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直男癌进入言情小说后 第196节
    皇太后一心想为儿子占住皇位,即便儿子占不住,也得给孙子占住,可在满朝臣工的压力之下——尤其是胡濙自洛阳赶回北京之后,面对这个丈夫临终前安排的托孤大臣,皇太后到底还是低了头,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元璋遂于郊外受笺。
    当天午后,朱元璋自大明门进入皇城,遣官禀告宗庙社稷,朝见皇太后之后,往奉天殿即皇帝位,不同于前几代皇帝继位之后大宴群臣,旋即便召开朝议,商讨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瓦剌。
    大明立国近百年,敌军迫近京城,却还是头一遭。
    朝臣们分外两派,一派主张全力抗敌,收复国土,另一派主张南迁,避其锋芒。
    朱元璋身着十二章衣,头戴冠冕,佩天子剑,目光为十二旒珠遮掩,难辨喜怒。
    大殿之上,侍讲徐有贞与同僚争的涨红了脸:“臣此前夜观天象,历数有变,天命已去,唯有南迁可以纾解此祸!南京,昔年太祖皇帝定都所在,正是迁都的上上之选!”
    话音落地,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便出言驳斥,礼部尚书胡濙与内阁学士陈循同样出声反对,尤其以兵部侍郎于谦的反应最为激烈:“京师是天下根本,若有变动,天下人心不定,宋廷当年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烈吗?有敢议南迁者,当斩!”
    两方面争论不休,到最后,终于将视线转到一直未曾发话的皇帝身上。
    “望请陛下圣裁!”
    朱元璋手扶剑柄,踱步下了玉阶:“朕听闻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师,百姓惶惶,黎庶不安,富户纷纷收拾细软南逃,底下的官吏也是人心浮动、忧虑不已?”
    “正是如此!”
    徐有贞闻言,以为是得了支持,娓娓道来:“臣并非惜身,只是依照现下局势,实在不可同瓦剌硬碰硬,只需暂避锋芒,休养生息,假以时日王师北上,必定可以重振我大明河山!”
    朱元璋嘴角微微一勾,和颜悦色道:“朕倒是有个法子,即刻便可稳定人心,平复士庶惶惶之心,只是须得借徐卿家一物来用。”
    徐有贞眼底闪过一抹疑惑,口中恭敬道:“陛下欲借何物?但凡臣有,必定敬上。”
    朱元璋冷冷道:“借你人头一用!”说完,拔剑出鞘。
    徐有贞但见面前雪光一闪,旋即便觉勃颈处一阵细密疼痛传来,血花飞溅,他面露惊惧,“扑通”一声倒在地上,死不瞑目!
    “太宗皇帝迁都北京,谓之以天子守国门,朕身为天子,若弃国都而奔他乡,来日到了地下,如何还有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天子尚且不战而逃,士庶军民又怎能奋起反击!”
    朱元璋归剑入鞘,环视一周,厉声道:“自即日起,有敢言南迁者,立斩无赦!”
    第164章 朱元璋重返大明后14
    徐有贞横尸当场,死不瞑目,大殿之上,文武群臣耳朵里仿佛还回荡着皇帝铿锵有力的声音,心下震颤,短暂的怔神之后,迅速反应过来,齐齐跪地,口称万岁。
    先前大力提议南迁的几人战战兢兢,冷汗涔涔,唯恐皇帝再翻旧账,一时竟连头都不敢抬。
    相反,胡濙、陈循、于谦等人主张留守北京、对抗瓦剌的朝臣们却觉深深受到了鼓舞,面色激动,心中巨石落地,不复再有忧虑。
    朱元璋目光在剩下几个提议南迁的朝臣身上一扫,冷冷挪开视线。
    若这是洪武年间,他立时便会下令将那几人处死,以儆效尤,只是这时候毕竟是景泰年间,今时不同往日,新君登基,瓦剌虎视眈眈,不好有过于剧烈的动作,且等过了这一关之后,再腾出手来收拾这几个软骨头!
    他心下冷笑,收回视线,寒声道:“从前宋朝倾覆,一是因重文轻武,军备废弛,二是因昏君当政,朝廷内部有奸佞小人作乱,前车之鉴在此,本朝不得不引以为鉴!此番土木之变,太上皇固然有失察之责,然而罪孽深重者,莫过于王振也!”
    满殿朝臣听皇帝提及王振名姓,神色各异,胡濙等忠耿之臣苦王振久矣,骤然听闻皇帝出声清算此阉,面上神色大振!
    李时勉当世名臣,只因为接待王振的礼节不够隆重,便遭受刑罚,而不愿向王振献媚讨好而被下狱处死的官员更是不知凡几,三年前于谦进京觐见太上皇时,只因为不肯给王振送礼,便被网罗罪名下狱,判处死刑,此后虽经周转得以释放,但那些不似于谦那样令名在外,使得王振心有顾忌的官员呢?
    更别说此次土木之变的直接导致者,就是王振这个竖阉!
