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16章
    这块玉板绝对不是“九窍玉”。
    因为人体的任何一窍都绝对用不上这样的玉板,并且这块玉板晶莹洁白细腻滋润,通体没有发现任何杂质,更是没有似那些“九窍玉”上渗入的那些或红或黄的痕迹。
    “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吴良轻手轻脚将这块玉板自那一堆“九窍玉”中扒拉了出来,低下身子靠近了仔细查看。
    这玉板的一面没有任何刻痕,并且打磨的极为光滑,甚至能够反射出吴良的脸庞,感觉就是蚂蚁爬到上面都有可能劈叉。
    而在玉板的另外一面,吴良终于看到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只见这面玉板边缘的位置,刻有几个不太明显的篆体小字,这几个小字似乎是:“长平侯卫……”
    下面应该还有字,只可惜玉板便是在此处发生了断裂。
    “长平侯卫……长平侯卫……长平侯……”
    吴良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神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因为据他所知,纵观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似乎只有一人被封过“长平侯”,而此人正是姓“卫”!
    第四百一十九章 活着的液体!
    卫青!
    此人正是西汉最着名的将领之一——卫青,卫仲卿!
    汉武帝茂陵中最大的一座重臣陪葬墓,便是卫青的陵墓。
    后世这座陵墓的遗址前面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便书有“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公青墓”十四个大字。
    不过据吴良所知,这块石碑其实是清朝时立下的,立碑者乃是《续资治通鉴》的作者毕沅。
    而在这之前,卫青的陵墓,以及整个汉武帝茂陵都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早已十不存一。
    如此一直到新天朝成立之后,茂陵正式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剩下的遗址与少量文物才被修复并保存了下来。
    所以。
    这块破损的玉板难道是西汉名将卫青的遗物?
    可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吴良凝视着那块玉板,脑中迅速搜罗着相似造型的玉器。
    据他所知,天朝的绝大多数玉器都属于装饰品,哪怕酒具亦是如此,上面或多或少都要刻上一些装饰性的花纹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更加名贵,就算没有装饰性花纹,亦要琢磨成为某一种造型,比如玉镯之类,极少有这种平滑方正的玉板造型,更是极少有人在玉器上刻下自己的名号,这在古代非但会影响玉器的美观,还会直接影响到玉器的价值。
    在这个认知基础上,再结合卫青的身份……
    “难不成是笏板?”
    吴良很快便联想到了一样东西。
    所谓“笏板”,乃是天朝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携带的工具。
    这种东西早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以前,那时候还没有便与书写的纸张,因此文武大臣在朝见君王的时候,便要随身携带一块板子,不但可以将君王的旨意记录下来,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也就是说,“笏板”的功用等同于后世的笔记本。
    正所谓“笏,忽也,备忽忘也”,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而最开始出现的“笏板”,其实都是竹木材质的,那时的“笏板”是真的为记录事物而存在,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
    但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的记录工具出现。
    “笏板”便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功用,只是这种宫廷礼仪依旧流传了下来,逐渐变成了一种代表地位与官职的礼节性物品。
    于是“笏板”的材质也在发生着变化。
    玉器、象牙之类名贵的材料都成了制作“笏板”的材料,而历朝历代也对“笏板”的使用进行了相应的规定,比如几品以上官职才能使用什么材质的“笏板”,不同品阶的官职使用的“笏板”应该是怎样的规格,等等等等。
    如此一直到了清朝,“笏板”才不再出现在朝堂之上。
    原因是满族人喜欢骑马,最开始的时候文武官员都是骑马上朝,连轿子都很少坐,如此双手既要拿鞭子又要牵缰绳,实在空不出手来拿“笏板”,于是就弃之不用了。
    而以卫青当时到达的官职官阶。
    放在后世最起码也是部长级的官员,甚至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亦不为过,使用名贵的玉质笏板自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
    “所以这难道就是卫青使用过的笏板?”
    吴良继续使用“金刚伞”在那一堆“九窍玉”中划拉,希望能够找到这块玉板缺失的部分,如此拼凑起来便能够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
    因为据他所知,汉朝的《礼记》中曾记载过当时的“笏板”规格:“笏长2尺6寸,中宽3寸。”
    汉朝的尺寸要比后世短上一些。
    不过这并不影响吴良做出判断,他找到的这块玉板宽正是3寸左右,只是因为已经发生了断裂,导致没有办法衡量具体的长度。
    可惜。
    吴良几乎翻遍了每一块“九窍玉”,确保自己不曾有任何疏漏,却依旧没有发现缺失部分的玉板。
    吴良自是有些失望。
    倘若能够找到缺失的部分,吴良一定会好生收起,回去之后再想办法将其粘合起来珍藏,在他眼中,这玩意儿哪怕发生了破损,价值也绝对超过了那些没有文字的精美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