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福运娘子山里汉 第416节
    见到季妧,她明显不甚自在。还是季妧叫了声大伯娘,主动与她搭话。
    “大丫二丫没跟你一起?”
    “没、没……她俩在家带三丫,我、我过来看看,看看有啥要帮忙的……”
    杨氏这话带着点苦味。
    也难怪,大房一家,除了她和三个孩子,如今人人都有正当事要干。
    季明方进了学堂,日日精神饱满奋发向上。
    季雪兰就更不用说了,如今管着整个百味坊,手下近百十号人,风光又体面。
    至于曾经“下岗”的季连松,在督建完作坊之后,便被季妧安排去做了三个作坊的出货管理,不算是肥差,但至关重要。
    季妧这么做倒不全是因为他是自己大伯,事实上,她在尽量避免季氏味业成为家族式作坊。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比起外人,“亲人”相对来说还是要更可信一点。
    季妧原想让季连松去负责原料采购,但采购这块需要灵活应变,尤其价格方面,涨跌虽然不大,偶尔也会有所变动。季连松的性格憨厚到愚直的地步,季妧给价多少他就咬死了多少,多一文都不行。放心是让人放心了,有时也挺头疼。
    季妧综合考虑了一下,就将原料采购这块移交给了史勇和高婶子的男人,把季连松调去做了出货管理,还让旺婶子的大儿子起给他做了助手。
    出货这块要的就是认死理的精神,见单发货,签单上写的数量是多少就发多少。这活儿最适合季连松不过,他很快适应下来,并且做的一身劲头。
    每天早上,爷仨吃过饭就出门,各奔各的方向,各忙各的工作。独留杨氏在家,喂完满院子鸡鸭鹅,再喂喂后院的猪,旁的也就没事干了。
    按说以往也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没觉着有啥不对。女人嘛,还不就屋里屋外这点事?
    但自打三个作坊起来,并且开始对外招人,一切就都变了。
    若招的全是男工倒也罢了,毕竟爷们挣钱天经地义。偏偏作坊里的活计大都需要耐心细致,所以招的还是女工居多。
    杨氏以往到村里站站,尚能碰到几个说说话的,如今满村晃悠一遍也见不到什么人——都去作坊做工了。
    到了中午吃饭时候也见不到。
    怕外村人来回跑不方便、且耽误时候,三个作坊里现如今建的都有小食堂,大家到了饭点直接端着碗去打饭,都不用往家跑了。
    只有傍晚散工时候村里才最热闹。
    作坊大门打开,一阵一阵的人从里面出来,三五成群,说说笑笑。杨氏看在眼里,也说不出心里是种什么感觉。
    其实她不爱串门,也不爱跟人唠嗑,村里有人没人,对她来说没啥影响。
    但看着往日那些如她一般围着锅台转的妇人,如今每个都扬眉吐气的那种精气神,开口闭口聊的都是作坊里的活计,要么就是上个月领了多少工钱,打算给家里置办些什么、给自己添置些什么……她总有些不是滋味,即便家里日子越过越好,还是觉得矮了人家一头。
    杨氏琢磨了好几天,便去找季雪兰商议——她也想进作坊做事。
    百味坊是女儿说了算,给她安排个位置并不算啥难事。谁承想,季雪兰想都没想就给拒绝了。
    杨氏以为她是怕季妧说道,就提出走一趟面试流程,实在不行,把她安排进小食堂做饭也行。
    季雪兰还是不同意。
    她耐着性子跟杨氏解释,自己只有百味坊的管理权,并没有人事任免权,招谁辞谁,她说了都不算。
    可这话在杨氏看来都是借口。
    她甚至觉得季雪兰是故意的,就为了把她绑在家里看孩子。
    实际上大丫二丫懂事的很,姐妹俩带着三丫,捡柴打猪草,从不让大人操心,更谈不上绑住杨氏。
    季雪兰之所以不松口,除了她确实没有招人的权利,再就是她清楚季妧的心思——大房已经有两个人“占据高位”,再把杨氏弄进来,未免不识相了些。
    杨氏自己想歪了,还跟季雪兰置上了气,到现在娘俩见面都不说话。
    所以季妧才会在这里见到她,而不是在百味坊——百味坊摆明是不给她进了,酱醋坊又是男工居多,她就想试试卤香坊。
    谢寡妇跟她说过,杨氏这阵子有事没事总喜欢往这来。好在她性子软、面皮薄,来了那么多次,一次也没开成口。
    谢寡妇也乐得装不知道。
    其实就算杨氏开口,她也有法子回绝,毕竟这种事见得多了。
    自打她管了卤香坊,成了谢主管,娘家那些八百年不走动的亲戚都找了来。不过她一律都给打发了,即便有合适的也不要。
    那些人也不想想,当初她男人刚死,全家挨饿受穷,缸里没一粒米,她带着几个孩子上门求助,是谁把门锁的水都泼不进?
    现在见她家光景好了,又龇着牙上门,当她善性好欺?那可真是瞎了狗眼!
    撇开旧怨不提,她也打定主意听季妧的。不沾亲不带故,管起来方便,还能服众。何必给自己找麻烦?