    鼓动太上皇御驾亲征在先,不通军事却硬要指挥在后,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因为出言反对他的决议,在草地上被罚跪了一整日,最后王振见势不妙,大军后撤之时,又想让太上皇往他的老家去停驻几日,光宗耀祖,马上还有几十里地就要抵达的时候,王振又害怕大军到处踩踏了他的田亩庄稼,匆忙传令绕道而行,却在这时候被瓦剌大军追上,成国公朱勇、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先后为大军断后,英勇壮烈,而太上皇与王振则率领其余军队撤往土木堡……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便无须再说了。
    现下朝中的忠臣良将听皇帝如此直叱王振,皆是面露喜色,大快人心。
    吏部尚书王直面有激愤,当即奏道:“王振之罪,又岂止如此!当年三大殿修缮结束,太上皇在宫中延请百官,王振不得列席,竟自比周公,说出周公辅佐成王,功勋卓著,我为什么不能进殿去坐一坐、吃杯酒这等大逆不道的妄言!”
    “竟有此事?!”
    朱元璋面有怒色:“区区一个阉人,竟敢自比周公!太上皇是怎么惩处他的?!”
    王直:“……”
    艹!
    太上皇不仅不觉得王振自比周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反而打开东华门大门让王振进去,让百官向王振行礼,令他列席。
    王直每每想起此事,便觉忧愤不已,再想到因王振而导致的那些个祸事,更是脸色铁青,闷哼不语。
    礼部尚书胡濙也弹劾道:“王振扶持私党在前,蒙蔽天子视听在后,身为中官,屡行不法之事!此前翰林侍讲刘球上疏请求太上皇亲自处理政务,不可使权柄下移,因此触怒王振,竟被他诬陷下狱,处死之后又惨遭肢解!”
    朱元璋大为震惊:“竟有这般禽兽妄行!”
    紧接着又追问:“太上皇是怎么处置王振的,可曾下旨加恩刘球家小,御赐哀荣?”
    胡濙:“……”
    艹!
    太上皇能怎么办呢,发生这种事情,太上皇也很无奈,还不是乖乖把他心爱的死太监原谅?!
    胡濙嘿然不语。
    紧接着于谦手持笏板,神情慷慨,愤然奏道:“王振之罪远不止此!身为中官,结党营私,收受贿赂,与瓦剌进行走私交易,又纵容亲族不法,种种罪行令人发指,罄竹难书!”
    朱元璋震惊到无以言表:“只听说王振只手遮天,把控朝纲,却不知朝局竟糜烂到了这等地步——一而再,再而三,太上皇难道不曾惩处过他吗?”
    于谦:“……”
    艹!
    王直与胡濙两位尚书不愿明言,他秉性刚直,却不惧怕,语带哂意,词锋甚利:“王振自幼陪伴太上皇长大,感情深厚,太上皇饶是知晓他行有不法,也时常庇护。又因为尊敬王振,竟连名姓官职也不肯称呼,张口闭口称呼先生,以至于王侯公主见了王振,也要称呼一声“翁父”!历数本朝及前代得势中官,无出王振其右之人!”
    朱元璋惊愕不已,瞠目结舌,良久无言,最后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眉宇间的那抹无奈与惊诧:“太上皇蓄意纵容,以至于朝中忠臣蒙难,可皇太后安在——她老人家难道不管吗?!”
    王直:“……”
    胡濙:“……”
    于谦:“……”
    其余大臣们:“……”
    艹!!!
    皇太后就这一个儿子,能怎么管?!
    顶多就是说几句,难道还能叫拖出去打死?
    从前太皇太后在时倒是还好,王振不敢作妖,太皇太后去了,皇太后对他的震慑力接近于无,立时便跳起来了。
    朱元璋对于王振那点儿糟污事心知肚明,却故意装作不知,一是挑起群臣对于王振一党的反对与厌恶,大刀阔斧的加以处置,稳定人心,清楚朝廷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二来则是借机狠踩朱祁镇那个王八蛋一脚,顺带着给他定个性——当世钦徽二帝,昏的不能再昏的昏君!
    若说是权宦掌政,皇帝无能为力也就罢了,王振不过是皇帝养的一条狗,却能肆意至此,这难道不是皇帝的责任?!
    说到底,若非朱祁镇一意纵容庇护,王振又岂敢如此肆意妄为!
    朝臣们也不傻,即便刚听新帝将宋朝灭亡的罪过归结到军制和昏君奸臣身上时没有反应过来,接下来听他接连三次询问太上皇是否曾经惩处王振,也就会意过来了。
    说宋朝灭亡的内部原因是昏君奸臣,又说那是前车之鉴,大明朝的奸臣是王振,昏君舍太上皇其谁?
    这话或多或少有些冒昧,只是有前边那几次铺垫,再加上此次御驾亲征昏招迭出,以至于二十万京营精锐损失殆尽,一时之间群臣默然,竟也无人出声反对,显然是默认了这个昏君奸臣的组合。
    唯有皇太后的心腹、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变色,躬身道:“陛下,有错的只王振一人而已,太上皇只是被奸人蒙蔽,阻塞了视听,方才没能及时察觉到文武百官们的呼声啊!”
