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18章:汉乐府之《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严嫣轻轻哼唱着,唱得如醉如痴。她的歌声清丽婉转,带着一种浓浓的悲伤哀婉之意,一唱四叹,曲折回还,令人不忍卒听。此时此刻,严嫣的脸上充满了陶醉之意,仿佛一个怀春少女正在追忆远在异乡的情郎一般。

    昭懿君严嫣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之中,可是,在场的众人听来却都觉得莫名惊诧了。这《公无渡河》可是一曲离歌呀!所谓离歌,就是唱给死人的歌!真是奇哉怪也!莫非,今日要出什么乱子不成?一想到此处,众人立刻都滴灵灵齐齐打了一个寒颤,尤以刺奸将军马忠为甚。

    马忠自幼在吕布家中长大,一向视严嫣为母,闻听之下,他立刻就皱起了眉头。“你们一定要围在昭懿君身边,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莫要离开!若是昭懿君有个三长两短,我拿你们是问!”马忠眉头紧皱,脸色铁青,压低了声音对自己身边的那数十个武林高手说道。

    “诺!”一看马忠的脸色,这数十个好手就知道上官心情极差,连忙低声唱了一个肥喏。且不说马忠如何未雨绸缪,这边厢,一听此歌,吕布和高顺立刻就脸色大变了,再联想起严嫣今日的种种离奇表现,两个人心中立刻就是咯噔一下子!今日这个兆头儿实在是不好!

    今日,严嫣说了许多断头话儿,此时此刻,又唱起了这一首《公无渡河》,莫非是她早已意识到了自己死期已到?特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尽情抒发心中的悲哀?吕布想到这里,心中不由得悲愤莫名了。一个男人,即便是做再大的官儿,带再多的兵马,若是连妻小都保护不了,还有何面目生于天地之间?“嫣儿,今日若有危险,即便是拼了性命,我吕布也要保得你无虞!”吕布在心中暗道。他徐徐上前一步,伸出手臂,将严嫣轻轻揽在了怀中。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为何这区区十六字,竟然让在场众人心惊胆战呢?这还要从本朝的民歌说起。自古以来,《诗经》、《楚辞》向为本朝儒学之中,歌诗的经典。可是,自从《汉乐府》横空出世之后,大受欢迎,很快就和《诗经》、《楚辞》鼎足而三了。乐府诗是脱离了骚体诗的新诗体,语言生动,贴近生活,其中泰半都是民歌。

    乐府,是有司之名,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机构,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高帝定鼎建国之初,施行黄老政治,与民休息,政务一切从简。故尔,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直到武帝之时,才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其职责为: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之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

    《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 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帝时,乐府令下设三丞。又据《汉书?礼乐志》 所言,至成帝末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哀帝登基,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所留部分划归太乐令统辖,从此以后,本朝再无乐府建制。

    光武中兴之后,管理音乐的有司有二:一个是太予乐署,长官是太予令,相当于前汉的太乐令,隶属于太常卿。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隶属于少府。黄门鼓吹之名前汉就已有之,它和乐府的关系非常密切。至后汉, 由承华令掌管的黄门鼓吹署为天子享宴群臣提供歌诗,实际上就是乐府。本朝的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整理和演唱。

    乐府歌诗大致分为四种:其一,郊庙歌辞。主要是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乐主要采用秦国音乐和楚国音乐。其二,鼓吹曲辞,又叫短箫铙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歌辞是后来补写的,内容庞杂,主要是民间创作。其三,相和歌辞。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其四,杂曲歌辞。其中乐调多不知所起。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里面有一部分优秀民歌。

    《汉书?艺文志》曾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缘事而发”,就是写实之意,一事一发,多为有感而发。形式自由多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不等,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乐府诗并无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只要抒发出内心之意,便是好歌诗。

    “相和歌”是乐府所采集的各地民间音乐。之所以叫相和,有两种含意:一种是用乐器丝竹与人的歌声相和。《宋书?乐志》中说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指的就是这种形式,伴奏的乐器有节、笙、笛、鼓、琴、琵琶等七种(见《古今乐录》);另一种是指一人唱、众人和。《宋书?乐志》记载的《但歌》的演唱方式是:“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这也叫相和。总而言之,相合之意,便是丝竹和歌声相合、歌声和歌声相合。

    本朝的相和歌,多描写时政、风俗以及民间生活。历史、游仙、相思、离别、对人生的感慨,以及格言式的训戒,也多有好章句。在乐调上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这在本朝叫“清商三调”(《旧唐书?音乐志》)。三调之外又有“楚调”和“侧调”,这五种曲调总称为“清商正声、相和五调”。因此“相和歌”后世又称为“清商乐”,简称“清乐”。

    《宋书?乐志》说:“《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之名,大约由此而起。这些歌如《宋书?乐志》所说:“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这些歌原来多是无乐器伴奏的口头歌谣,后被乐官们采入乐府,以丝竹配奏。“街陌谣讴”从此大兴。

    《公无渡河》是《相和歌辞》之一,又称《箜篌引》。“箜篌”是一种弦乐器,形似后世的“竖琴”。这首《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云:“《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窦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自然,这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

    若是将这一首《公无渡河》,亦或是《箜篌引》译成白话文,译文大致如下:

    你不要涉水渡河啊!

    你却一定要涉水渡河!

    未曾渡过却淹死在河里!

    拿你怎么办呢!

    简而言之,这一首《公无渡河》,的的确确是唱给死人的离歌。此时严嫣歌来,颇有几分不祥之意,难怪众人闻听之后,一个个都面色大变了。可是,看着严嫣轻声哼唱的动人模样儿,众人只得随她去了。昭懿君缠绵病榻多日,好不容易身体好些了,莫说是唱一曲离歌,哪怕是唱一首葬歌,只要温王他老人家不在乎,又关浑闲人何事?只要昭懿君高兴就好。

    严嫣的歌声方歇,最前面的船只已经靠岸了,一屯骑兵迅速下船,撒出探马,布置警戒。紧接着便是刀盾手和弓弩手络绎下船,布成军阵,迎接温王、昭懿君和大将军下船。最后下船的是高顺的一屯亲兵和马忠麾下的暗影探子们。“终于到了地头喽!”吕布微笑着说道。

    此处是洛阳城西南五里之处,放眼望去,洛阳城津门和小苑门已经赫然再望了。洛阳城是大汉的京师,驻有重兵,在五里的距离之内,顶多一刻钟,洛阳的城卫军就会赶到此处。即便是再嚣张的刺客,也绝对不敢在此地行险刺杀的。吕布所说“到了地头”便是此意。

    “走!我们进城。”吕布轻轻揽住严嫣的腰肢,笑意盈盈地将她扶上八宝辒辌车。

    可是,就在此时,只听得不远处的密林之中,突然发出了一声凄惨的哀号。“救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