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1节
    除此之外,李从璟发动舆论攻势,通过宣扬“护边击贼”“报仇雪恨”等思想,成功煽动了边地儿郎们保家卫国,誓与契丹斗争到底的情绪。

    总而言之,李从璟在“人力”这块下的功夫,都是在为日后大战开启做的一些准备,虽然现下不可能立即组织起军队来,但却打下了足够的铺垫,到时候战端一开,再要补充兵员、战力,有了这些基础,就要容易得多。

    莫离自打回到幽州后,领别驾之职,在事实上成为李从璟的副手,对卢龙军政各项事务,总领其责。同样是在同光三年上半年,王朴整顿吏治颇有成效,他以卢龙各地案件为突破口,通过审查各种案件,揭露官吏不法行为,从而为整顿吏治打开突破口。

    相比之其他事,整顿吏治向来得罪人、不讨好,有远利,但也有近忧,本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王朴虽然有李从璟的老虎皮,但在具体行事过程中,却还是碰到了不少麻烦,很多官员抱团抵触。

    出乎李从璟意料的是,在这个时候,费高章和张一楼站了出来,前者以其在卢龙文官中的崇高威望,毫不留情打压不法官吏反弹,后者则是自请为王朴副手,亲自冲锋陷阵,奋战在第一线。因有以他两人为首的官吏集团的支持,李从璟整顿卢龙吏治的事情,竟然开展的颇为顺利。

    也正是因为整顿吏治,让卢龙吏治一夜清明,边地数十万百姓中的大多数,被李从璟赐以丰衣足食的生活后,再经此事,从此尽皆附心,也是由此,李从璟一句“护边击贼,匹夫有责”,让无数边地儿郎,甘愿自发组织起来打熬身体,以备来日征战。

    时光悠忽之间过了半载,边境局势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骤然变得紧张。

    这一切的源头,在于耶律阿保机调回已经取得不小战果的西征大军。这个消息最先告知李从璟的,不是西楼的军情处眼线,也不是潜入西线草原的探子,而是鞑靼部图巴克汗。

    鞑靼部如今“借居”在金山南麓,是契丹西征大军兵锋堪堪触及的地方,在契丹大军从西线撤军的时候,对其日夜监视的鞑靼部,最先得知了这个消息,图巴克汗当即令人给李从璟送来信件,告知他这一事情始末。

    当然,随之而来还有阿狸寄来的相思书。

    对风韵成熟的阿狸,李从璟这些日子以来还是颇为挂念的,二人没少通信,诉说情意。

    图巴克汗在书信末尾写道:“以李将军先前之推断,耶律阿保机从西线撤军,完全有可能是为其东征渤海国作准备,而李将军之谋划,又尽在渤海国之战,我族希望之所系,亦在于此矣。往后我部如何行动,请李将军告之,鞑靼部必定倾力配合。”

    对此,李从璟给图巴克汗回信,让他不要着急,且耐心等待,厉兵秣马,联合其他势力,一旦时机成熟,便令其东行,与其合力进攻契丹本土。

    而在李嗣源给李从璟的来信中,所提及的朝堂风云变幻,亦让李从璟精神一振。据李嗣源所言,近些时日来,之前一直杳无信讯的伐蜀之战,现今又为一些核心大臣重新提出,据说李存勖更是召见郭崇韬,来商议此事。只是到底结果如何,大唐是否出兵,何日出兵,现在还不能下定论。

    大唐朝廷对伐蜀之事重新布局,而契丹国在辽东战场上的行动,则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辽东契丹大军,连日来忽然大动作不断,调兵遣将,以合围之势,猛扑辽东南部重镇都里镇,并且以大军横攻破泊汋城与都里镇之间的防线,将一支精锐大军布置于此,阻绝了泊汋城与都里镇的联系。

