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7节
    “你婆婆也太坏了吧?”李珍瑶皱眉,她的父母还有爷爷奶奶, 对她肯定是没有对她的兄弟那么好的,但他们却也不会这样子害她:“你丈夫呢?”

    姚太太的神情淡淡的:“他已经死了。”

    这时的人, 说起自己已经过世的亲人, 是绝不会直接说“死了”的,一般都是说“不在了”,“没有了”什么的。

    姚太太直接说“死了”,足可见她对丈夫, 是没什么感情的。

    “你有地方去吗?”穆琼又问。

    姚太太道:“我之前有个关系不错的姐妹,我打算去找她。”

    “你不回娘家?”李珍瑶好奇,一般女子遇到这情况,都会回娘家……

    “我欠了我几个哥哥许多钱, 我没脸回去。”姚太太道。

    姚太太原名戚秀芬,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家里开了一家布店,一家老小自己染布自己卖,生活过得算不上多好,但也不坏。

    她是家里最小,又是唯一的女儿,还很受宠,打小就不用干什么活儿,平常在家也就锈点小东西玩儿。

    甚至,她还识字。

    她是女子,是没得读书的,但她的几个兄长多多少少读了点书,她的父亲也认字,你教几个我教几个,她也就打小认字了。

    等到她长大,家里给她选夫婿,更是千挑万选。

    当时姚家开着酱园店,生意很不错,她公公跟她父亲是好友不说,姚家还只有一个儿子,将来家业都是这个儿子的……她父母觉得这是再好不过的结亲对象,便将她嫁到了姚家。

    结果,就因为姚家只这么一个儿子,家里人全把他当宝贝蛋宠,以至于她丈夫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这人一开始不过是在外面找找相好的,整日里听戏赌钱不着家,可后来,竟是抽起了大烟!

    她公公还在的时候,家里还能周转,倒也不至于过不下去,但后来她公公不在了。

    她丈夫很快就把家业败光了,还到处借钱,当时就跟她娘家借了许多钱,再后来……

    都说她丈夫是为了不连累家里人自己自尽的,但她知道并非如此。

    她丈夫当时是想逼她婆婆拿钱出来,逼她婆婆卖房子,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不小心真把自己给吊死了。

    她婆婆因此痛不欲生,但她没了丈夫,其实是松了口气的。

    她的长子读书好,她熬上几年,把这个孩子供出来,家里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为了能给姚宏读上书,为了能让家里有份收入,她甚至厚着脸皮去自己的娘家借了许多钱回来,填补自己丈夫留下的亏空,以便能保住房子收租。

    当时她刚刚丧夫,又生了小儿子,平常还要做家事,要绣花补贴家用,一时间没空管着大儿子,等回过头来,就发现自己的大儿子跟自己的丈夫一样,有些不管他人感受。

    不过,那到底是自己的儿子,在她看来总归是好的,也就没当回事。

    她每日里带着两个女儿做针线,做得眼睛花了也舍不得停下来,就盼着儿子能出息了。

    她也一直以为儿子能有出息。

    直到去年儿子偷拿了钱的事情闹出来。

    她这才意识到,这个打小就被她婆婆抱去养的孩子,跟她丈夫一样被她婆婆宠坏了。

    她当时很失望,也很自责,就私底下去找儿子,想跟他谈谈,让他懂事一点,可是她儿子并不愿意听她说话。

    倒是像她婆婆呼喝一样,讲她说了一通。

    她一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这也就算了,家里本就缺钱,那之后她婆婆还愈发爱藏钱,竟是不让她和她的两个女儿吃饱。

    至于她的小儿子……这孩子生下来就瘦小的过头,瞧着还有点傻,最不讨她婆婆的喜爱,她婆婆那是连饭都不肯给他吃了!

    她和两个女儿,只能省下自己的吃食来给孩子吃。

    她们整日里挨饿,只能吃红薯就算了,还吃不饱,针线活哪里做得好?做不好她婆婆又非打即骂……

    最让她心寒的是,她大儿子瞧见了,竟只当做没瞧见。

    她的日子过得极为艰难,但她也没想着离开,毕竟她无处可去。

    她爹娘都已经不在了,她在家里的时候,她哥哥虽然疼爱她,但这么多年过去,她的哥哥自己都有孙子了,自然不可能还像以前一样顾着她,更别说……她还欠了几个哥哥许多钱还不出了。

    这两年过年她回娘家去,她嫂子连门都不给她开。

    她只能忍着。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她婆婆竟然把她的小儿子给扔了。

    这孩子并不是在她期待中降生的,但也是她的骨肉!他确实傻,但这几年从不惹事,她绣花的时候,就在旁边乖乖地坐着,默默地陪着她。

    天天吃不饱穿不暖,她为什么还能坚持?还不是因为考虑到这孩子没了她,怕是要活不下去?

    健健康康,活泼可爱的男孩儿,送给别人之后,兴许也能过上好日子,但她的孩子连话都不会说,被丢了之后,怕是只能活活饿死!

