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641节
    但毕竟都是小规模私底下的行为,到这种直接敞开了武器库的状态,他都是头回见。
    小陆同志赶紧通知领导连夜飞过来,然后就没周秋萍的事儿了。
    她就是那个霸道总裁,除了付钱还是付钱。
    反正最后她能看到的东西,也只有卡车了。
    朱莉感觉特别神奇:“老板,你这是海陆空一网打尽啊。”
    周秋萍自己一看,跟着乐了,哟,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她哪一样都不缺啊。
    行了,知足了,人生就得知足常乐。
    90年代大卡车也是宝贝呢,因为铁路建设跟不上,公路运输占了大头,所以这时候开大卡车很挣钱。
    可惜不等周秋萍开心走人,银行那边传来消息,麻烦大了,客户挤兑存款,都是俄-罗斯的客户,他们要求把自己的卢布赶紧取出来。
    但是这些钱,已经基本上被她大手笔的花了呀。
    第500章 想取多少取多少
    李主任他们急得够呛。
    因为业务的特殊性, 所以他们这个银行备用的卢布很少。不敢多放啊,一天天的贬值,俄-罗斯老百姓自己都想换成外币。
    但不知道为什么, 现在外面突然间传出风声, 说外国银行把俄-罗斯人的卢布都骗走了。他们买光了俄-罗斯的财产,然后将一片废墟丢给俄-罗斯人民。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流言说的就是事实。
    倘若放在其他时候, 这说法没多少市场。毕竟存钱存哪儿不是存,外国银行服务周到,给的利息也高,大家当然青睐。
    而可以直接兑换外币的中资银行更是他们的大爱。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啊。这一届的金融改革就是大写的神经病,发大水的时候比谁都发的厉害,说不印钱, 还真tm的不印钱。
    老百姓去银行取钱都得排队, 而且还要限额。
    大家害怕卢布继续暴跌, 但更害怕这些印了字的纸直接消失。
    挤兑狂潮之所以首先从中资银行开始,责任还在周秋萍头上。
    她手笔太大了, 她这么接二连三地买飞机买轮船买卡车, 怎么可能不被记者盯上?就是卖方工厂也要好好宣传啊。
    自己接了大订单, 做了大生意,而且还拿到了全额货款。证明啥呀?证明自家工厂实力雄厚,经营有方, 未来无限可期。
    这本来是好事,谁都欢迎阔气的客户。
    但两件事被有心人挑起来一碰, 那就成大问题了。
    你为啥出手这么阔绰?因为花的不是你自个的钱, 你是从俄-罗斯老百姓手里骗的钱。
    那我们肯定不能继续当大傻子, 我们必须得挽救自己的财产。
    怎么办?当然是赶紧去银行把钱取回来了。
    李主任一开始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因为这头的银行虽然主要办存款业务, 但做生意的人为了方便找零也会过来取用一些零钱,或者是小笔的生活费。
    等到1亿卢布都快被取光,门口排队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议论声越来越大的时候,李主任才后知后觉发现出大事儿了。
    作为老银行人,他太明白挤兑究竟有多可怕了。这些人甚至等不及去中国的银行取人民币,而是用最快的速度过来取他们的卢布。
    李主任急得够呛:“周老板,我们这边现金撑不住,你可得赶紧想想办法。”
    妈呀,这也太寸了。
    本来大家还愁这么多卢布砸在手里会变成废纸,谁知道能碰上这种事呢?
    果然是红旗落下了,什么妖魔鬼怪都现行了。
    周秋萍哪有招啊?她当初费尽心思开银行,不就是想搜刮卢布搞私有化证券吗。
    事实证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现在就是报应来的时候了。
    但周老板毕竟是资本家啊,资本家在维护自己的利益面前是绝不会心虚的。
    她很快镇定下来,叮嘱李主任:“别慌,我来筹钱。你们绝对不要劝客户别急着把钱取走。你们得反向操作,取钱取的越多,送的礼品就越多。而且员工要在闲聊的时候讨论,谢天谢地,可算他们把卢布都取走了。不然我们就亏本大了,我们可是实打实让人在中国取的人民币。放眼全俄-罗斯,上哪儿找这种冤大头去?”
    李主任忐忑不安:“这招能行吗?万一到时候他们取的更厉害怎么办?这可是1000多亿卢布。”
    老天爷,以前说万元户都两眼冒红光,后来说百万富翁,那简直小心脏通通通。待到亿万富翁,感觉像另一个世界的存在。结果现在厉害了,他都已经看到千亿的钞票。
    他不得不提醒周秋萍:“周老板,我们现在手上最多只能调3亿卢布了。”
    卢布本来就不是常备外汇。
    再说句难听的大实话,因为继承人作死,它已经臭名远扬。除了不得不使用它的倒霉的老百姓之外,谁愿意沾上它?
    周秋萍深吸一口气,已经有了主张:“没事,我很快就能把钱筹出来。”
    最快的方法当然是她马上调美金出来,然后找刚刚合作过的厂商,拿美金换对方还没来得及花出去的卢布。
    但她这人真的特别杠。
    况且来回倒腾美金需要时间,现在的银行效率要是她刚重生回来的那会儿,能急出毛病。
    所以她筹措的就是现金,大把大把的卢布现金。
    钱从哪儿来?从中国倒爷手上来。在俄-罗斯做生意的倒爷,谁手上没大把卢布?他们才是银行真正的大客户。
    说实在的,这银行一开始就是为他们开的。进来存钱的俄-罗斯人反而是捎带的。
    既然如此,那就回归本业务呗。这本来就不是一家常规意义上的银行。
    周秋萍立刻打电话给周伟:“你们手上有没有卢布?如果你们认识的华商手上有卢布的话,可以现在存到银行里。为了感谢广大同胞对我们的支持,银行搞的特惠活动。这三天时间去银行存款的,后面一个月时间内不管卢布怎么跌,都可以按照存款当天的汇率在国内取出人民币。”
    周伟顿时来了精神:“真的吗?”
