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苏厨 第1206节
    耶律延禧与他爷爷一样,好游猎,萧兀纳数以直言忤旨。
    嗣位之后,耶律延禧通过萧奉先把控了军队,又平衡了朝堂后,大权得到了巩固。
    于是利用捺钵的机会,出萧兀纳为辽兴军节度使,守太傅。
    这是耶律延禧疏远萧兀纳的明确信号,朝中那么多人都得到提拔,而最大的功臣却被出外了。
    墙倒众人推,看守宫中佛殿的小吏王华,便出头诬告萧兀纳借内府犀角不还。
    萧托辉正好要搞廉政建设,之前密奏皇太叔、王经的贪污行为,被大公鼎通风报信,两人预作了提防。
    一通运作之后,事情被耶律延禧按下,萧托辉大失威信。
    萧兀纳这事儿一出,萧托辉觉得拿萧兀纳立威,肯定效果绝佳,于是立即奏报延禧。
    延禧诏鞫之。
    萧托辉命萧兀纳自辩,萧兀纳奏曰:“臣在先朝,诏许日取帑钱十万为私费,臣未尝妄取一钱,肯借犀角乎!”
    这脸打得耶律延禧火辣辣的疼,萧兀纳的意思是说,你爷爷曾经答应过我,每天可以从内库支取一百贯,我至今一文钱都没有拿过,要算起来,一根犀牛角才值几个钱?
    言下之意,是你天家欠了我的,我没欠你天家的!
    耶律延禧勃然大怒,夺了萧兀纳太傅一职,降为宁边州刺史。
    此举在朝中大失人望,群臣纷纷上言表示反对。
    耶律延禧也自知有失,寻改萧兀纳临海军节度使,知黄龙府事,东北路统军使。
    萧托辉本来是想借打击萧兀纳提高威信,施行廉政,让官吏填上亏空朝廷的钱粮,以作军国之用。
    而群臣纷纷拯救萧兀纳的原因,也有踩萧托辉,让他的政见不得施展的意图在里边。
    耶律延禧终非什么明君,要是一开始不把萧兀纳贬得这么狠,事情尚有转机,结果这下倒好,被群臣抓住机会反弹。
    萧托辉抓廉政的意图不但没有实现,还因此反背上一个“奸臣”的骂名。
    萧兀纳到了宁边州,首先发现女直的壮大程度,远非萧奉先上报朝廷的那般,立即上书警告朝廷:“自萧海里亡入女直,彼有轻朝廷心,宜益兵以备不虞。”
    然而耶律延禧对他成见已深,认为萧兀纳是在找存在感,不予搭理。
    改知黄龙府事,东北路统军使后,萧兀纳继续上书:“臣治与女直接境,观其所为,其志非小。宜先其未发,举兵图之。”
    章数上,皆不听。
    阿骨打当时已经开始修建城堡,打造兵器,招训新兵,并且兼并了周边各个部落,在苏利涉的帮助下,改革部族管理方式,施行新军制。
    然而在萧奉先的干扰下,萧兀纳的奏章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直到同属女真部的阿鹘产,由于不服阿骨打的兼并,跑到大辽京城向枢密院告发阿骨打谋反后,辽朝统军司才派遣使臣,到完颜部落查问。
    第一千七百七十章 大败
    阿骨打拿出苏利涉早就给他准备好的说辞:“设险自守,又何问哉?”
    辽朝枢密院也派使臣也来了,阿骨打解释道:“我乃小国也,事大国从来不敢废礼。大辽德泽不施,我替辽国立了这么多的功劳,辽朝却收留我部反叛,还用他来要挟我这小部落,我们能没有怨言吗?”