    杨氏干活也算勤快,但那性子实在磨叽,谢寡妇和她处不来,但也不好撵人,见季妧来了,就冲季妧挤了挤眼。
    杨氏一副欲说不说的样子,季妧又如何看不出她的心思。
    对于杨氏,季妧没什么意见——糊涂人一个,没什么坏心思,就是负能量了些。
    整天哀天怨地,其实命比谁都好,有个知冷知热的男人,儿女也都争气,如今头上也没了公婆辖制,村里不只多少人羡慕,偏她毫无所觉。
    但一码归一码,季妧没意见,不代表她就愿意要这样的员工。撇开亲戚关系,单负能量这点就不可。
    另外季雪兰猜得很对,不管杨氏精明还是糊涂,也不管她对杨氏喜还是不喜,她都不可能同意杨氏进作坊。
    是以对于杨氏说不出口的请求,她自然选择了视而不见。
    借口有事找谢寡妇,留下欲言又止的杨氏,两人一道去了后院。
    刚进院门谢寡妇就急忙解释“我可没放她进工作区,但又不好开口撵人,就让她在我歇息的那屋坐会儿……”
    季妧点了点头,两人说回正事。
    第535章 酱菜园
    卤香坊的生意一直很好,客流之盛,风味之美,慢慢扭转了大众对下货“难登大雅之堂”的看法。
    尤其酱汁肘子、怪味鸡丝、五香鹅肠这些,不但登得起大雅之堂,还很受贵客们的欢迎。
    于是继洪福饭馆之后,陆续又有多家饭馆酒楼从季氏味业订购了卤味拼盘,单订某几类的也有。
    所以卤香坊如今生产的东西,不仅要供店里散卖,还要对外供货,工作量翻了好几番。
    近来季妧又开通了对外批发的业务——就是允许那些小摊贩们从季氏味业进货,继而转卖。
    再加上进入夏季,卤味凉菜类备受青睐,整个卤香坊就更是忙的停不下来。
    不仅忙,还急。
    主要卤味这东西它不禁放。冬天还好,进了夏日,多搁半天都变味。
    古人消暑、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法子也不是没有,那就是藏冰。
    每年大寒季节,凿冻河之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为坚硬硬,不易融化。
    但光有冰块,没有一个常年维持零度以下的空间也是不行的,于是就有了藏冰神器——冰井和冰窖。
    冰窖多建在彻底杜绝阳光的阴凉之地,深入地底,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以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覆盖,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这样的储存方式,到了来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融化,只需在头年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冰量的三倍即可。
    冬天那会儿季妧就让人建了好几处冰窖,冰窖里也存了冰。
    但这个终究是笨法子,贮冰量有限,用于寻常人家消暑还可,用于日日都要出货且要运送到各处的卤香坊,根本杯水车薪。
    除非能自己制冰……
    季妧回想了一下,她所在的那个时空,唐朝末期好像就有了制冰之术。
    据说是生产火药的工匠们,偶然间发现他们开采的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继而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
    季妧找人打听了一下,才知大周也有。
    不过只有京中那些皇亲贵胄、勋贵之家才懂,外人是窥不了门径的。一般的官宦富贵人家,用的也是藏冰的老法子。
    季妧找老道士弄来硝石,两人联手捣鼓了几回,还真弄出来了。
    方法很简单,就是将一个装满水的器皿,放入更大的容器,然后在容器内放水,并不断加入硝石,直至中间器皿内的水结成冰。
    虽然硝石不易得,但溶于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提出来重复使用。
    有了这种技术,再不用从入冬就开始藏冰,随用随制,自家的生意少了后顾之忧,也再不用受季节所限。
    为此季妧专门定制了特大号的容器,还特意选了一批人出来负责制冰,虽然又是笔不小的投入,但物有所值。
    毕竟卤味坊如今生产的,可不单单只是卤味了。
    三月份的时候又加了腌酱菜的生产线,到了六月初直接扩建成了酱菜园,暂时还是和卤香坊并在一起,由谢寡妇先管着。
    季妧从卤屋出来,直接去了酱菜园。
    但见满院大小划一的陶瓮,因对日照条件的需求不同,有的曝晒在阳光下,有的置于阴凉的厢房中。
    瓮里分别有酱瓜、酱蒜、酱萝卜、酱生姜、酱辣椒、酱什锦菜、八宝酱菜,此外还有酱黄豆、酱豆腐乳。
    黑的白的、青的翠的、褐的黄的,看上去都让人口舌生津。
    其实季妧最初提出要做这东西时,谢寡妇是不咋同意的——农家过冬,谁不腌几坛子菜在那放着?又不是啥稀奇东西。
    但季妧有季妧的考虑。卤香坊这边人手不算少,只集中忙活下午到晚上,上午一般没什么事做。既如此,多开发一些东西也能吃得消,而腌酱菜和自家其他产品紧密相连,正合适。
    谢寡妇闷了一肚子官司,不过还是选择听季妧的。
    她没想到的是,季妧口中的腌酱菜,和她以往见过的那些完全不一样!
    工序多,用料多,虽然心疼又麻烦,但成品出来别提多喜人。
    庄户人家大都吃够了那些黑不拉几的腌菜,但酱菜园出来的酱菜不同。这个不同不仅体现在丰富的口感上,还体现在美观的外表上,更体现在品种的多样上。
    就连包装用的陶瓷坛,都季妧亲手设计,而后送到窑上找人订做的。
    不过带陶瓷坛的这种,因为成本高,并不做一般售卖,按季妧的话说,是要打进“上流市场”的。
    这话乍一听未免有点痴人说梦——那些上等人会吃这些东西?
    每每听到这种质疑季妧就笑。
    上等人怎么了?上等人也是要吃喝拉撒的,上等人吃惯了鲍参翅肚也是想换换清粥小菜的。
    可见哪有什么上等不上等,只要对了胃口,粉丝也能卖出鱼翅的价格。
    再说了,六必居的酱菜都能成为贡品,由一家专卖柴米油盐的小店铺,成为盛极一时传扬后世的名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