    还有这种好事儿!
    卢布现在真的是一天一个价。
    8月27号号称卢布的黑色星期四,对美元的汇率跌破了203。要知道7月初,这个数字还是120多啊。
    当时他们还自我安慰应该跌到头了。狗屁,现在一美元可以兑换300多卢布。再往后面,破400都正常。
    估计俄-罗斯老百姓也麻木了,没有能力换外币的人甚至完全不关注汇率,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
    但他们这些做买卖的人不能不在乎啊。这一来一回,蒸发的全都是自己的财富。
    周秋萍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当然。不过这事儿银行不会发公告的。毕竟最早银行是为华商开的,但现在我们客户有很多俄-罗斯人。如果大家都这么来的话,银行要往里面贴的钱就太多了,也会有压力的。所以,咱们肉烂在锅里自己吃就行。”
    周伟满口答应:“没问题,我们都自己人来。”
    周秋萍又接着打了好几个电话,接电话的都是在圈子里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讲义气的华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华商赶紧去银行存钱。
    朱莉看老板忙碌,还是惴惴不安。
    毕竟那是1,500亿卢布,即便现在华商把身边的钱全都存进银行,短时间内也根本凑不出这么大的数。
    周秋萍安抚她:“不需要那么多钱,大家挤兑只是因为恐慌情绪而已。当他们发现银行根本不在乎这些,甚至急着把卢布丢给他们,他们就会自我怀疑了。”
    说到底,他们很无辜也很可怜,被折腾得团团转。
    只是这要怪谁呢?路是他们自己走的,政府是他们自己选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周秋萍又想起一件事,赶紧重新打电话给李主任,叮嘱对方:“等到华人过来存卢布,记得让大家私底下用俄语议论。幸亏有这么多俄-罗斯客户过来取钱,不然这么多卢布砸在手上都不知道要怎么消耗掉了。”
    李主任不敢相信:“会有很多人来存钱吗?”
    周秋萍斩钉截铁:“那当然了,从明天开始数三天,但凡存卢布进来的人,接下来一个月任意一天取钱,都按照今天的汇率算。”
    李主任倒吸一口凉气:“那你可真是要贴一大笔钱了。”
    作为一个老金融人,他早就怀疑卢布汇率不正常。
    官方规定的外汇牌价完全低于银行间的自由交易价格,也就是恶性贬值。
    这么做的目的十分明显,那就是为了刺激出口,限制进口。
    但这国家奇葩的地方在于,它同时又取消进口税刺激进口,提高出口税限制出口。属于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完全没有一个全盘的规划。好多政策都自相矛盾。
    反正他真是越做越心惊,感觉这买卖真的维持不下去了。
    周秋萍也趁机表态:“我会再观望观望,放缓对俄-罗斯的投资。等我这趟回国,我去跟银行谈。我私人会从银行里退出来,后面看到底是中国银行还是发展银行愿意接这个盘了。”
    李主任也挣扎得够呛。
    单从银行的存取业务角度考虑,这银行完全不赚钱。毕竟那点儿管理费完全比不上卢布跌的速度。
    但它的存在又直接刺激了中俄贸易往来。因为方便的银行服务,两国边境还有几个大城市,外贸生意可以说非常热闹。银行扩大了影响力,自身也没少在里面赚钱。
    算了,老李同志放弃了挣扎,这种事还是由领导来决定吧。
    其实这样也好。
    毕竟不管在创建银行这件事情上周老板究竟有多劳苦功高,她都是个人。
    这社会主义国家,哪有个人办银行的道理。会乱的,会出事儿的,银行是金融的大头,管着老百姓的财富,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这跟人好人坏没关系,反正就是不能由私人来控制。
    他放下心来,态度特别好:“那行,跟他们各个网点都打招呼,就按照你说的来。”
    他一点也不害怕有华商懂俄语,他们听懂了更好,反而能让他们更加相信自己是占了银行的便宜。银行之所以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其实是在赔本赚吆喝,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
    有效果吗?真的有。甚至不少在俄-罗斯做生意的香港和台湾商人也到他们银行存钱,然后方便去大陆进货。他们当中还有人换个标签,就把大陆货当成香港货和台湾货在这里卖。
    待到电话打完了,外面的天也黑了。
    朱莉一颗心就像15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忍不住问:“老板,要是他们一直挤兑呢?大家恐慌起来是很难压制下去的。”
    她还看过大陆的报道。1988年,物价闯关时,大家也是抢着去银行取钱。
    她真的感觉体制的影响力比民族更大。俄-罗斯人和大陆人在很多方面思维方式特别像。
    周秋萍摇头,依然信心十足:“没事,不会有那天的。”
    看着秘书疑惑的眼神,她露出了嘲讽的笑,“因为他们的官方撑不住,这不符合他们的利益。不印钞票,他们怎么把属于国家的财富塞到自己口袋里去啊?”
    现在的汇率根本不算什么,跌得更恐怖的日子在后面了。拿一沓子钞票去坐公交车,也不是稀奇事。
    所以她放心大胆地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