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82章
    “废太子妃是不知情的。”
    “可与废太子诸子有关?”
    “诸子年幼,也是不知情的。”
    “既然不知情,何以追究。”
    众宰相们立刻明白了越王的态度,既然不追究那就是到此为止了。
    不过李倓又说道:“不过宗室还是要改革的,这事情以后再说,先商议台谏的事情。”
    从上午议到了傍晚,众宰相们才从延英殿出来。
    最后的结果终于商议了出来。
    御史台的领袖为御史中丞,越王为了抬举御史台,将御史中丞呢拉入政事堂。
    但是御史中丞虽入政事堂,没有在政事堂议政和批改奏章的权利,在政事堂表决的时候只能旁观。
    但是在日后越王召开延英殿会议的时候,御史中丞也有资格旁听了。
    御史中丞的权力变大,但是御史的级别不变。
    御史主要由年轻的科举高次担任,这几乎是日后朝代的传统。
    年轻官员敢打敢冲,没有官场上那么多顾忌,相对也比较纯洁些。
    在保持现在台谏规模的情况下,给每一个御史配备足够的署吏。
    李倓提出来的是,一名精通刑名的刀笔吏,为御史书记官,负责给御史提供律法上的参谋。
    三法司中本就包含御史台,新御史都要学习唐律疏议的,给御史配备一名律法上的助手也是无可厚非的。
    另外给御史再配一名吏员为事务官,负责行政杂务,能让御史更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然后仿照大理寺,给每一个御史再配备八名随吏,这些随吏可以由御史自行招募,他们的俸禄由朝廷来发,也可以由朝廷从京兆府或者大理寺中挑选精干的老吏来。
    每一个御史都可以独立调查,人手不够还可以向御史中丞申请更多的人手。
    御史中丞统管台谏,但是不能过问每一个御史的具体调查工作。
    但是日后御史进谏皇帝,弹劾大臣,都必须要拿出确凿的证据。
    如果证据不足或者诬陷其他官员,那也要革职问罪的。
    然后就是明确担任御史的年限,以五年为一期,任期内不得转任升迁,但是如果五年内御史不触犯刑律,也不能被罢免。
    但是五年之后御史必须要从御史台出来,御史中丞也必须五年更换一次,这也是防止有人长期掌控御史的检察权。
    对于越王这个改革方案,宰相们虽然有些不情愿,还是被越王说服了。
    以前的御史很烦,他们像是苍蝇,一旦朝廷中出了什么事情就围过来,如果遇到强势的宰相确实没太大的杀伤力,但是烦人的很。
    而且这种士林物议也很麻烦,经常有朝廷大臣被御史搞的烦不胜烦,最后辞官的。
    越王对台谏改革后,强化了御史台的调查和搜集信息能力,但是也要求御史台弹劾大臣时候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
    这下子御史虽然不再是苍蝇,但是配备了足够的署官,又有了超然朝堂的调查权,这些御史就不是苍蝇这么简单了。
    众宰相们都想着以后要谨言慎行,更要好好约束家人,又想着如何在御史台安插拉拢一些自己人。
    揉了揉太阳穴,总算是推行了御史台改制的事情。
    其实以李倓的权威,完全可以绕过政事堂来执行,但是这样就坏了自己的规矩。
    强化政事堂,这是李倓的目标,但是也要限制相权,这就需要更强大的御史台了。
    而且李倓也烦死了御史这烦人的苍蝇了,从他进入长安以来,台谏就不断有人上书,要么是劝进的,要么就是规劝自己的,有些台谏官员为了博取名声,什么事情都敢做。
    与其让他们盯着这些,还不如给他们找点事情做。
    李倓想了想,又将今天发生的事情写下来,当然其中加入了不少夸张的描述,就像是他虎躯一震就震慑住了宰相们,然后宰相们纷纷钦佩的拜服,立刻同意李倓的改革计划。
    实际上李倓和宰相们辩了一天,才勉强让政事堂同意这份计划。
    这份修饰过的信通过玩家,发给了草原上的李光亲。
    最近李光亲的日子过得不错,上次北庭围猎后,皇兄震慑出了草原各部,又用贸易卡住了三大部落的脖子,这些日子草原上消停了不少。
    “母!”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冲进了李光亲的帐篷,看到李光亲正在读信,就开心的凑了过来。
    这个孩子是牟羽可汗和姬妾所生的儿子贺莫达,也是如今回鹘人的可汗。
    贺莫达是牟羽可汗的姬妾所生,而且他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死了。
    因此牟羽可汗厌恶这个儿子,从来不曾对他有过半点亲情。
    等到了李光亲来到草原之后,先是力排众议让贺莫达成为新可汗,接着就真的当他做儿子,亲自培养他。
    贺莫达自幼丧母,又不得父汗的喜爱,幼年可以说是过得很苦了。
    李光亲来了之后,不仅仅把他当做亲儿子看,还亲自教导他知识,刚刚七岁的贺莫达很快就将李光亲视作母亲。
    也不知道皇兄用了什么法术,能够在草原和长安之间千里传信。
    这段日子李光亲经常和李倓写信,李倓说一些长安的见闻,说一些平叛的进展,每次能够听到父亲仆固怀恩的消息,李光亲都能安心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