    辽东局势骤变,坐镇渤海国朝中的大明安,不得不派出李四平,带领数位大将赶赴辽东战场,应对辽东局势。

    就在各方局势千钧一发之际,从草原腹地传来的一个消息,却让李从璟皱了眉头,这个消息,给李从璟带来了不小麻烦,让他一时不得不集中精力,来应对此事。

    李从璟叫来莫离、卫道、王朴、杜千书并桃夭夭,将来自草原腹地的书信给他们几人看,说道:“当初黄头、臭泊两部反叛契丹,掀起动乱时,我正在西楼,闻听此事初觉振奋,后又为其可惜,叹其起事不当时,未能为我所用。后耶律倍镇压黄头、臭泊两部成功,我对此事差几心灰意冷。不料木哥华横空出世,竟然逃脱耶律倍之追杀,还为我军情处锐士寻得,我遂请木哥华至幽州,厚之相待。去年自云州返回后,木哥华请求入草原,重掌黄头残部,并意联合其他部落,在必要时机给予契丹雷霆一击。”

    “在木哥华临行时,我曾反复叮嘱,让其小心谨慎,凡事不可操之过急,万不能为契丹所察觉,选择盟友时要慎之又慎。不料,在此番要紧关头,木哥华联络的一个部落,暗地里将他的行踪、谋划密保给耶律阿保机,其行由是暴露。如今,耶律阿保机已派遣人手前往黄头部领地,木哥华处境危急,其所谋之事,恐怕已经不能成矣!”

    莫离看完书信,将其递给卫道,听了李从璟这话,说道:“木哥华谋划败露,当务之急,该是先撤出草原,以保全自身为紧要,至于其他事,可来日再图。”

    “问起恰在于此。”李从璟道,“随他北行的军情处主事,是三统领之一的李荣,在察觉此事后,李荣就数劝木哥华,务必赶在契丹大军到来之前离开草原,然而木哥华不甘心长久谋划一败涂地,逗留不走,不知其是犹豫不决,还是意欲跟契丹鱼死网破。”

    “木哥华不归?”杜千书皱眉,“如此说来,此事严重了。不知木哥华,是否知道军帅对契丹之谋?”

    “不尽知,但他在幽州多时,也不会一点都不知晓,至少该知道我在厉兵秣马。”李从璟眉头微蹙。

    卫道放下书信,肃然道:“如此一来,若是木哥华被契丹所俘,则我等之谋划,极有可能被耶律阿保机得知。”

    李从璟颔首道:“这正是我所担忧的地方。”

    王朴目光闪动,说道:“要破此局,当弃此子。”

    莫离点头同意,“唯有让木哥华闭嘴,才能避免耶律阿保机得知我等之谋划。”

    桃夭夭目中杀机一闪,“杀。”

    第354章 万事俱备东风起,终是离人盼归人(一)

    哥华既然行踪已经暴露,且有被耶律阿保机俘虏的危险,那么为了保证李从璟的谋划不被契丹所察觉,从而引起耶律阿保机的怀疑,为日后行动平添不必要的麻烦,让木哥华永远闭嘴无疑是最保险的选择。

    虽说木哥华不可能知道李从璟的全盘谋划,但他本身就是个引子,若让耶律阿保机知道李从璟有趁他东征渤海国而击之的打算,说不得后面耶律阿保机会做出怎样的应对来。而李从璟虽然局布得不小,但能用的棋子却不多,本身也与契丹实力差距甚大,容不得有太多意外。

    桃夭夭话说完,又面向李从璟补充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样的话姑且不言,此番北上,木哥华有你相助,又兼我军情处锐士辅佐,却仍旧深陷险境,功败垂成,其人一看便知不是个能成事的人。如今面对不利局势,又不知进退,可见其不仅才能不足,心性亦是欠佳。这样的人,便是我等此番冒险去救了,付出的代价也绝对会大过收获,得不偿失。”

    莫离、王朴、卫道、杜千书等人闻言,皆颔首称是,对李从璟道:“事已至此,局面无法挽回,前事不可改变,不使之后遭受更大损失,才是当务之急,请军帅决断。”

    李从璟是个果决的性子,说他杀伐果断也不为过,这件事发展成当下面貌,他自然知道该如何应对。事实上,在接到书信的那一刻,他心中就已有了决断,如今听得众人意见一致,便道:“传令李荣,杀木哥华,收好尾,即刻南归。”