    话音未落,朱元璋双目如电,冷冷看了过去:“你算个什么东西,一个阉人,竟也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朝堂之上?!来人,还不把他给朕赶出殿去!”
    金英听得愣住,回过神来之后,一张白胖面庞涨得通红,深感大失颜面。
    他是皇太后安排过去侍奉朱祁镇的,虽说一直以来都不得朱祁镇喜欢看重,但打狗还得看主人,言辞之间倒也有些敬重,朱祁镇北狩被俘之后,皇太后点他做了掌印太监,连阁老们见了他也颇客气。
    新帝明里暗里的打压太上皇声名,他已经心下不快,现下又当着满殿文武百官的面遭受训斥,或许马上还会被赶出去,如何肯再忍耐,当即作色道:“奴婢是皇太后懿旨册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朝议之上,如何不能做声?!陛下,本朝向来以孝治天下,即便您做了天子,也绝不能失礼于皇太后!”
    新帝毕竟刚刚登基,根基尚浅,且皇太后又有孝道这柄利剑在手,若是闹出新帝刚登基皇太后就去哭皇陵的事情出来,这皇帝的位置,却不知他还能坐多久!
    朱元璋听得出他话中威胁之意,眸光森冷,脸上笼罩着一层寒霜,忽然转过头去,厉声道:“胡濙!”
    胡濙打个哆嗦,叩首道:“臣在。”
    朱元璋道:“你是建文二年中的进士,历经五朝,你来告诉朕,是太祖皇帝的旨意更重,还是皇太后的旨意更重?!”
    胡濙不假思索道:“自然是太祖皇帝的旨意更重!”
    朱元璋哈哈大笑。
    大殿之中无人做声,金英脸色且青且白,不明白他意欲何为,殿上回荡着他的笑声,像是指甲刮在琉璃器上似的,让人心里边毛毛的痒。
    朱元璋笑够了,踱步到金英面前,抬起一脚将他踹翻,不等群臣有所反应,便一指宫门,冷笑道:“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太祖皇帝在时,在宫门处立了铁牌,只是朕登基之后左逛右逛,都不曾瞧见,敢问诸位卿家,那铁牌如今安在?!”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这牌子头一个触犯到王振的利益,早就被他取下来,不知道丢到哪儿去了。
    这么大的事情,太上皇肯定是知道的,只是太上皇都没发话,大臣们就更加不敢发话了。
    金英没想到他竟搬出来这个杀手锏,霎时间面白如纸,再无半分血色,朝臣之中亲善皇太后、又或者是王振的余党也不敢吭声。
    唯有朱元璋手握剑柄,嘿然冷笑:“皇太后任命你为掌印太监,却不知经过太祖皇帝允许没有?!王振将太祖皇帝放到哪儿去了?太上皇将祖宗放到哪儿去了?即便太上皇年轻糊涂,皇太后总不年轻了,昔年承训于太皇太后,受教于宣宗皇帝,竟将朱家先祖都抛到九霄云外去,纵容一个低贱阉人如此辱蔑太祖皇帝皇令?!”
    金英被他一脚踹翻,滚了好几滚,方才稳住身体,再听他开口太祖皇帝,闭口祖宗遗令,连皇太后都给训了,哪里还敢抬头,当即跪直身子,磕头如同捣蒜。
    朱元璋看也不看他,神情悲壮,难掩愤慨:“太祖皇帝由一布衣坐定天下,创业何等艰辛,哪知道后世子孙不肖,竟叫一个阉人骑到他老人家头上去了,朕身为朱家子孙,死后还有何颜面去见先祖?!”
    “太上皇纵容王振如此欺辱太祖皇帝,有辱先祖,皇太后置若罔闻,一意纵容,全无妇媳之德!只是……只是他们一个是朕的皇兄,一个是朕的皇伯母,朕身为堂弟和晚辈,须得顾及天下人的眼光,又能将他们如何?亲亲相隐,人伦所在,朕甚至于,甚至于连一句重话都不会对他们说!”
    说到动情之处,朱元璋潸然泪下:“罢了,罢了!你们不要再提这件事了!不要再说王振摘掉太祖皇帝铁牌的事情,也不要再说太上皇和皇太后纵容默许此事,蔑视先祖的事情了!”
    大臣们:“……”
    不就是你自己一个人在提吗,陛下?
    空间里的皇帝们:“……”
    老朱这一波可以的。
    朱元璋抬袖拭泪,面有戚色:“今日听见的,你们都忘了吧!就当王振没有摘掉太祖皇帝留下的铁牌,就当太上皇和皇太后没有将太祖皇帝的遗令不当回事……他们都是朕的亲人,不要让朕难做!”
    大臣们:“……”
    还提。
    空间里的皇帝们:“……”
    老朱,你好骚啊!
    “来人,去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