    “将阿疏交给我处置,那我们肯定继续请事朝贡,如果不能答应还要继续要挟与我,那我们当然不能束手受制。”
    耶律延禧这才醒悟过来,当时耶律余绪让自己趁捺钵之机杀掉阿骨打是对的。
    再次传旨诏阿骨打临朝,然而阿骨打却称病不至了。
    待到女直朝贡大宋的消息传到耶律延禧那里,耶律延禧不由得大怒,命萧兀纳出兵,征伐女直,以示惩戒。
    草原入寇一般是在秋天,耶律延禧认为自己有八个月的时间,正好可以优先解决日益壮大骄狂的女直人。
    不过他对女直人的实力严重错估,认为凭萧兀纳一人足以剿灭阿骨打。
    萧兀纳怎么都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剿灭没问题,可给我的兵呢?!
    但是君命又不敢违,于是只得带领部下五千,以及从周围部落中征调的两万丁壮,出宁江州讨完颜部。
    劾者和苏利涉已然回到了完颜部,苏利涉给阿骨打带来的,是大宋给他的册封,还有金印、金带、锦袍、明光铠甲,勾镰金枪。
    阿骨打其余几个兄弟,皆得赏赐,授银印,金帛,胸甲,骑刀,良弓。
    此外还有一百马铠,五百日本长刀,二十张空白告身。
    阿骨打不由得大喜,与兄弟们商议之后,决意反辽!
    第一战就将萧兀纳打了个落花流水,在宁江州外几乎全歼了萧兀纳所部,萧兀纳的孙子移敌蹇战死,萧兀纳退走入城。
    阿骨打披甲先登,勇不可挡。
    萧兀纳无法抵敌,自以三百骑渡混同江而西,宁江州遂陷。
    辽兴军节度使,被皇太叔当做质子送到东北的次子萧敌里引军来救,又被阿骨打设伏大败,逃回了益州。
    消息传至上京,耶律延禧大惊,召集群臣从各路调集兵力,以萧嗣先为帅,引兵屯出河店,打算从混同江北岸进攻女真军,一举消灭阿骨打。
    萧嗣先乃是萧奉先的弟弟,平时就养尊处优、调鹰走狗的一公子哥,靠着兄长和姐姐的权势,在朝中炙手可热。
    他长期陪着耶律延禧打猎,的确是把好手,以为统兵打仗和打猎差不多一回事儿。
    听说女直人造反,陛下有意剿灭,于是萧嗣先去求了自家姐姐,想尽千方百计,争取到了这次机会。
    萧奉先听闻后大惊失色,连续去信给自家弟弟,告诉他这差事接不得。
    然并卵,萧嗣先认为兄长这是见不得自己出头,想要专宠。不但不听,还在受命之日放出豪言,此去不灭女直誓不回还!
    也不能说萧嗣先故意轻敌,这的确是他的真实想法,因为他哥的奏章中长期给辽国君臣洗脑,说区区女直野人力小势孤,兵力从不满万,天朝大军一到,即可荡平。
    于是萧嗣先信心十足,踌躇满志,带着大军浩浩荡荡朝混同江杀来。
    接应到败退的萧兀纳,萧兀纳反复讲述女直军队的勇猛,对面军力两万有余,可萧嗣先依旧未当回事,甚至讥刺萧兀纳老迈无能,被女直吓破了胆。
    这时萧奉先的军令也传来,要萧兀纳作为萧嗣先的副将,并且要萧嗣先多听萧兀纳的建议,务必持重。
    萧兀纳是耶律延禧旧臣,从襁褓时就提保耶律延禧,然而耶律延禧在婚后听枕边风,重用萧奉先,萧奉先也一步步成了替代萧兀纳的新势力。
    要说这个过程当中,两人没有一点矛盾冲突,那是绝不可能的。
    他们早已是水火不容的政敌。
    如此安排若是搁在以前,萧兀纳肯定断难接受,若论资历,萧奉先兄弟比他差的太远。
    不过到底国事为要,自己又是败军之将,只能生生咽下这口气,屈居萧嗣先之下。
    萧奉先也知道自己弟弟不靠谱,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他找个还算靠谱的参谋。