    木哥华毕竟关系到李从璟的大计,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环,与其他环节都有关联,如今这一环节出了问题,自然也会影响到其他环节,其危害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赐死木哥华,李从璟同样需要对其他相关环节甚至是整个布局做出调整。

    不过棋下得大了,难免会有差错,何况是本身就是莫大变数的人,问题来了解决便是。当下,李从璟和众人对此事涉及的其他环节,做了一些研讨和布局改变。

    这件事议定之后,便暂时告一段落,李从璟抛出今天召集诸人的第二个议题。

    “辽东战事突变,契丹骤然大起援军予之,攻势一时极为猛烈,渤海国军队节节败退,都里镇周边城池中的渤海国军队被一扫而空,都里镇如今已成孤城。前日大明安派遣李四平领援军赶至辽东,历经数次大战,仍旧没能击退契丹包围都里镇的大军,都里镇之围至今未解。辽东局势危急,你等有何看法,都且说来。”李从璟将辽东形势最新进展,告之众人,并询问应对之策。

    在谋划对策之前,莫离先沉吟道:“李四平不是平庸之辈,颇有才干,是大明安麾下第一智谋之士,我在渤海、辽东时,与他颇有交情,对其尚算了解。此番他既然带了援军赶到辽东,按理说不应该数战而未得寸进,一分功劳都没有。不知他到辽东后,是如何应对眼下局势的?”

    “李四平领援军至辽东后,先是令精锐大军长驱直入,猛击合围都里镇的契丹军后背。”李从璟道。

    莫离颔首道:“援军骤至,的确应以雷霆之势,以力破敌,不给对方应对、防御之机。李四平此举不错。战果如何?”

    “渤海国军队连续猛攻三日,未能突破契丹防线。”李从璟看着莫离道。

    莫离有些吃惊,“契丹军久战成疲,渤海国军队驰援首战,锐气正盛之时,竟然连战三日未能破敌?”

    李从璟肃然点头。

    莫离寻思片刻,又问:“之后如何?”

    “渤海军初战不克,战事陷入焦灼,然因李四平牵制了大批契丹军,致使其对都里镇攻势减弱,都里镇幸能得撑一时。”李从璟道。

    “便纵能得撑一时,围攻都里镇的契丹军仍旧数倍于都里镇中的渤海军,若不解围,都里镇城破只是早晚之事。”莫离对渤海军的战力了如指掌,他对辽东战事的判断,自然很有权威性。事实上,渤海军目下能挡住契丹军进攻,还是得益于他们经过了一年多的战场磨练。自古沙场出精兵,这是毋庸置疑的。

    李从璟继续往下说道:“仅四日后,李四平使了一出妙计。”

    “什么妙计?”

    “围魏救赵。”

    “哦?”莫离微微一笑,“莫不是李四平以奇兵奔袭建安?是了,李四平是个有本事的,他亲领渤海军精锐前来救援都里镇,却被挡在半路,这是他怎么都不会接受的。如今契丹军多在都里镇,或在阻击他本人,其对建安的防御,势必薄弱。此举,有避重取轻的神妙。”

    “的确如此,李四平此举堪称精妙。”

    “结果如何?”

    “卿以为结果如何?”

    莫离脸色稍变,惋惜轻叹,“如今都里镇之围未解,可想而知李四平此举却是没能得手。”

    “的确如此。”

    “李四平为何没能得手?”

    李从璟也有些惋惜,看了在座诸人一眼,问道:“诸位可知李四平为何没能得手?”

    众人稍稍沉默,皆陷入沉思,王朴想了想,率先开口道:“渤海军奇兵突袭,围魏救赵,而契丹能不为所动,不是事先就对此有所准备,便是建安防备甚严,让渤海军只能徒劳无功。”

    李从璟微微颔首,道:“却是这二者兼而有之。李四平围魏救赵,未至建安,便被契丹游骑得知,其至建安时,望见的是一座铁桶一般的巍峨雄城,渤海军数攻而城不动,只得无奈引退。”

    卫道吃惊道:“此番坐镇辽东者是谁,竟然有如此本事?”