    她婆婆听说有人收留孤儿之后,就告诉了她,说要把她的小儿子送去,她当时想也不想就拒绝了,但她婆婆还是把她的孩子给扔了。

    她发现之后就急急忙忙追了来,幸好孩子没事。

    她每天和女儿一起绣花,一天做的活儿少说能拿两三毛钱,一个月下来有六七块钱是有的。虽说不多,但养活她们绰绰有余,现在日子竟过成这样……

    她实在是过不下去了。

    尤其是,她知道自己的婆婆,就喜欢让她不好过,还固执己见。比如这次她若是回去了,她婆婆肯定会想办法扔了她的儿子,还有她的两个女儿……

    她是不能再回去的。

    戚秀芬的眼里,满是坚定。

    穆琼注意到了她眼里的坚定,还挺欣赏的:“你一个女人要带着孩子过下去并不容易,但只要自己立得住,就不用怕。”

    穆琼这边的孤儿院缺人手,穆琼一开始,是想把姚太太留下的,但后来仔细想过之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

    这倒不是他怕姚老太太,而是他担心姚太太放不下姚宏。而只要姚太太放不下姚宏,她跟姚家,就有的牵扯。

    他虽然不介意行善,但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更何况这世上比姚太太可怜的人,多了去了。

    就说吴妈,当初在乡下也是差点被饿死的。

    穆琼没留姚太太,姚太太很快就离开了。

    李珍瑶有些不解:“先生,孤儿院不是缺人手吗?你怎么不把她留下?”

    “我不可能见个人可怜,就把人留下。”穆琼笑道:“她并不是没有后路,她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

    说起来,这种以给人绣花为生的女子,穆琼见过的并不止姚太太一个,当初他在陈老板的西餐馆干活的时候,曾找陈老板一个已经过世的好友的妻子帮着做窗帘,那人就是跟姚太太一样,在丈夫过世后,凭着自己的手艺养活自己的。

    她的日子,过的可比姚太太好多了。

    而姚太太真要立得住,其实是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的——姚老太太年纪不小了,还是个裹了小脚的,姚太太难道还打不过她?

    姚太太走了,穆琼就和金怀来一起,忙活起孤儿院的搬迁来。

    他们雇了一辆马车,行李全都搬了上去,几个行动不便的孩子也坐了上去,剩下的人,则全都自己走路。

    便是他,也是走路的。

    李珍瑶和杨瑜君原本想要叫车,瞧见这一幕,就跟着一起走了,走在穆琼身边。

    她们很穆琼已经见过几次了,但之前多半是在聊孤儿院的孩子,并没有好好说过话,这会儿一起走,倒是跟穆琼聊了起来。

    “先生,你年纪轻轻,怎么能写出这样好的书来?”李珍瑶道。

    “我看书看得多。”穆琼道:“你们想要投资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书,读书。”

    换做现代,想要投资自己的方法多了去了,报班学外语,去考证,或者学点技术,学点特长,都是在投资自己,但在这个时代,想要让自己得到提升,最好还是看书。

    只可惜这时候能看的书不多。

    但就算不多,也有很多能看的。

    不说别的,就说《资治通鉴》之类的书,去看看肯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更棒的是,对现代的孩子来说,非常难以理解的文言文,这时候的人,完全是可以流畅阅读的。

    “先生你觉得我们看点什么书比较好?”李珍瑶又问。

    “能被带到我们的国家的外文书都是不错的,都可以看,而我们国家,也有很多书能看……”穆琼推荐了几部。

    李珍瑶一一记下,又问穆琼:“先生,你接下来打算写什么书?”

    穆琼笑笑:“我暂时就写《流浪记》了,不过我打算翻译一些书。”

    写书很赚钱,但穆琼的时间实在不多,暂时就不写新书了。

    但他决定在空闲的时候,做一些翻译。

    “先生打算翻译什么书?”李珍瑶好奇地问道。

    穆琼道:“我想翻译一部《百科全书》,至于别的,还没想好。”

    近几个世纪,西方国家先后出版了《百科全书》,比如在英国,就有《大英百科全书》、《大英少儿百科全书》等,但这些在国内是没有的。

    穆琼打算在自己有空的时候,翻译一些这样的书出来,初期可以刊登在教育月刊上,翻译的多了,则可以印刷成书。

    这些都是可以开拓民众的眼界的,而他已经开始着手做这件事了。

    而这,还跟傅怀安有关——傅怀安从家里拿了些英文书到学校里放着,其中就有一套《百科全书》。

    这样的书里有很多少见的单词,那些学生看不太懂,但他是能看懂的,他甚至还能从中找出一些错误的知识来。

    穆琼琢磨着,自己翻译的时候,可以专门翻译其中那些正确的知识。

    一行人走了快一个小时,才来到位于平安中学附近的孤儿院。

    这个孤儿院只建了一个月,雕梁画栋之类,是一概没有的,就是再普通不过的砖瓦楼,白墙黑瓦。

    这样的建筑,在穆琼看来普通的很,但对这些孩子来说,却再新潮不过。

    他们的卧室都在房子的二楼,里面已经放上了很多不到一米宽,不到两米长的床,一张挨着一张并排放着,每张床的床下,还都放了一个箱子。

    “这个孤儿院是霍二少建的,也是他供你们吃穿,这个你们都是要还的。等你们长大了,在这里住了几年,就要帮霍二少干几年活。”穆琼道:“此外,你们在这里干活,能换取工分,而工分你们可以拿来换肉换鸡蛋,还能用来换其他的生活用品。”

    这个将来帮霍英打工的规定和工分制度,是穆琼这几天想出来的。

    孤儿院的孩子的生活,跟现代那些孤儿院里的孩子过得要差很多,但跟这时候的人比,却已经过得跟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差不多了。

    兴许还更好。

    这样的差别并不是好事。

    他倒是可以不给他们吃穿,但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营养跟不上,也不好。