    哎,如果当时李治能管住自己,这样的谣言能在宫中传播吗?
    男人啊……】
    陈曦摇头叹了口气。
    第121章 第一百二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因为这个谣言, 李贤相当惶恐。
    这个时候武后又多次以书信方式责备太子,让李贤越发感到不安。
    后面母子二人又有了多次冲突,最终在李贤被卷进明崇俨案时, 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作为谋反凭证, 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办理此案。
    李贤也因此被废,最后在李旦继位后不久,便被酷吏丘神勣逼令自杀。
    李贤最终未能幸免, 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当然了,有着这么一个悲惨太子,古人是不会放过武则天的。
    于是虽然千百年来, 关于李贤的死莫衷一是,可是两唐书均在言语间暗示太子是被武后诬陷杀害。
    不过也有现代学者认为,李贤之死与武后无关, 而是当时的宰相裴炎为夺权所为。
    当然, 无论是哪个原因都好, 其实李贤之死本质上还是死于帝国最高权力的争夺和由此产生的忌恨、阴谋。
    自古以来,为了争夺皇位, 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事情多了去了,没道理这里因为是母子就要特别被人注意提及。】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当然了,不是说这种帝王家为了皇权枉顾亲情的事情是好事或者不能说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