    “契丹八大将之一,南院夷离堇耶律欲隐。”李从璟道。

    “难怪如此!”杜千书恍然,对众人说道:“耶律欲隐在契丹八大将中独树一帜,攻守兼备,作战风格刚柔并济,最是难缠。若是此人现今坐镇辽东,渤海军不能应对,倒也说得过去了。”

    “耶律欲隐?”李从璟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此人怎么听着如此熟悉?”

    “军帅克平州后北上攻打营州时,曾使契丹营州守将身死军灭,彼时的营州契丹守将,耶律术赤,正是这个耶律欲隐之子。”杜千书回答道。

    “原来如此。”

    “李四平攻建安失利后,又采取了什么行动?”莫离继续问道。

    回到这个话题上,李从璟道:“围魏救赵之策失利后,李四平又数使奇计,或声东击西,或瞒天过海,然因皆被契丹军看清意图,而一一落空。时至今日,大明安、李四平先后给本帅递来消息,请求本帅相救,渤海军仍旧没能解了都里镇之围。”

    “依照眼下形势,都里镇恐怕坚持不了多久,若是都里镇失陷,则渤海在辽东再无要地可守,唯一的泊汋城,也已临近渤海本土,在战略上无法影响辽东太多地方,如此,渤海在辽东多时鏖战,到最后只能是功亏一篑了。”

    听到大明安、李四平向李从璟求援,卫道问道:“如今辽东形势危急,渤海又来求救,军帅如何打算?”

    “辽东局势虽然危急,但还未到我等出兵的时候。”李从璟摇摇头,笃定道。

    “这却是为何?”杜千书不解。

    李从璟道:“我卢龙大军,不动则已,动必雷霆,是以必须在最合适的时机,战场形势对我最有利时出手,而现在,辽东虽急,但辽东急,与我等等待的战机,却是关系不大。我等既有谋划,便不能因其他原因,而自乱阵脚。”

    “何时才是我大军出征的最佳时机?”

    李从璟眼中闪过一抹精光,“耶律阿保机不动,则我等不动。问我等出兵之日在哪日,那就是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之时!”

    这件事商定的时候,时节还是夏日,在李从璟的记忆中,距离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尚有一段时间,这最后的几个月,就是李从璟为此最后一战的最后准备时间。

    破契丹十数年所累积之国势,让契丹不复有马踏中原,贻害中原苍生之机,这是李从璟的大志,但这个大志并非就是单纯抵御外辱,不让契丹入侵中原那么简单。

    中原经过连年烽火,民生凋敝,国力大损,早已不复盛唐之象。对于神州这片土地而言,这是深重的灾难,在原本的历史上,耶律德光入侵中原,先灭后唐,再灭后晋,之后更是逗留中原大半载,危害之大,不仅使得中原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更让中原人力物力财力为之一空。而李从璟要征战天下,首重便是国力,没有强大的国力作为后盾,自保尚难,说征服天下诸侯,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今,南有吴国,是为江南鼎盛之邦,西有蜀国,素有雄厚国力,马楚之地更是民风彪悍,其他诸国,如吴越、荆南节度,南汉,亦是一方强大诸侯,要在与他们的征战中获胜,最后缔造一个盛世强邦,绝非一件简单的事。

    第355章 万事俱备东风起,终是离人盼归人(二)

    李从璟在给李荣下达“赐死”木哥华的指令,与莫离、王朴、杜千书、卫道、桃夭夭等人商议过应对辽东局势之策后,卢龙再次恢复平静,在外界风云诡谲的时候,处在风暴之中的卢龙,愈发显得平静异常,甚至是平静的有些可怕。这份可怕,是因为卢龙在酝酿着更大的风暴。