    结果萧嗣先对兄长更加不满,认为兄长这是在打压自己,故意让萧兀纳分自己的功劳,对萧兀纳越发的刻薄。
    这次进剿,辽军是以契丹和奚人为主,全部不过五万,而对外号称二十万之众。
    大军行至离宁江州不远的出河店便驻扎下来,与得知消息带着骑兵赶来的阿骨打隔着混同江对峙。
    萧嗣先当时便要出战,萧兀纳保持着足够的清醒,苦劝萧嗣先不可出击,应当保持戒备,广遣斥候,防止阿骨打偷袭,同时修造营寨,以为长计。
    萧嗣先置若罔闻,对面三千多野人,用不着这般慎重。
    命将士埋锅造饭,吃饱睡觉,明日渡河剿灭完颜部就算功劳到手。
    而女直那边,阿骨打接连打了两次大战,士卒已经疲乏,得知辽兵集结二十万大军前来的消息后,从江宁州赶来对峙。
    此次出征阿骨打只带了两战之后还剩下的三千七百骑军,大部步军还留在了宁江休整。
    军士们赶到出河店对岸已经人困马乏,又听说辽兵有二十万之众,不免恐慌万状。
    当天傍晚,苏利涉也抵达营中。
    两人在营中秘议良久,之后阿骨打出来,宣称自己刚刚睡觉做了个梦。
    在梦里有神灵告诉他敌人其实未足五万,当夜进兵,必将大获全胜,否则整个部落将有灭顶之灾。
    然后取出七个舶来金钱,望空一抛:“天若佑我,皆帆儿朝上!”
    七枚金钱,全部露出冲压着帆船的那一面!!
    有神灵相助,众将士转忧为喜,士气为之大震。
    当晚,冬寒凛冽,呵气成云。
    夜里最黑暗的时分,阿骨打绕至辽军上游,悄悄渡河。
    四下浓雾弥漫,直到阿骨打摸到辽军大营之前,一路都还宁静无声,另似是无人之地。
    这是老天爷送机会给自己,阿骨打当即一声号令,三千七百女直勇士踏冰破雪,对辽军发起突袭。
    辽军从睡梦中惊醒,仓促之下赤手空拳、人马分离,顿时溃不成军。
    暗夜突袭,变成了血腥的屠杀。
    萧嗣先吓到破胆,都没有发出任何指令,也没有派人和萧兀纳联络,就丢下军队,带领几十名卫兵狂奔逃走。
    只可怜了萧兀纳,虽然仍在奋力组织军队抵抗,无奈将士们均已胆寒,根本无法抵挡女真人的冲杀。
    战到天色将明时分,河对岸女直人的援军终于到了,雾中只见人马重重,呼声鼓声震天动地。
    见事不可为,萧兀纳不禁号呼痛哭,率领残部向后方败退。
    此战阿骨打大获全胜,斩杀辽兵数千人,浓雾里俘虏了近两万人,缴获车马、武器、珍玩不计其数。
    待见到渡江过来的苏利涉,阿骨打不顾一身血污,抱着他又是笑又是叫又是跳。
    此刻他对苏利涉已经佩服到了骨子里。其实自己有狗屁个援军,都是苏利涉从附近拉来的部落中人,连夜扎出草把点燃,又赶着马匹来回奔跑,所有人都扯破喉咙大喊大叫,虚张声势而已。
    苏利涉苦笑,一开口声音嘶哑:“太师……再不放手,老夫这把老骨头……都要给你颠散了。”
    辽军这场惨烈的大败,直接戳破了萧奉先蒙在女直人面前的牛皮。
    当萧嗣先和萧兀纳逃入萧奉先军中的时候,萧奉先不禁勃然大怒,在营中用马鞭狂抽萧嗣先,当然,也有做给萧兀纳看的意图在里边。
    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奸臣
    看着面前这对兄弟,萧兀纳面色沉重。
    等萧奉先将萧嗣先的锦袍抽得稀烂,萧兀纳才说道:“两位郎君,现在不是置气的时候,总要拿出一个章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