    这日,李从璟来到演武院,例行查访演武院教学、研究工作。自打参谋处成立之后,在演武院驻扎的时间已经颇为长久,参谋处众人,这些时日更是多聚集在演武院,以求完成李从璟交代给他们的研究敌军、研究敌情、改善自身、制定作战计划的任务,在如今大战将要启之时,参谋处的工作就显得愈发重要且具有现实紧迫性。

    为此,李从璟自然要分外关注参谋处的任务进展,以及阶段性成果。不仅如此,在方向上,李从璟依旧是唯一的掌舵人,他要时时刻刻对参谋处的任务进程进行控制。

    这段时日,参谋处的研究重心是契丹八大将。这包括契丹八大将的个人风格,作战习惯,部曲情况,战术优势及弱点等等,要分析这些因素,离不开绝对的情报支持。

    桃夭夭自渤海归来之后,重新坐镇军情处中枢指挥,在她的亲自操刀下,在契丹境内的军情处锐士,将契丹八大将的人生履历,甚至祖宗八代都给扒了出来,使得参谋处能逐条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而在最后,参谋处会形成一份作战指导,下发到百战、卢龙两军各军主将,甚至是各边军重镇的守将手中,作为他们应对这八大将的指导原则,并且在战术布置、兵力分配、战阵布置上,给予他们稳重的标准性安排,在确保不犯错误,不被对方有机可乘的情况下,再追求提升战果。

    毕竟往后的战事,是全面性的大战,李从璟作为最高统帅,指挥全局,但在各个战场上,拿主意的仍旧是各部主将,李从璟能胜八大将还远远不够,还得保证百战、卢龙两军主将,边军重镇守将在与八大将对阵时,也能不被对方击败。

    “今日所研究者,是契丹南院夷离堇耶律欲隐,此人的人生可称传奇,据说他小的时候,一次随父狩猎,为狼群所围,差几葬身狼腹,是耶律欲隐以刀、镫相击,配以火把相驱,又点着了马尾,这才让他们得以突出重围。”莫离为李从璟介绍参谋处的研究成果,“耶律欲隐性子稳重,但因为年少时,部落困顿,经历过很多欺辱,最后使其形成了凡事锱铢必较的性格。在契丹国内,人人皆知,耶律欲隐或许不是最有实力的大将,但绝对是最不能得罪的大将,但凡被他记恨、看不顺眼的人,最后都会被他狠狠报复。”

    说完,对李从璟挑眉道:“同光元年,你初北上,便在营州斩杀其子,他对你必定恨之入骨,他日在战场上遇到,以耶律欲隐的性子,说不得就会跟你死磕到底,拼个你死我活。”

    李从璟淡然一笑,毫不在意,“就算没有这层‘私人恩怨’,我跟他在战场上碰到,也不可能彼此手下留情,你死我活,那是必然会有的局。”心中对军情处能将耶律欲隐的情报,打探到他小时候经历的程度,很是满意,也只有这样,参谋处才可能真正将八大将研究透彻。

    李从璟与莫离正说起耶律欲隐的征战风格,惯用战术套路,杜千书一脸急切的跑过来,满头大汗,喘着粗气的对李从璟道:“军帅,成了,成了!”

    杜千书向来持重,绝少出现这种举止失措的情况,李从璟见他手舞足蹈、语无伦次,就知必然是有大事,又听闻他连道“成了”,心中一动,问道:“是火药成了?”

    “是,是!”杜千书稳住呼吸和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眼眸中闪动着狂喜之色,“依照军帅之意,演武院大工匠们连月来改进火药配方,历经无数次尝试,终于在方才,得到了成果。火药的威力,提升了不止三成!”

    闻言,李从璟也不由得大喜。火药之改进,威力之提升,功用如何,他再清楚不过,那是能引起武器变革的基础,他连忙让杜千书带路,急匆匆赶去演武院匠作坊。

    如今在演武院主持匠作坊的工匠,是位人称徐半仙的老者,之前是幽州作院的大工匠,演武院成立后,李从璟为充实其“科研”力量,以丰厚条件,从各地作院和民间请来大批工匠,一面来改良军备武器,一面来研制改进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